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8-27 发表评论>>

  第五章 产业园区布局与建设



  34.产业园区是沿海开发的重要载体。按照“三集中”的原则,禁止在产业园区以外区域布局新的工业项目,提高工业发展的集中度。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突出临港产业特色,吸引产业、企业、项目落户,设计产业园区发展的新路径,形成产业园区开发的新模式。

  第十四节 产业园区布局

  35.经济开发区。本区经国家和省批准的各类经济开发区共27个,其中连云港9个、盐城8个、南通10个。要按照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36.海洋经济集中区。重点建设赣榆、大丰和吕四海洋产业集中区,集中发展海水增养殖、苗种培育、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医药、海洋化工以及海产品贸易等,提高海洋产业发展水平。

  37.物流园区。充分利用连云港港、南通港等综合性海港的运输和仓储功能,建设以港口为中心的现代国际物流基地。利用盐城港大丰港区和其他港区,建设区域性物流基地。随着航空运输的发展,适时规划建设空港物流园区。加快建设保税物流园区,在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区域和大型产品交易市场中规划建设各种功能的物流园区。

  38.临港工业集中区。充分利用连云港和南通出口加工区的优势,加快发展加工工业,争取设立盐城出口加工区,增强临港产业发展优势。燕尾港镇、堆沟港镇、陈家港镇、滨海港镇、黄沙港镇、裕华镇、长沙镇、吕四港镇等临港城镇,注重引进大项目,规划建设临港产业集中区,重点发展重化工、林纸、粮油加工等临港工业,延伸产业链。

  表5:沿海地区开发区一览表

  

 

名称

级别

主要产业

 

 

 

 

江苏南通出口加工区

国家级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

 

江苏如东经济开发区

省级

纺织、机械、农副产品加工

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

省级

橡胶制品、机械、通讯设备

江苏南通港闸经济开发区

省级

光机电一体化、医药、化工

江苏启东经济开发区

省级

仪器仪表、纺织、医药

江苏通州经济开发区

省级

纺织、医药、电子

江苏海门经济开发区

省级

纺织、机械、化工

江苏海安经济开发区

省级

通讯设备、纺织、机械

江苏海门工业园区

省级

纺织、机械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

 

连云港出口加工区

国家级

 

江苏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

省级

精细化工

江苏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省级

电子、新材料、精细化工

江苏灌云经济开发区

省级

医药、纺织、电子

江苏东海经济开发区

省级

非金属矿物制品、食品、纺织

江苏海州经济开发区

省级

机械、纺织、电子

江苏连云经济开发区

省级

食品、机械、服装

江苏赣榆经济开发区

省级

服装、生物医药、电子

 

江苏盐城经济开发区

省级

汽车零部件、纺织、机械

江苏射阳经济开发区

省级

纺织、机械、化工

江苏亭湖经济开发区

省级

汽车零部件、电子、机械

江苏响水经济开发区

省级

木材加工、金属制品、纺织

江苏盐都经济开发区

省级

纺织、机电、农副产品加工

江苏东台经济开发区

省级

纺织、机械、新材料

江苏大丰经济开发区

省级

纺织、机械、食品

江苏滨海经济开发区

省级

纺织、机械、化工

  第十五节 产业园区建设

  39.按产业链引导布局。以产业链为基础,进一步突出产业链的延伸、耦合、配套,形成上下游企业相邻布局的产业布局模式。突出生产服务业企业和工业企业的相互衔接,引导企业合理布局,形成原料和产品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快捷便利传送的生产方式。在临港产业集中区中,必须按照产业链布局模式进行开发,通过大幅度降低进区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临港产业整体竞争力,创造临港产业集中区产业链布局发展的新模式。

  40.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根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在临港产业集中区建设中,按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资源利用循环链,从根本上降低消耗、减少排放。在能源、化工、造船、林纸、粮油加工等行业建设一批“零排放”试点示范项目,争取建成若干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41.高起点编制建设规划。按照新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规划园区内部的功能布局,强化相关联的企业集中、合理布局,将园区建设纳入城镇与港口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密切与城镇、港口的联系,做到生产与生活相配套、工业与服务业相衔接。

  42.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形成公共基础设施体系为目标,规划建设园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在加快园区内道路、供电、供气、供水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同步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信息化、培训、技术平台等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为园区开发和建设的支撑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责任编辑: 戴凡文章来源: www.jiangsu.gov.cn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进入论坛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