两个世纪三代人的教师情结(组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8-13 发表评论>>

      孙女继承祖业

      杨立刚过而立之年,对一天比一天更好的生活充满了感恩,对一天比一天更好的教学环境充满了欣喜。他凭着自己十余年的经验,拿出十二分的力气,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在女儿杨海燕的记忆里,刚刚读幼儿园时,父亲总是加班到很晚才接她回家。幼儿园的老师怕她想家,就让她唱歌,自己拉手风琴伴奏。渐渐地,她爱上了音乐。

      杨立把女儿放到自行车后架上,父女俩开始往输入胡同的家里走。一边走着,杨立爱讲老杨家的过去,告诉女儿爷爷的爷爷是做骡马生意,爷爷的父亲是房屋中介,他们善良而有进取心,同时向往着成为文雅的“先生行列”。所以爷爷杨富魁成为先生后,杨家终于找到了精神上的归属感。

      “因为我们要向善,要向上,要做文明有礼的人,并且把这样的想法传达给别人。”

      从不懂事到懂事,杨海燕一直被父亲这样教育着。到她初三毕业时,说自己想去搞音乐。

      杨立思索片刻告诉女儿,他尊重女儿的意向,但是女儿是否考虑过当老师。“把你所拥有的知识、品德等,一句一句地教给学生,不也很有成就感吗?”

      正好宣武区的一三四音师班招生,这既符合杨海燕的兴趣爱好,也传承了老杨家的教育情结,杨海燕理所当然地报了这个志愿。

      为了表达对女儿的支持,第二年,杨立花四千多块给杨海燕买了钢琴。当时还住在输入胡同,杨立在9平方米的房子外给女儿接了一间小屋,但只能放下单人床。

      杨海燕的钢琴被送到爷爷家。每到傍晚,她放学回来就跑到爷爷家练琴。

      开始的时候,前来串门的人说“燕子弹得不好听”,年轻的杨海燕听了不免失望。

      杨富魁却摸摸杨海燕的头,淡淡一笑说“挺好,挺好”。他仍然用这种淡然的表情,表达对孙女当老师的支持。

      学生遍大街

      杨海燕也曾动摇过。

      1990年,杨家分了房子,在陶然亭公园北门附近,是六层板楼的顶层,53平方米。对比输入胡同的9平方米,杨立很知足。

      这时候下海潮涌起。杨海燕的好几个同事辞了职,下海去经商,也赚到了一笔钱。她看着父母奋斗半辈子,才分得这么一套二手房,心里有些动摇。

      杨立依然用老杨家的传统说服女儿。“你爷爷在解放前的艰苦时期都坚持下来了,现在老师的境遇那么好,你怎么坚持不了?我们杨家别看重钱,最重要的是做人,做一个向善、向上的文雅人。”

      听从了父亲的话,杨海燕的心踏实下来,投入到音乐教学中。

      她的学生已经不像杨立的学生那般踏实听话。“他们早熟,独立,也有思想。可是不太听话,敢跟老师对着说。”杨海燕会把这些趣事告诉已经不在教育一线的杨立。杨立早就分到区教委,主管教研,但是脱离了学生。

      前两年,杨海燕讲自己班里一个学生,在美国读了两年书又回来,课堂上很“美式”,想喝水就喝水,想去洗手间就去洗手间。杨海燕告诉他,在中国的课堂上,学生要尊重老师,但那名学生竟然说出“不让喝水,那就不尊重人权”。

      杨立不敢相信,摘下眼镜一再地问,“真的吗?现在的学生竟有这样的?”他现在已经退休,在人教出版社兼职,做编写语文课本的工作。

      金庸小说入选语文课本时,杨海燕和父亲谈论过。最后两人的一致观点是,现在的教育,给学生传授的价值观已经多样化。

      思想偏于保守的杨立,支持在小学语文中多加古文和诗词。“观念现代化,价值多样化,但是好的文化传统不能丢。”

      现在杨家三代走在大街上,一路总听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亲切地喊“杨老师”。这是他们的成就感。

两个世纪三代人的教师情结(组图)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 实习生文章来源: 京华时报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进入论坛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