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中国新闻发布实践与创新论坛

   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主办的“十年再出发——中国新闻发布实践与创新论坛”定于11月9日上午9:00在北京大学召开。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中国新闻发布实践与创新论坛

活动描述

  • 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主办的“十年再出发——中国新闻发布实践与创新论坛”定于11月9日上午9:00在北京大学召开。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主办的“十年再出发——中国新闻发布实践与创新论坛”定于11月9日上午9:00在北京大学召开,届时中国网将进行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2013-11-09 08:49:18

  • 主持人 康辉: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康辉,作为北京大学和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的学生,很高兴能以主人身份主持““十年再出发:中国新闻发布实践与创新论坛”。

    2013-11-09 09:17:29

  • 主持人 康辉:

    今天在这里见到各位,特别是见到发言人,我觉得很亲切,还有一些小激动,因为平时我们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你们,大家说我们是“国脸”,其实我觉得各位的政府机构的新闻发言人,你们才是真正的“国脸”,你们是中国声音最直接的发言者,这些年我们看到大家的探索,看到大家的努力,同时我们当然也看到中国现在新闻发布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其实也很正常,作为在国外已经存在150年的制度,在中国真正的建立不过十年的时间,这个起点是2003年,那一年是非典,对于一个社会正常的发展和运行,信息发布的及时、公开和透明有多么的重要,也正是从这样一个起点开始,我们大量加强了政务信息公开,也大量加强了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的制度,于是有了著名新闻发言人的“黄埔一期”,今天的嘉宾有不少是一期的学员。

    2013-11-09 09:17:48

  • 主持人 康辉:

    我们通过不断努力完善制度,我们的新闻发布制度,我们的发言人也在不断接受新的挑战,在微博时代我们的新闻发布制度需要新的挑战,新的探索又在进行。到2013年整整十年了,十年确实是我们总结和再出发的节点,于是有了今天上午在这里的聚会,有了今天上午这个论坛,我觉得这个论坛的名字除了十年再出发,还有两个词非常准确和重要,那就是实践和创新,实践是对于我们过去这十年已经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我们有一个总结,而创新无疑是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

    2013-11-09 09:24:27

  • 主持人 康辉:

    本次论坛得到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支持,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北京大学品牌建设发展基金共同举办。

    2013-11-09 09:25:12

  • 主持人 康辉:

    今天高朋满座,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出席今天论坛的嘉宾:

    2013-11-09 09:25:41

  • 主持人 康辉: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甘肃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中央外宣办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胡凯红,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商务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中国政府公共关系委员会主任委员武和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王铁汉,国防部新闻事业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惠,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思想政治工作部主任、新闻发言人吕大鹏,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因参加土耳其国际书展不能与会,但是他为论坛撰写了发言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马为公,新华社欧洲总分社社长刘江,新华社音视频部副主任陆小华,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曹焕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高钢,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利群,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上海交通大学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李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副会长程曼丽,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

    2013-11-09 09:30:34

  • 主持人 康辉:

    最后,我还要特别介绍为本次论坛提供大力支持的北京大学品牌建设发展基金的发起人谢建华先生、捐赠人兼基金主任王汉武先生。今天可以说是高朋满座,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恕我不能一一介绍,对于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光临我们一并表示感谢!

    2013-11-09 09:30:48

  • 主持人 康辉:

    今天的论坛有四个内容,一是开幕式致辞;二是进行三个不同主题的分论坛发言;三是嘉宾与大家互动交流;四是论坛总结。

    2013-11-09 09:31:13

  • 主持人 康辉:

    下面,有请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教授致辞。

    2013-11-09 09:31:25

  •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刘伟:

    尊敬的各位新闻发言人,各位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来宾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2013-11-09 09:31:35

  •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刘伟:

    很高兴能够有机会与国内新闻领域的一线专家、学者和新闻发言人进行互动和交流,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大学热烈欢迎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向一直以来支持北大新闻学院建设的社会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2013-11-09 09:35:18

  •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刘伟:

    今天上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我们相聚在这里举办举办“十年再出发:中国新闻发布实践与创新论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当前我们面临的是信息爆炸、媒介多元的时代,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和各级新闻发布机构怎么说,对谁说,说什么,什么时候说,往往直接影响社着社会舆论和媒体报道的走向。建设良好的新闻发布制度,保持政府和个人、机构之间的信息畅通,能够有效的消除由于媒体和公众误读造成的误解和不满的情绪,进而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

    2013-11-09 09:35:34

  •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刘伟:

    北京大学是中国新文学研究和新闻学教育的开端,创办了中国第一本新闻业务刊物,研究会通过学习和业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一批优秀新闻学人才。近些年来广泛开展的相关领域研究,和新闻事务的培训,为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危机公关意识,提升新闻披露和新闻发布能力,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2013-11-09 09:35:46

  •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刘伟:

    这次举办的“十年再出发:中国新闻发布实践与创新论坛”,意在通过审视新闻发布制度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分享当前新闻发布制度所面临的困境,从理论层面研究和探讨,网络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2013-11-09 09:36:11

  •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刘伟:

    各位来宾,朋友们,理论在为实践服务,是北大坚持的学术传统,一百多年北大和北大的新闻学研究,从来都是脚踏实地,处在时代的前沿,为学术的进步和学科发展引领了方向,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复兴添砖加瓦,相信在各位嘉宾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这次论坛一定能为中国新闻发布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出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参考,谢谢!

    2013-11-09 09:36:28

  • 主持人 康辉:

    作为对于新闻发布制度、新闻发言人进行总结探索的一个论坛,当然要有发言人来发言,所以接下来我们有请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郭卫民致辞,题目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共创未来》。

    2013-11-09 09:36:45

  •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 郭卫民:

    尊敬的刘伟副校长,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同事,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2013-11-09 09:40:07

  •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 郭卫民:

    很高兴参加北京大学举办的“十年再出发——中国新闻发布实践与创新论坛”。今天,来自各部门的新闻发言人、从事新闻发布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长期以来关注新闻发布的朋友们齐聚一堂,一起回顾政府新闻发布走过的历程、畅谈未来发展的前景,十分有意义。

    2013-11-09 09:50:38

  •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 郭卫民:

    中国政府的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又走过十年的历程,党的十六大提出推动政务公开和政府工作透明,2003年初中央提出建立健全国务院新闻办、中央各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三个层次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十年来,新闻发布制度建设伴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不断探索开拓,取得长足的进展。十年中,我们国家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我们迎来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遭遇了非典、禽流感、松花江水污染、汶川特大地震、"3·14"事件、"7·5"事件等,相关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介绍事件进展,充分阐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主动回应国内外公众关切,对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对于满足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务院新闻办会同中央各部门、各省区市政府以及各位专家学者等,大力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和新闻发布工作。目前,中央各部门、各省区市,以及很多地级市、县级市,以及很多企事业单位,包括大学都已经建立了新闻发布制度,一大批新闻发言人工作在新闻发布一线。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有效开展新闻发布已成为一种共识和普遍做法。在今年发生的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突发事件中,有关地方和部门的新闻发布及时充分,为事件的妥善应对和处置发挥了受到积极作用,受到中外舆论的广泛好评。

    2013-11-09 09:51:40

  •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 郭卫民: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闻发布工作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发生突发事件后确实还有一些部门和地方的领导、新闻发言人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权威信息缺失,或出现“雷人雷语”引起社会质疑。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的步伐,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与广大社会公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

    2013-11-09 09:52:02

  •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 郭卫民:

    新形势对政府新闻发布提出了新挑战。从国际上看,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中国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强,同时挑剔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从国内看,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加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叠加,社会思想多元、诉求多样。随着新媒体发展,人们的表达意识和表达方式空前增强、增多。这样,对权威信息的发布、对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发言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2013-11-09 09:54:24

  •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 郭卫民:

    新形势对新闻发布提出了新要求。在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开展新闻发布,更加及时地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告诉群众、做好解释、化为群众的共识;如何真实地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民情民意,更加及时地回应广大公众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十分重要。政府新闻发布是政府工作和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党和政府群众工作的重要平台,是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切实做好新闻发布工作,对于新的时期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2013-11-09 09:54:39

  •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 郭卫民:

    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最近一段时期,中央领导同志就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务院也就做好政府新闻发布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下发了相关文件。应该说,中央对我们的要求、广大公众对我们的期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我们要肩负使命,满怀信心,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努力把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推进到新的水平。

    2013-11-09 09:54:57

  •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 郭卫民:

    要着力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目前,新闻发布制度已经从无到有建立起来,各地各部门都有文件、有机构,也设立了发言人,但在信息发布过程中存在“想说就说、不想说就不说”的情况。如何使新闻发布成为一种刚性约束是我们面临的一项任务,国务院各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逐步建立例行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和完善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机制,为此要做出一系列具体安排。

    2013-11-09 09:55:26

  •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 郭卫民:

    要提高新闻发言人的能力和水平。注重新闻发言人的选任,提高发言人新闻发布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水平,为新闻发言人有效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逐步实现新闻发言人专职化。

    2013-11-09 09:57:13

  •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 郭卫民:

    要有健全的机制和坚强的团队来支撑发言人工作。加强舆情分析、口径拟定、沟通协调、新媒体发布等一系列机制建设。

    2013-11-09 09:57:30

  •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 郭卫民:

    还要特别强调的是,要加强统筹协调。政府新闻发布工作任务敏感、艰巨、繁重,涉及方方面面,加强统筹协调十分必要。国务院新闻办将根据中央要求,及时会同各地各部门对政府新闻发布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和推进。

    2013-11-09 09:58:16

  •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 郭卫民:

    我们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新闻发布,要积极做好政策解读。相关政策举措出台后,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各种形式全面深入地进行介绍、解释。要有效回应社会热点,及时掌握社会热点问题和媒体公众对政府信息的误解疑虑,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解疑释惑,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引导公众客观理性看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引导社会情绪和心理预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要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把及时发布新闻信息纳入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为妥善处置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013-11-09 09:58:27

  •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 郭卫民:

    在座的,大多都是这十年新闻发布工作的见证者、推动者和践行者,我们共同走过了这段难忘的历程,让我们继续携手,共创未来,推动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新的成绩!

    2013-11-09 09:58:39

  •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 郭卫民:

    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2013-11-09 09:58:52

  •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 郭卫民:

    谢谢大家!

    2013-11-09 09:58:59

  • 主持人 康辉:

    谢谢郭卫民局长热情洋溢的致辞,同时对于郭局长的致辞,我们简单理解一下,就是新闻发布这件事情太重要了,但是这个活现在越来越难干了,可是我们还得想办法把这个活比以前要干得更好,怎么才能干得更好,郭局长在致辞的时候提了几点非常重要的建议,在未来的十年,未来的更长的日子,才能做得更好。

    2013-11-09 09:59:08

  • 主持人 康辉:

    我们开幕式非常简洁,到此结束。下面进入今天主题论坛的发言,第一个嘉宾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她将从理论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对这十年新闻发布进行一个回顾和总结,同时对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做一些前瞻性的思考。

    2013-11-09 10:00:05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很高兴在中国发言人制度整体推进十年之际,我们有机会相聚北大,共同回顾走过的历程,同时对未来的发展做一个前瞻性的思考。

    2013-11-09 10:00:55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

    虽然是“十年再出发”这样一个名称,我们知道中国新闻人发布始于1983年,已经整整30年了,中国新闻发布的历史,这段历史可以延伸到更遥远的年代,我简单来做一个回顾。

    2013-11-09 10:03:39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

    早在民国初年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记者招待会,中国共产党第一位新闻发言人是龚澎,1941年至1942年,龚澎兼任南方局对外新闻发布工作,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谈判期间,周恩来经常代表中共中央发言,宣布中共对和谈的主张。1946年和1947年中共代表团在国民党谈判期间,经常要开新闻发布会,梅益为首席新闻发言人,这是党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在延安,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我们党的新闻发言人回来了,可见党对新闻发言人的重视。

    2013-11-09 10:03:52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

    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很少用新闻发言人的形式来发布新闻,1965年9月29日,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有300多人。中国政府还举行了另外一次新闻发布会,向国内外公众发布“渤海2号”钻井船的事故,这是中国首次对突发事件进行发布。严格来讲新闻发布制度并没有完全的形成。

    2013-11-09 10:12:26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

    1983年3月1日,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齐怀远被任命为第一任外交部发言人,举行了首次新闻发布会。2003年是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一场非典危机不期而至,引起政府方面的高度重视,在中央政府的要求和敦促下,国家各部委和各个新闻机构纷纷设立新闻发言人,2003年由此被称作新闻发言人元年。

    2013-11-09 10:12:37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

    再就是十年历程,2003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组织了第一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来自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100多位发言人参加了培训,当时大家把这个培训称作黄埔一期。2004年1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首次对外公布了62个部委和75位新闻发言人的联系方式。2006年,教育部、公安部、卫生部率选开始进行新闻发言人定时、定点、自主新闻发布。之后更多的政府部门开始进行常态性的新闻发布。

    2013-11-09 10:12:48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

    2010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中央部委的11位党委新闻发言人集体亮相,得到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2011年2月,全国首次党委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在北京举办,来自13个党中央部门的新闻发言人,还有来自各地相关部门的200多人参加了培训。与此同时,国资委直属121家大型中央企业,通过新闻网将各自新闻发言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向社会公布,至此各级政府,各级党委,以及央企的新闻发言人基本就位,中国新闻人发言制度体系已经形成。

    2013-11-09 10:13:00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

    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的元年,2011年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纷纷开通微博,这一年成为政府微博元年,以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为例,“平安北京”开通以后,已经发布各类资讯2万多条,回答网民资讯4万多条,到今天“平安北京”已经发布微博超过15000多条,粉丝接近600万。

    2013-11-09 10:13:13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

    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产生了哪些社会的影响,我做几个归纳,列出几点,我要说明这几个方面都是在中国社会实实在在发生的。第一,为满足公众知情权,实现其民主权利提供保障。第二,为政府和公众的沟通搭建了有效的平台。第三,有助于公众及时了解事实真相,避免不实消息的流传。第四,有助于将公众的目光和社会舆论引导到集中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第五,有利于政府、政党形象在公众心目中的提升。第六,为各国媒体提供了有关中国事务的权威信息。

    2013-11-09 10:13:55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

    再就是十年再出发的思考和建议。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来进步和发展和所存在的问题,我想在座的各位亲历者和管理者有心中有数,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今天我想从创新的角度,提出一些理念和建议,供各位参考。

    2013-11-09 10:14:06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

    第一,新闻发布是一把手工程,新闻发布的效果优劣与新闻发言人能力和水平的高下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全部。换句话说,新闻发布不仅仅是新闻发言人的工程,而是主要领导的工程,是一把手的工程。道理很简单,新闻发言人不是自然人,是社会组织的代表,他的发言需要得到一系列制度和机制的保障,包括信息收集制度,应急反应机制,对策研究机制等,这些机制和制度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组织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和调配。这显然不是新闻发言人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而是一种组织行为,是一把手的职责。大量事实表明,一把手重视程度比较高的政府部门,他的新闻发言制度比较健全,新闻发言人也能充分领导职责。一把手对于新闻传播规律缺乏了解,对新闻发布缺乏重视的部门,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往往难以履行到位。

    2013-11-09 10:14:19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

    持续多年的新闻发言人培训,是不是可以换一个思路,或者做一个调整,在对发言人进行岗位的培训的同时,重点面向各级部委一把手,对他们进行危机应对意识的培训。

    2013-11-09 10:16:54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

    第二,新闻发布是专业化运作。我曾经到欧洲一些国家考察教育系统的新闻发言人培训情况,他们都把新闻发布作为一个专业化很高的职业出来,工作流程等方面给予高度的重视。相比之下,我们国家的一些政府管理部门是无法达到这样的专业水准的,一方面我国的新闻发言人是干部任命的,具有流动性的特点,人一走所有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和人脉资源就会带走,新的新闻发言人还要从零起步。还有我们政府新闻办公室是一般的行政性机构,多项职能中的一项,没有作为专业性的工作予以突出。这些部门都部分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有相关的背景和职业经验的人都十分短缺,所以要对人才专门性的供给,对现有人才专业化的培训是必不可少,总之中国的新闻发布应由职务行为转为职业行为。

    2013-11-09 10:19:45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

    第三,新闻发布应从1:0走向2:0。1.0时代,新闻发布是推送式的,本质上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和传统媒体形式下手段没有什么不同,传统信息发布的管理方式并延伸到政府网站中。今天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把我们带入2.0时代,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网民高度参与,以及不同的用户之间的交互作用,还有不少政府部门敏感捕捉到这些变化,成为2.0时代的先行者。总之新的传播技术改变着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对这种变化,传统基因延伸下来的政府门户政府要做必要的调整。

    2013-11-09 10:20:00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

    第四,新闻发布培训应为全员培训,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发言人主要借由媒体平台发布信息,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化的媒体时代,或者是媒体的社会化的时代,在专业培训基础上,我们应该树立全员培训的观念,为广大政府官员进行2.0媒介素养,以及信息发布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的培训。还有政府新闻发布由单点发布转变为多点多平台,整体式的发布,再加上多媒体的发布。

    2013-11-09 10:20:14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

    最后我想说的是要想根本解决问题,就要进行信息公开立法。前面提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只是一个条文和规定,不具法人约束性,因此我们呼吁国家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法,使新闻发言人制度全面进入法制轨道,这也是在座各位共同的愿望。谢谢大家!

    2013-11-09 10:21:57

  • 主持人 康辉:

    谢谢程曼丽教授,她对我们新闻发布制度的回顾非常中肯,对建议和思考更为宝贵。下面会有四位发言人,有的是现任的发言人,来继续围绕今天上午的主题进行发言,有请外交部发言人洪磊。

    2013-11-09 10:22:45

  • 外交部发言人 洪磊:

    尊敬的刘伟副校长,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够来参加这样一个论坛,感谢北大做出这么大的努力,让我们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来分享我们在新闻发布方面的实践与经验。

    2013-11-09 10:23:36

  • 外交部发言人 洪磊:

    今天我的讲话,题目叫做《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努力追求正能量的作用》,正如郭局长刚刚指出的,在过去十年里中国的政府发言人机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应该说这一机制是在改革开放进程当中诞生的。它是政府联系公众,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为推动中国政务公开,建设开放透明的服务型政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营造良好的国内国际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3-11-09 10:24:20

  • 外交部发言人 洪磊:

    新闻发布也是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外交部的发言机制来讲,我们要再走回20年,应该是30年再出发。刚才程曼丽教授已经给大家介绍了,1983年的3月1日,中国外交部举行了首次记者会,回首这30年,我们感觉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人机制,一直在社会上努力致力于发挥正能量的作用。我想从五个方面来介绍我们的追求:

    2013-11-09 10:31:10

  • 外交部发言人 洪磊:

    第一,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人制度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的深入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对外窗口。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走向世界,1982年3月26日,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要求,时任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以外交部的名义去了一场发布会,向几十名新闻记者阐述中苏关系的理解,只有三句话的发布会,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2013-11-09 10:31:29

  • 外交部发言人 洪磊:

    1983年3月1日外交部正式设立新闻发言人,举行首次例会,建立了发言人制度,成为改革开放进程中成为中国政府一块重要的试验田。30年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与此同时,锐意创新,不断的充实完善。发言人制度成立之初,我们的发布会每周只举行一次,只主动发布,不答问。上个世纪80年末,90年初,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外交部的记者会也顺应时代的要求,增加为每周两次,接受提问,翻译方式改为同传。

    2013-11-09 10:31:47

  • 外交部发言人 洪磊: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从世界第六走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关注度更加的提高。国内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在这样一个形势下外交部在2011年的9月做出了一次重大的改革,每个工作日都举行记者会,中国外交部成为继美国国务院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每天都举行新闻发布会的外交部,外交部新闻发布会时效性和影响力再一次得到了质的提升,也被外媒称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进一步深化重要的标志。目前这一新机制已经运行了两年多,无论是在舆情的跟踪,发布内容的统筹,传播手段的扩大等各方面,都上了新的台阶。整体的制度趋于健全,运转高效,规范有序。国际社会和国内媒体对于中国外交的报道大幅度的提高,中国的声音传播得更猛更快。

    2013-11-09 10:32:03

  • 外交部发言人 洪磊:

    应该说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深化、改革和创新,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进程,契合中国和世界发展关系的要求,契合了中国和世界增长了解的要求,这是它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

    2013-11-09 10:32:18

  • 外交部发言人 洪磊:

    第二个方面,我们认为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成为发出中国政府权威声音、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助推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重要平台。

    2013-11-09 10:32:39

  • 外交部发言人 洪磊: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世界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国家面临着多重的挑战和考验,如何推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如何在国际上去伸张正义,如何为我们的国家广结善友,同时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尊严,维护中国同胞在海外的合法权益,这是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持久的主题。

    2013-11-09 10:32:52

  • 外交部发言人 洪磊:

    我们积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和各国友好发展,把中国人民追寻中国梦和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梦想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在台湾问题、涉藏,涉疆,人权,这样一些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问题上,我们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形象,发出中国人民正义的呼声,彰显中国人民不怕压力的精神,体现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2013-11-09 10:33:04

  • 外交部发言人 洪磊:

    在中国与世界经贸往来的问题上,我们高举互利共盈的旗帜,倡导扩大中国和世界的互利共盈和共同利益。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中东和平,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这样一些重大国际地区热点问题,我们切实恪守、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选择,坚持劝和促谈,反对干涉别国的内政,反对政权更迭,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为处理当代国际关系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展现了中国的智慧,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2013-11-09 10:36:49

  • 外交部发言人 洪磊:

    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工作,坚持真实、真理的品质,体现中国外交的抱负和担当,点点滴滴都在服务于提升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形象亲和力,道义感召力。

    2013-11-09 10:37:03

  • 外交部发言人 洪磊:

    第三个方面,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制度,满足国内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坚持中国外交是人民外交的理念,增进政府和民众的亲密关系。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公众不断深入参与国家政治,国内民众以不断上升的国家实力为自豪,关注外交,参与外交,社情民意对外交工作的影响日趋重要。同时在我们国家与外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外交与内政相互交织,相互转化,它与民意双向互动关系也更显突出。我们深知中国外交只有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服务,服务国内民众的重要职能不断上升,我们践行落实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公开发言和表态,搭建外交工作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我们关注民情,倾听民生,汲取民志,及时主动发布信息,回应民众的关切和呼声。

    2013-11-09 10:37:24

  • 外交部发言人 洪磊:

    最近几年来中国大概有8千万的公众走出国门,为维护民众在国外的合法权益,我们既通过发言人渠道,发布领事和领保信息,向海外中国公民传递乡音和福音,我们第一时间滚动发布信息,把祖国和人民、政府对每一位同胞的关心和爱护带给每一个海外的同胞,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安全和合法权益会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使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感觉到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2013-11-09 10:37:40

  • 外交部发言人 洪磊:

    中国的网民已经近6亿,世界第一,网络成为中国公众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外交部是中国政府部门当中最早开通微博的政府部门,目前大概有粉丝800万,今年我们还开通了手机客户端服务,外交部发言人通过外交部的网站,外交小灵通官方微博,还有微信,举行网上访谈等形式,密切与中国公众进行沟通。我们拉近了中国外交部,中国政府和公众的关系,体现了人民外交应有的情怀。

    2013-11-09 10:37:52

  • 外交部发言人 洪磊:

    第四方面,外交部机制深耕媒体合作,打造政府与媒体的连续互动关系。外交部发言人发布工作,离不开与媒体的合作,我们深刻把握中央媒体作为新闻发布传播主要渠道的地位和作用,在发布工作中理解媒体,尊重媒体,善待媒体,形成与媒体的良好互动。改革开放以来,驻中国的外国记者人数不断的上升,到目前大概有400多家媒体,来自59个国家,近700名的记者常驻中国,他们是中国全方位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报道中国各方面情况的主力军,也是中国外交部发布会的座上客。

    2013-11-09 10:38:07

  • 外交部发言人 洪磊:

    中国的中央媒体,北京的媒体,以及港澳台媒体则是中方主要的参加方,我们始终坚持真诚的对待媒体,有求必应,除举行例行记者会以来,我们通过值班电话,回复传真、电子邮件等,回答媒体的问题,及时回答他们真实性的关切。国外媒体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给予了高度评价,体现了中国政府坦诚友善,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013-11-09 10:39:08

  • 外交部发言人 洪磊:

    第五个方面,外交部发言制度,也发挥了中国公共外交重要平台的作用。随着外交部发言人机制的发展,在国内国际上越来越受关注,许多人希望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中国外交,了解中国,找到一种亲近感。于是我们的外交部发言人每天的发布会,就向国内外公众开放,以今年为例,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接待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120多批,4千多人次的听众旁听我们的记者会。这其中包括政府官员,社会团体,港澳台同胞,青少年,热心网民等各界人士。每次外交部举行公众开放日,外交部发言人也毫不例外出现亮相,与公众沟通,和他们面对面的交流,增强他们对中国外交发展的了解。与国内的沟通,主要交流怎么树立理性的中国观,理性的世界观和国家利益观。与国内朋友探讨最多的是如何客观全面的世界观,讨论得十分热烈。我们还和美国,印尼、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家开展了发言人互访机制。

    2013-11-09 10:39:25

  • 外交部发言人 洪磊: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同学们,当前我们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在经历深刻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历史性的变化,中国新闻发布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考验。我们将继续从增进国际社会对我们国家的了解和信任,国内公众对中国外交的理解和支持出发,不断提升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和新闻发布的水平,为优化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为拉近我们和世界的距离,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内外舆论环境,做出我们新的努力,谢谢大家!

    2013-11-09 10:44:16

  • 主持人 康辉:

    谢谢洪磊先生的发言,为我们谈到了外交部新闻发布怎么样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当中,更加努力来发挥这种正能量的作用,再次谢谢洪磊先生。

    2013-11-09 10:44:26

  • 主持人 康辉:

    接下来请出的是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

    2013-11-09 10:44:38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沈丹阳: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好!

    2013-11-09 10:45:01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沈丹阳:

    作为一个不够专业,经验不深的发言人,能够有机会参加今天的论坛,并和在座的各位专家和同行,和大家交流,向大家学习,是我的荣幸,所以首先在这里谢谢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邀请。

    2013-11-09 10:45:19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沈丹阳:

    前几天有媒体报道、批评个别外商投资企业在产品和服务质量存在一些问题,我说到,那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其实作为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机构和新闻发言人,我们更需要从为社会,为公众履行尽职的角度来看待并实实在在做好我们的新闻发布工作。

    2013-11-09 10:45:31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沈丹阳:

    作为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实施人,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工作对公众对社会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怎样才是有价值,有意义?我觉得尽量满足公众,满足企业,满足各种社会机构对政府信息的合理需求,满足知情权,参与全,才是有价值的。

    2013-11-09 10:46:39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沈丹阳:

    讲到新闻发布工作的意义,我想如果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更进一步通过我们的工作既能满足媒体的新闻需求,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企业的信息需求,又能适度引导市场。但是说一千道一万,如果不提高新闻发布的实际效果,新闻的发布就不具有价值。要提高新闻发布的效果,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尽可能提高新闻发布公开性和透明度,是最起码的要求。因此根据本次论坛组织者的安排,我想主要围绕商务部这几年新闻发布的实践,对政府新闻工作增强新闻发布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2013-11-09 10:46:58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沈丹阳:

    从商务部几年的实践来看,要提高新闻发布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既要有好的态度和又要好的方法,多数时候态度比方法更重要。我概括了五条心得和体会,请大家批评指正,我讲五个心得,或者五个基本要求。

    2013-11-09 10:51:41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沈丹阳:

    第一,要真心诚意。政府发布的新闻主要是政务信息,而政务信息原则上只要可以公开就必须公开,因为早在2007年国务院就专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要求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开性也好,透明度也好,都已经有了原则了,是必须的。政府既有责任也有义务公开各种政务信息,让各种政务信息尽量透明。大家知道公开和透明其实也是相对的,政府的信息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公开和透明,但是面对媒体和公众,你是真的想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真的要服务媒体还是糊弄人,是真的要接受媒体的监督,还是只是自己往脸上贴金,真的是国家机密不能说,还是另有隐情?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媒体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你有没有真心诚意也是看得出来的。

    2013-11-09 10:51:58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沈丹阳:

    只要是合理建议,我们都尽可能的吸纳,根据大家的意见,原来一月一次的发布会,现在调整为一月两次,再调整为现在的基本上每周一次,既有例行发布会,又有专题发布会,还有小型发布会,联合采访会,除了发布会,商务部官方网站平均每周还有十条左右的新闻稿,我们在人民网、新浪网等建立商务微新闻和微博,平均每天发出十条左右的微博。我们把企业重视的,企业关注的内容,市场供应,居民消费情况,进出口变化情况,外商投资作为新闻发布的重点,并且能够及时关注。能不能公开透明,又准确及时,保证新闻发布公开透明的效果,离不开媒体的合作和配合,因此我们特别注重真心诚意来善待媒体,与媒体建立起一个友好合作的关系,非常重视和媒体记者的平等沟通。

    2013-11-09 10:52:21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沈丹阳:

    商务部可以公开的信息有这么多,哪些是媒体的关注点,哪些是真正的新闻点,每次新闻发布会前我们都会真心诚意跟记者沟通,使发布和回应的内容更加有针对性。对媒体提出的合理采访要求,商务部尽量协调予以配合满足。今年我们办理采访申请有187起,我们不定期组织记者到地方去开展专题调研,为记者进行深入的报道提供便利。

    2013-11-09 10:52:34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沈丹阳:

    以上是我第一条的体会,就是要做到新闻发布的公平和透明,关键还是真心诚意。

    2013-11-09 10:52:48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沈丹阳:

    第二,要实实在在。新闻发布的信息,回应的信息,不能尽是空话和官话,要让公众感觉实在一点。什么叫公开、透明呢?我个人认为,发言人在发布新闻,回答问题时还是尽量直截了当,不绕圈子为好,尽管有很多的培训班,有的培训班都是教新闻人如何不要正面的回答,告诉你怎么绕。但是我想那是实在没有办法的下下策,应该是例外,不是原则。

    2013-11-09 10:53:06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沈丹阳:

    仅有态度的实在是不行的,关键还是新闻发布的内容要实在,媒体记者的问题往往反映的是公众的意见和看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闻发布会的内容要有料,让媒体觉得有料的新闻发布才是受欢迎的,这是记者跟我说的。商务的重点工作常常也是企业感兴趣、社会关注的重点,在每个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不仅主动发布数据,比如说国内市场运行,对外投资等数据情况,以及一个阶段以来的重点工作。同时还认真回答媒体记者的有关提问,现在一般每个月我们开的例行发布会都要回答十多个记者的将近20个问题。

    2013-11-09 10:53:51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沈丹阳:

    那么在回答媒体提问的时候,我们的原则是尽量少用原则性的表态,尽量多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不仅有观点,而且有事实,用事实印证观点。

    2013-11-09 10:56:14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沈丹阳:

    第三,直面热点。在新闻发布工作中,只有勇于回应热点,而不是回避,才是真正实现新闻发布的公开和透明,才能真正站住舆论的制高点。对于社会关注的与商务部相关的重大热点问题,以及突发敏感事件,商务部建立由专人负责的舆情监测制度,每日编发舆情快报,定期对重点舆情进行深度分析,并及时通过发布新闻稿,发布会回应,或者接受提问,基本上做到及时监测,适时发布。

    2013-11-09 10:56:24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沈丹阳:

    第四,要表现专业。今年6月国内有一个地方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迅速举行了发布会,发布内容现场出动消防车多少台,120救护车多少台,医务人员多少多少,疏散周边人员多少人等信息。有关领导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详细疏理医务人员救治伤员的情况,他说救护车40分钟赶到现场,很不容易。危重问题复杂的时候,专家从北京飞过来,非常令人感动。还有医务人员做出巨大的牺牲,令人骄傲。他只讲这些事,这场发布会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得来了一片置疑、批评和骂声,我认为这就是不够专业。开新闻发布会的出发点是好的,准备也是充分的,是不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布了错误的消息,有些内容本来也是不错的,但是应该在总结和表彰的时候来发。发布会把大家最核心的体系和有效的信息忽略了,或者是回避了。

    2013-11-09 11:30:53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沈丹阳:

    国内确实有一些抢险救灾的新闻发布,不是将公众关心的核心信息放在一旁,大谈领导正确指挥,老百姓情绪稳定。这个就说明他们这些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不是太专业。我们必须按新闻规律和专业要求来好好思考,我真的觉得新闻发布既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这几年商务部新闻发布工作通过培训,再到实践,有很大收获和提高,新闻报道对时效性要求很高,我们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让社会和公众关切的问题做出回应,也是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商务部加大了发布的频率,在原有的基础增加了专题发布会和小型发布会,就一些媒体关注的热点进行回应。

    2013-11-09 11:31:05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沈丹阳:

    今年以来我们举办发布会40多场,平均每周一场。刚才讲到要有料,料是好的,菜也是热的,还不够,还得色香味俱全,新闻发布及时很重要,远远不够,还要有效果,新闻点要突出,语言表达要清晰。一桌好菜如何上菜摆盘也很重要,我们根据发布内容的不同和公众的需要,以方便媒体,方便群众,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我们要提高新闻发布的公开透明度,表现更专业才行,正是基于这个考虑,为了有针对性得改进我们新闻工作,我们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对商务部新闻宣传工作查找不足。

    2013-11-09 11:31:16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沈丹阳:

    第五,要勇于担当,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指出,要建立勇于担当的政府,这也要求提高政府新闻发布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做好政府新闻发布的工作。新闻发布不能因为怕说错话,而不说话,面对争议我们一方面要有平常心,要勇于担当。现在政务微博逐渐成为政务信息公开的渠道,我们是第三家开通微博的部委。我们及时发布相关商务部的信息,商务部首次开展商务系列的网络访谈,目前有16位负责同志就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应用新媒体开展新闻发布的工作,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但我们在这一方面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2013-11-09 11:31:24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沈丹阳:

    商务部对批评性和建议性的意见是表示欢迎的,我们公众知情参与和意识不断在增强,另一方面我特别想说的是,正是因为通过商务部信息公开,新闻发布,公众才有了更多参与决策的机会,这可以增强我们国家决策公正合理性。再加上引发出来的一些热点问题,并且时不时给我们增添了一些烦恼,要站在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服务人民群众,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高度来看待这一类的烦恼,我认为这种烦恼应该是一种成长的烦恼,幸福的烦恼。我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3-11-09 11:31:34

  • 主持人 康辉:

    谢谢沈丹阳先生的发言,沈丹阳先生就新闻发布公开性和透明性,特别是怎么更加有效做到发布新闻真实有效,他的这五点是特别有效的。

    2013-11-09 11:31:44

  • 主持人 康辉:

    下面请出的是原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

    2013-11-09 11:31:56

  • 原公安部新闻发言人 武和平: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和阔别多日的新闻发言人,大家好,感谢会议给曾经的发言人一个发言的职务,让我打开天窗说亮话。掐指一算,非典过去了十年,我们信息公开大跨步过去了十年。我说五个小点。第一句话叫一个变化,第二个句话叫两个突出,第三句话,三个原因,第四句话,四个矛盾,第五句话叫五个建设。

    2013-11-09 11:32:04

  • 原公安部新闻发言人 武和平:

    一个变化,什么变化?十年间国情、社情、舆情、民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民权利意识与日俱增,党委政府普遍发言人建立的过程,导致我们现在由过去的基本不说,少说,到今天主动要说,而且发展到今天,公众的信息需求饥渴并没有满足,不仅要从发言人嘴里,从你说,我听,发展到今天您不说,我要问,而且不再满足你开口不开口,而且一开口就要说出真相,不仅要你原则的表态,而且要你说出来龙去脉,不仅要你对法律政策的简单解读,还要拿出科学的论据,不仅要你坦诚问题的要害,还要拿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追求责任、处理过错的结果。

    2013-11-09 11:32:25

  • 原公安部新闻发言人 武和平:

    第二,两个突出。正如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名照所说的,新闻发言人公开制度的推进,仍存在不会说,不愿意说,不敢说,说错话的问题,这十年的不少典型事例都一再印证了两大常见病,至今依然爆发。一是沿袭过去封锁信息的方式,出了事就堵、瞒、躲、驱赶,导致媒体失去了话语权,公信力受到重创。第二个突出问题,不遵循传播规律,遇事着急忙慌,随便说,造成的次生灾害比这个事件本身的危害还要大。前者叫不敢说,后面就叫不善说。

    2013-11-09 11:32:34

  • 原公安部新闻发言人 武和平:

    两个突出,归根到底是什么?是三大原因,首先是观念滞后,其次是方法陈旧,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机制缺乏,这三者本身缺一不可,断一条腿就倒下,只有三条腿俱在才能三足鼎立。潜规则告诉人们多做少说,只做不说,做等于说了,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却不知今日时代变了,未说未听,等于没有发生,只做不说等于你没做,不说等于有鬼,沉默等于默认,因此现代的信息社会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四个字,会做善说。

    2013-11-09 11:32:51

  • 原公安部新闻发言人 武和平:

    第二,才是方法问题,方法陈旧,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老话是顺嘴,缺乏充满生机勃勃,缺乏喜闻乐见的亲和力,语言风格上居高临下,声音恍惚,习惯说一点没有错的空话,只报喜不报忧,只有一种声音,习惯把社情当危情,只能歌颂,不能批评,殊不知在老百姓心目中,如果没有真正的批评,却不能令人信服。

    2013-11-09 11:33:03

  • 原公安部新闻发言人 武和平:

    三是机制缺乏,何为机制,解决问题的程序与制度性的安排,有时候叫顶层设计,我们今天网络时代面临错综复杂的舆论情况,面临的问题和风险交织,我们怎么说话?

    2013-11-09 11:33:10

  • 原公安部新闻发言人 武和平:

    四个矛盾,第一个是舆情引导的矛盾,做出风险评估的机构,导致你不引导就会被引导,你不公开就会被公开,结果失去制高点。

    2013-11-09 11:33:19

  • 原公安部新闻发言人 武和平:

    第二个矛盾,舆论无限开放性和一地回应的局限性矛盾。互联网上天入地,覆盖全球了,你还让一个行政区划,让一个单位孤军作战,不少地方缺乏一个整体联动、迅速反应、核查快速、处置准确的危机公关系统,导致负面效应最大化。

    2013-11-09 11:33:28

  • 原公安部新闻发言人 武和平:

    第三个矛盾,信息需求的紧迫性和事件调查的过程性,我第一时间不可能知道结果,可是你第一时间要回应记者,这个矛盾的时间差,问题就在这里,而我们缺乏一个深谙的传播团队,而我们需要一个科学回应社会关切的机制,不掌握议程设置的基本方法,如何由政府设置影响媒体议程,由媒体设置议题来引导公众的议程,结果倒过来了,第三时间说了第一时间的话,结果随意纠正,以法律的妥协退让,造成你不决断就会被推断,你不定案就会被审判。

    2013-11-09 11:33:36

  • 原公安部新闻发言人 武和平:

    第四个矛盾,网上和网下互动过程突发性和我们引导资源的分散性矛盾,我们更缺少的是一套完善的网络管理机制,网上传递正能量的生成机制。

    2013-11-09 11:33:45

  • 原公安部新闻发言人 武和平:

    最后想要说一下五个建议,第一,完善新闻发言人的日常工作机制,新闻发言人是党委部门和媒体公众之间的桥梁,也是党政公共关系的形象师。根据介绍事实,诠释政策,增进解疑,指导本系统政务公开工作的日常化,形成对外开放,形成检查、核查,督办、回应为一体的运行机制。把引导工作纳入日常社会创新管理,把敏感热点作为信号进行分享,把群众的监督建议作为执政执法的资源,把网络意见作为面对面的工作,促进党政部门最大口径的公务信息,事实证明官方回应越多,置疑就越少,信息越是对称,社会越稳定。

    2013-11-09 11:33:52

  • 原公安部新闻发言人 武和平:

    第二个建议,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应急机制,建立地区部门统一高效且整体联动的应急舆情引导机制,形成横向联系,纵向贯通,把平时应急预案和应急口径,转化为热信息,分阶段,滚动式,碎片化不断公布信息。

    2013-11-09 11:34:03

  • 原公安部新闻发言人 武和平:

    第三个建议,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保障机制,新闻发言人是专业性,政治性要求极高的职业岗位,必须配备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高质量展开工作,在设立资格准入的基础上,严格遴选,加强他们的学习培训,给予必要的信任和授权,列席参加本级党委和业务部门的各个会议。

    2013-11-09 11:34:11

  • 原公安部新闻发言人 武和平:

    第四个建议,逐步建立和完善干部队伍,从制度上加强机制建设,将回应社会关切的能力建设,作为干部考评的重要标准,鼓励干部勇于担当,释放正能量的积极性。

    2013-11-09 11:34:22

  • 原公安部新闻发言人 武和平:

    第五个建议,加强国际传播战略研究和建设,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态势,积极有所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国际舆论传播体系,需要我们各政府职能部门通过政务公开,支持配合外交部门树立起国家的形象,向世界积极发出中国的声音,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环境。

    2013-11-09 11:34:31

  • 原公安部新闻发言人 武和平:

    以上的想法是一家之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2013-11-09 11:34:43

  • 主持人 康辉:

    武和平先生谈的五条,不仅对新闻发布制度是非常好的建议和思考,对于媒体今后的改革来说,也是特别宝贵的,我们今后真的要做到会做善说。

    2013-11-09 11:34:52

  • 主持人 康辉:

    下面有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王铁汉。

    2013-11-09 11:35:01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 王铁汉: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和各位专业的新闻发言人,大家上午好。

    2013-11-09 11:35:09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 王铁汉:

    在这里特别感谢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邀请,来这里做演讲,刚才几位发言嘉宾都是资深的部委新闻发言人,而且应对了很多复杂的局面,我深受启发。

    2013-11-09 11:52:47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 王铁汉:

    具体到食品药品监管领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局刚刚组建8个月,我们还是一个新兵,也谈不上有什么成熟的经验可以分享,仅结合总局组建以来的工作实践跟大家谈一下粗浅的认识。

    2013-11-09 11:59:34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 王铁汉:

    第一,我们认为做好新闻发布工作是推动社会共治的重要抓手,本届政府机构改革目前正在深入进行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为巩固体制改革成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还需要加快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必须由单纯依靠监管部门向多方主体参与来转变。这是解决长期存在的监管力量相对不足、公共服务分散不均和复杂多变等突出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和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

    2013-11-09 12:04:48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 王铁汉:

    而创新社会管理、引入社会监督、形成社会共治的前提下就是确保公众对政府工作的充分了解。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和公民参与的重要途径,在座很多同学可能不了解,我给大家说一个数据,我们不完全的统计,每天我们中国人销售的食品大概有40亿斤,餐饮服务行业管理的企业是250万家,小摊小贩不算,是在工商部门有照的。生产企业有40万家,用这种监管力量去监督庞杂的生产企业。我们要创造社会管理,形成社会共治,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新闻发布会谈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强调,要公开、透明,让公众、媒体能够充分有效的加以监督,这也是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来强化企业和政府的责任。

    2013-11-09 12:08:50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 王铁汉:

    总局组建以来,我们在新闻发布工作中有意识加强了引导,邀请媒体深入参与,增强新闻发布的开创性,扩大新闻发布的影响力。总局成立以后,邀请媒体参与事件策划,邀请媒体报道违法事件,前一段时间总局召开药品发布活动,新闻发布活动,把公众充分了解的情况,如何对打击中药材违法行为,光靠新闻发布解决不了问题,政府部门一直回避曝光不曝光,这次采取什么形式?我们邀请媒体主动曝光,请中央电视台二套的记者,直接去河北的固安去看,他们去了之后发现不了什么,就是发现一些脏乱差的情况,这次我们带了专家,一起配合记者,这样记者才能深入的报道,有效促进了我们工作的解决。

    2013-11-09 12:09:06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 王铁汉:

    第二,做好新闻发布工作是培育理性社会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谈到“宣传工作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我认为这里所说的“传播正能量”,不单是报道先进典型,还应该推广科学的知识观点,培育理性的媒介素养,宣传各项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风气,最终要把落脚点牢牢落在满足人民的需求,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同上。

    2013-11-09 12:09:25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 王铁汉:

    第三,做好新闻发布工作是净化舆论环境的有力手段。传媒技术革新改变了人们接收新闻的方式和习惯,获取包括相关报道、解读、评论的集成信息变得非常便利,使得受众越来越习惯于通过媒体来进行思考,并代替他们做出选择和判断。美国食品安全杂志就撰文指出,消费者通过媒体的报道,形成健康和安全的基本态度,进而塑造他们的认知和观念。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一些失实的、偏颇的、随意的新闻信息,极易导致公众对安全信息的片面印象和惯性思维,以及对食品药品消费的非理性恐慌与担忧。还有个别群体在评论政府工作时,经常有对人不对事的偏激情绪,频繁使用语言暴力,造成可管理性的声音望而却步,使得微观舆论有时成为非理性负面情绪肆意宣泄的场所。有句话说的好,真理正在穿鞋子的时候,谣言已经走到千里之外。如何营造风清气正、有序监督的新闻舆论“拟态环境”,需要我们首先做好自身的新闻发布工作,坚持有守有为的工作方针,保持鲜明政治立场和饱满工作热情,树立不怕说错,勇于担当工作作风,最快速度将权威正确的信息传播出去,坚决不给谣言以误导传播喘息的机会。

    2013-11-09 12:11:17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 王铁汉:

    各位来宾,前面介绍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做法,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新闻发布的实践与创新”,特别是把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的确,我们新闻采集方式、在展示渠道和运营模式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城镇化和人力资源市场带来的中低收入群体构成,及其文化产品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整个产业变革仍再继续,甚至没有任何放缓的迹象。与此同时,食品药品科技与工业化进程也在迅猛的发展,食品药品反周期的产业特点,使得其在整体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力。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为确保供给充足、提高民生福利和满足需求多样化,大量经过安全检验的新原料、新技术,新模式被广泛应用。可以说,新闻发布工作,特别是食品药品新闻发布工作面临的大环境,始终处于快速发展的前面,迫切需要我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在不断创新中寻找方向。

    2013-11-09 12:13:27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 王铁汉:

    下面我提两点想法和建议,第一个是用好新闻发布,为推进全面工作注入动力。

    2013-11-09 12:13:40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 王铁汉:

    我们感觉到,新闻发布工作不是简单的信息提供,而是协调摆布、引导推动全面工作的重要手段。总局组建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发挥新闻发布主动配合其他工作的巨大作用,或提前预热铺垫,或统一业务思想,或奖优罚劣宣贯工作意图导向,或密集发声推动工作走向深入。

    2013-11-09 12:13:40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 王铁汉:

    第二,引入营销理念,增强新闻发布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2013-11-09 12:14:13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 王铁汉:

    近年来新闻传播领域一直存在一个现象,传统媒体集中报道的新闻,如未在微博等新媒体上形成特点,其传播周期和热度将比较有限,而在微博上形成的热点,往往会得到传统媒体的跟风关注,这已成为一个典型的舆情模式。如何把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传导路径、全面提升新闻发布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以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013-11-09 12:14:22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 王铁汉:

    我们还发现,随着政府部门新闻发布水平的提高,发布信息越来越注意新闻效应的营造,但是吸引受众参与的效率还不强,或者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以往经常打交道的报纸、电视是单向输出,比较看重首次的新闻效应,不太关注能否吸引受众参与二次传播,而新型媒体如微博则需要通过触发网民参与评论来实现互动式传播。

    2013-11-09 12:14:32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 王铁汉:

    这就需要我们在未来的新闻发布工作中,要积极引入市场化的营销理念,大胆实践商业化的话题策划、新闻“爆点”,塑造敢于创新的工作风格。同时要注意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增强新闻发布的互动性和参与度,激发受众主动参与观点表达和体会分享,为他们参与互动传播提供便捷的技术服务和接口设计,大胆利用受众个性化、甚至是负面表达形成的关注流量,植入和传播科学的观点内容。

    2013-11-09 12:14:43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 王铁汉:

    各位来宾,新闻发布是一项精细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门新兴专业学科,很期待听到各位的精彩观点,更希望大家今后能食品药品新闻宣传工作给予关注,支持,最后祝论坛取得圆满的成功。

    2013-11-09 12:14:52

  • 主持人 康辉:

    谢谢王铁汉先生。您很据自身的工作总结和体会,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思考和建议。

    2013-11-09 12:15:02

  • 主持人 康辉:

    今天上午论坛的主题发言到此就结束了,再次感谢大家!

    2013-11-09 12:18:17

  • 中国网:

    开幕式及上午论坛主题发言的直播到此结束,感谢您的关注!

    2013-11-09 12:18:27

  • 中国网:

    下午论坛的主题发言将于13:30开始,届时中国网将进行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2013-11-09 12:23:25

  • 中国网:

    第二论坛“新闻发布如何体现公开透明原则”马上开始,中国网进行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2013-11-09 13:20:49

  • 张羽: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校友,下午好。我是北大88级的学生,非常高兴回到母校,也非常荣幸在下午继续主持中国新闻发布实践与创新论坛。首先介绍一下今天下午的贵宾,他们是: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先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商务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国防部新闻事业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杨宇军,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思想政治工作部主任、新闻发言人吕大鹏,中国国际电台副总编马为公,新华社欧洲总分社社长刘江,新华社音视频部副主任陆小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利群,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和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上海交通大学品牌研究中心李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学会副会长程曼丽。最后感谢支持这次论坛的北京大学品牌建设发展基金的发起人谢建华先生,还有捐赠人兼基金主任王汉武先生。

    2013-11-09 13:26:05

  • 张羽:

    我想在今天的论坛上,大家见到了很多熟悉的人,听到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因为他们都是政府各部门的新闻发言人,他们已经成为了今天中国信息公开的形象代言人。在过去十年当中,中国各级政府有多少形象代言人?据相关统计是540人。在过去十年,中央省区市召开新闻政府发布会有多少呢?我们统计在2005年时候是1088次,到2012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2237次,将近翻了一倍。可以说现在政府新闻发布会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在今天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了最新的CPI数据。可以说新闻发言人已经成为中国信息透明、中国社会发展一个重要的形象代言人,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

    但是无庸讳言,现在政府信息公开程度跟公众知情权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现在我们信息公开的方式和日新月异变化的媒体环境还有一定的隔阂,这无疑是为我们的政府信息发布提出了一个挑战。在今天论坛开幕的同时,中国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召开,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大家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什么?是改革。我们今天的论坛改革是“实践与创新”,尤其是创新,就是契合改革这样一个主题。让我们面对挑战如何去破解这样的难题。今天我们汇聚实践者以及相关官员和学者进行探讨。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

    2013-11-09 13:53:21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史安斌:

    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受到邀请回母校出席这个论坛。新闻发布制度在中国全面推进整整十年,国务院新闻办推动在这一制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高校和学术界的意见和参与,开创了“以培训促制度建设”的模式。我非常有幸在2003年从美国回来后,与其他学者和同道一起加入到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研究和新闻发言人的培训的当中,出版了《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发布与媒体关系管理》等专著和教材,今天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场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想法和体会,就教于方家。

    首先回顾一下两任国家领导人——也是清华大学的杰出校友——对新闻宣传工作有相关的指示。胡锦涛主席在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时对新对新闻发布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尊重新闻传播的规律”;“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他在讲话中使用了“第一时间”、“时效性”、“透明度”、“受众”、“舆情”等传播学的前沿理念。据我的观察,这是我国最高领导人的讲话第一次使用“传播”这个概念。“传播学”这个新兴学科从1979年进入中国,到现在大概30多年的时间,相关的概念能够出现在我们领导人的讲话当中,是对这个学科重要地位的肯定。传播学者能够进入到中国推行新闻发布制度这样一个实践当中,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尝试。

    2013-11-09 13:56:10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史安斌:

    习近平主席在8.19讲话提到三个势字,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我看来,这也是对新闻发布工作的再出发和制度、实践创新做出的一个重要指示。新闻发布工作就是要按照“全球、全民、全媒”的时代大势来进行创新和提升。他还提到要“创新对外传播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最后一句话值得大家关注,他讲的不是传播中国好声音,而且传播“好”中国声音。这就是对信息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关注,这恰恰也是传播学最为关注的。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观点:一是中国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是国际社会和舆论的期待,也是新闻传播走向全球化、全民化、全媒化的“大势”所趋。二是政府信息公开透明要超越单向传输的“宣传”模式,要逐步转向更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叙事模式和对话模式,并且实现向全媒体新闻发布的转型。三是政府公开透明要有制度层面的保障、发言人资质的准入机制、策略层面的设计和伦理层面的考量。

    首先来看我们现在面临新的国际舆论形势,今年5月,BBC发布了包括中国在内的22个国家的“世界民意排行榜”,中国和美国在这个排行榜处于中上游的位置,这就是说我们中国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人民当做一个大国来看待,依据是什么?调查显示,世界民意对中国和美国持有正面和负面的看法差不多各占一半。换句话说,全世界民众对这两个大国的态度是:“爱恨交加,喜忧参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年对中国抱有负面看法的人上升了8%,是近五年来最多的。这说明,中国现在面临国际的舆论形势与2008年时完全不同,国家形象的“奥运红利”已经消耗殆尽,进入了“挨骂”时代,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面临国际舆论更为严格的审视、批评和质疑。

    2013-11-09 13:58:54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史安斌:

    当前国际媒体上呈现的中国形象就是姚明的形象,小巨人引人注目,但不是摔倒、被推倒就是被撞倒、击倒,总之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形象,这也体现出中国的国家形象的两面性:“脆弱的超级大国”。面对这样的舆论环境和国际媒体的“偏见”,政府信息的透明公开和新闻发布工作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了。

    另一方面,新闻发布技术手段出现即时化、随身化、隐蔽化的趋势。这里给大家展示两种最新的信息搜集手段,美国一些记者——尤其是公民记者和调查记者——开始使用“小型无人机”(drone),可以进入到被一些被限制入内的现场进行拍摄,出现了所谓“无人机新闻”(drone journalism),现在成为美国新闻界包括很多记者使用的一种手段。另一个是Google眼镜,完全不需动手就能完成拍摄和发送。

    “维基泄露”(Wiki leak)模式作为自媒体的出现,以及最近爆发的斯诺登事件,都说明传统新闻发布渠道的第一落点丧失。从西方政府的状况来看,过去是由传统的新闻发布渠道——权威媒体和新闻发言人——来发布,现在是则是由“维基泄露”这样的自媒体来进行新闻议程的设置。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传统的新闻发布还受到了“信息娱乐化”、“观点话题化”的挑战。反对奥巴马的势力把他与希特勒的画像进行拼贴,把他贴上共产党的标签、国家社会主义的标签,在网上传播,用这样一个娱乐化、话题化的方式来呈现他们的观点,用媒体议程影响奥巴马推动他的医疗改革等政府议程。

    2013-11-09 14:04:28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史安斌:

    因此,在新的国际舆论形势和新媒体普遍发展的背景下,新闻发布要达到以下16个字的目标:“内聚民心、外结盟友、媒体执政、引导舆论”。 在政治传播史上,凡是那些能够有效利用新兴媒体的政治家通常都能够赢得强大的民意支持,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报纸总统”杰弗逊、“广播总统”罗斯福、“电视总统”肯尼迪都是主动利用新兴媒体、强化国民凝聚力、实现有效的“媒体执政”的典型代表。对于新兴的社交媒体,我想运用一个数据:2013年8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77.7%的领导人或者政府机构拥有自己的社交媒体,奥巴马的人气最旺,粉丝超过了3000万,乌干达总统姆巴巴齐几乎每贴必复,被评为最勤奋的微博博主,他们都是运用社交媒体提升执政水平的例子。

    今天论坛主题的是中国新闻发布十年再出发,上午洪磊先生说外交部是30周年再出发,我觉得对美国人来说则是百年再出发。今年正好是美国白宫新闻发布制度建立整整100周年,1913年3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正式启动了白宫新闻发布机制。十年与百年,中美两国的新闻发布采用了不同的模式,我们看到,中国的模式基本是官职模式(发言人由官员担任),机构主导、集体发布,危机驱动,很多时候出了事才来发布,平时找不到人或不接待媒体采访,在手段上我们比较偏重于单媒体发布。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经过百年的发展,他们的发布机制是专业模式,有总统本人亲自主导新闻发布,任命专业化的新闻发言人来进行发布,所以大家看,美国白宫和国务院的新闻发布只有一个人在战斗,并且形成了常态运作的机制,许多重要部门都每天发布,或指派专人回答媒体垂询。

    2013-11-09 14:07:37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史安斌:

    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设施对政务公开和新闻发布工作是个促进,但效果有限。按照该条例应当规定公布以下四项内容: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和参与的;相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等,还有突发事件及其处理的进展情况。前三项上可以说是自选动作,但第四项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SARS的前车之鉴,成为一个规定动作,只要发生突发事件就必须公开。但《条例》不是法规,所起的作用有限,因此,从总体上看,“公开是惯例,不公开是例外”还是纸上谈兵,没有制度的保障和法律的约束来确保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微博上流传了一些记者画的采访路线图,为了找政府部门了解一些基本情况,要找十几个部门,历时几天,这些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最后采访要求还是被拒绝,记者仍然一无所获。

    因此,加强制度上的保障和法律上的约束是实现政府信息公开透明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全媒体新闻发布成为常态,客观上也促进了信息的公开透明。今年8月薄熙来案的审理是全媒体新闻发布的一次成功尝试。从美国的情况来看,全媒体新闻发布对新闻发言人的资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3-11-09 14:11:08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史安斌:

    我根据现在能够查阅到的档案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从1929年(即胡佛总统执政期)至2013年(即奥巴马总统执政期),白宫共任命了29位新闻发言人(他们使用的是“新闻秘书”的称谓),其中有16位是新闻记者出身或是在媒体工作过(报社8位;通讯社3位,广播电视公司6位);广告界出身的1位;其余12位都是为联邦或州政府部门、议会等做过新闻发言人或媒体公关主管。在1993年(克林顿总统执政期)至今20年内任命的10位新闻发言人当中,具有在报刊、广电等不同类型媒体工作经历的新闻发言人有5人,具有从事新闻记者和政府部门传播主管的“跨界”工作经历的也有5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2011年1月起担任白宫新闻发言人的杰·卡尼(Jay Carney),他曾经担任《时代》周刊华盛顿分社社长,负责小布什政府的报道,并获得白宫报道的最高荣誉“福特奖”。他也为CNN等电视机构工作,也是最早使用的博客的专业记者之一。离开新闻界后,他担任拜登副总统的传播主管。由此可见,“跨媒体”和“跨界”业已成为全媒体时代新闻发言人的专业资质与核心竞争力。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新闻发布形式的多样化,尤其是从单向传输的“宣传”模式,逐步转向更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叙事模式和对话模式。在近30年来执政的五位美国总统当中,威尔逊总统开创的“独角戏”型的新闻发布会越来越少见,美国总统与来访的外国政要或其他各界人士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成为一种新的模式,并且被广泛采用。这显然是由于1989年“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的角色越来越凸显,国内与国际事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总统希望通过这种联合发布的形式显示美国的影响力,同时也降低自身的压力和风险,这一点在对外政策遭到最多批评和质疑的小布什总统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他在任八年期间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仅有17次是自己唱“独角戏”,其余72次都采用了“联合发布”的方式。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由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发言人”成为新闻传播的常态,新闻发布从传统的“一对多、点对面”的模式逐渐演变为“一对一、点对点”的模式,“我说你听(观看或记录)”型的单向信息发布逐渐让位于双向甚至于多向的互动与交流。因此,号称“互联网总统”的奥巴马仅在第一个任期内就接受了近700次媒体专访,其中一半以上是有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参与的“微访谈”。

    2013-11-09 14:15:01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史安斌:

    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全媒体新闻发布提升政府信息发布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创新信息发布的实践和手段。首先是要对新闻发言人建立职业准入机制,就是说新闻发言人不是人人都可以做,要具备跨媒体、跨界的资质或相关的职业经验。

    其次,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全知全能”的授权机制,让他们列席最高层级的会议,全面掌握信息。现在这个制度到现在为止没有在政府部门得以贯彻,特别是在地方省一级、市一级新闻发言人制度上没有得到好的保证,发言人在不了解全部情况下发布新闻的情况还很常见。

    第四,在传播模式上,要对传统型的新闻发布模式进行创新和变革。传统型新闻发布会模式是以单向性的线性传播模式,发言人与记者之间是一种“请求-满足/拒绝(即回答或者不回答)”的单轮次互动模式,这种模式更加符合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的需求。全媒体发布采用的是多向度、循环性的传播模式。其中包括:叙事模式,用政府议程代替自媒体议程;对话模式,发言人与记者之间是一种“挑战-回应/说服”的多轮次互动模式。这种模式显然能够更好满足社交媒体的需求。

    最后,我还要强调一点,信息的公开透明还要尊重传播伦理,充分尊重个人隐私和社会影响,保护边缘弱势群体的权益。2013年7月,在发布旧金山空难的遇难者信息时,某些政府部门的发言人在在未经家属授权的情况下率先公布了两名遇难中国学生的姓名及其详细信息。在第三位中国学生经多方抢救不治身亡后,院方、领事馆和媒体尊重了家属的意愿,没有公开其姓名和个人信息。

    2013-11-09 14:17:57

  • 张羽:

    非常感谢史教授用非常短暂的时间、非常快速的语速为我们介绍了现在世界新闻传播大环境和新的技术手段。史教授用重点的篇幅对比了中国和美国新闻发布的不同,从中可以看出史教授对中国新闻发布的公开性和速度充满了渴望。由于工作原因,我跟很多新闻发言人有过接触,其实他们的活非常不好干。在上午论坛当中大家都讲到制度性保证,在我们现在制度设置当中,新闻发言人的责权利并不是十分的对等,这个工作的风险大,收益小。获得成绩很难,但是犯错误很容易。

    下面请出一位实践者,他是一个焦点人物,他之所以成为焦点人物,是因为这个部门是焦点部门,这个部门是改革开放以来矛盾纠葛非常集中的部门。我们讨论十年再出发,其实十年的新闻发布制度的初创也跟这个部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下面有请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先生。

    2013-11-09 14:26:42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闻发言人 毛群安:

    谢谢张羽的介绍,也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参加这次论坛。非常遗憾的上午缺席了活动,没有听到很多专家和我们很多好朋友他们的真知灼见。就下午的课题做一个简单的发言,上午听了在发布制度和国际经验方面的介绍,在会前记者也在问我这十年的过程,这十年我们确实经历了不少,但是我想要回答怎么样做好体现公开透明这个原则,我个人的体会是发言人在开始学习怎么做的时候,是通过突发事件使我们学会了怎么样跟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交流。

    但是回顾十年来走过的历程,我又觉得发言人毫无疑问是需要掌握一些传播的技巧和技能,要了解整个传播大的环境。十年再出发,我们真的要上一个档次,提高一个水平,我更看重的是制度的问题。因为过去我们讲发言人制度,我们理解并不是很深入,通过十年,从我个人来说,几乎主要的时间精力也都在这方面。我感受越来越深,特别是在体现公开透明这个原则上,如果说仅仅把这个任务加给发言人个人,我觉得确实很难。可能我们会学习一些技巧,但是大家知道公开透明这个原则绝不是靠发言人个人的发挥就能够实现,不能说这是制度的力量,十年来在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当中一步一步在加强。

    2013-11-09 14:28:58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闻发言人 毛群安:

    特别是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这个文件实际上总结了我们十几年来所走过的立场和一些经验教训,要提高我们政府信息公开透明的程度,这涉及到组织机构里面的每一个人,从主要的负责人到机关的每一个工作人,如果大家没有这样一种意识,我们面对的是媒体,面对的是公众,不管是过去新媒体不发达的时候,现在新媒体发达的时候。现在新媒体发达,我们感到压力更大,但是这个制度如果没有释放这样的能量,我们也是无能为力。政府信息公开应该说开了一个好头,但是与公众的要求确实我们自己感觉也是差得非常大。刚才史老师也讲到,做突发事件对发言人来说是更简单的,当发言人的时候,有时候开玩笑说希望有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时候就不用考虑别的事,就这件事显得很热闹,天天得讲。但是真正难办的是没有突发事件的时候,我们这些信息怎么公开?大家现在形成共识,突发事件信息要及时公开,但是没有突发事件,我们日常公共关注的这些信息,比如说政策的信息,跟老百姓日常生活工作相关的政策的解读,办事的流程,而公布这些信息,我告诉大家的是难度比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难度要大,这可能和我们平常的想象不一样。原因就是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经过这么多年,大家形成共识,而且有制度性的要求,现在如果有部门和地方发生突发事件,如果不及时的沟通信息,上级主管部门会有要求。而对于那些公众关注的,但是又不是像突发事件那么吸引人注意的事情,这些信息要公开起来在组织机构内难度更大。它就需要我们制度的保障。现在在我所做的部门和我们很多的部门都在做这样的工作,我们要梳理什么信息是公众所关心的,我们按照什么样的制度方式使他们来获得这个信息。

    2013-11-09 14:32:00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闻发言人 毛群安:

    刚才史老师也讲到,确实我也认识到现在发布会可能跟十年前相比,公众的关注度和媒体的关注度大大加强,因为现在的媒介环境发生了改变,过去发言人不开发布会,不说,大家都不知道。而现在是我们属于被动的情况下,都是网上倒逼机制,而我们站在第一线是被动的,要求公开的,恰恰信息不是我们生成的,也不是我们能够决策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发言人制度建设方面应该突破了突发事件的初级阶段,应该向更深一个层次,真正要在组织机构内把公开透明这个原则成为一个理念,成为我们工作中的一种真正的原则。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政府机构这么多年来,相对来讲信息比较封闭,或者对外信息公开不足,这是一个长期养成的习惯。现在不管是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从公众的意识要求,都急切需要我们真的把公开透明作为一个共识,要做到这一点,我最近也在反思,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很难完成。过去突发事件大家目标很突出,现在我根本不知道我这个部门哪一个信息会引起关注,会形成舆论的压力,现在大家关注到目前计生委的一些事情,可能和我们预测根本不一样,所以就提出来一个挑战,要把现在政府机构的应该公开的信息纳入到正常的公开渠道。公开的渠道像现在的网站、通报、发布会,我们的新媒体的平台都可以。现在方式很方便,最大的障碍是在制度的完善和理念的形成。

    2013-11-09 14:37:06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闻发言人 毛群安:

    借着今天这样一个平台,在座也有很多媒体的朋友,大家共同来推动,只要我们回顾十年的历程,十年的时间我们经历了这么多,我们也是在不断教训和挫折中成长,但是公众的这种期待和要求迫使我们尽快的要提升一个层级。我个人今天发言的主题是要用制度来塑造我们的公信力。发言人制度应该把政府的公信力作为一个核心,公信力是我们跟公众和媒体沟通的基础,公开透明是增强公信力的前提。我们希望国务院要求我们各级政府部门要努力提高我们政府的公信力,如何把公开透明这样一个原则贯穿到我们日常的工作之中,形成共同的理念,通过制度的推动让我们发言人把渠道和平台架设好,这是我们所期待的。

    十年再出发,确实大家有期待,做这项工作的人意识到挑战性,但是我们也要有信心,我们希望在大家的鼓励、支持、理解和帮助下走向新的里程和高度。谢谢大家。

    2013-11-09 14:41:06

  • 张羽:

    谢谢毛司长的讲话。跟史教授海阔天空的国际视野相比的话,显然毛司长的讲话更脚踏实地,微微有一点沉重感。十年的艰辛,各种甘苦只有实践者才能真正体会到,我们看到毛司长用他的实践经历再次呼吁了制度建设对真正信息公开的推动。其实新闻发言人只不过是最终浮在面上冰山的一尖,再往下是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而最大的基础还是政府的公信力。

    下面请出一位热点人物,他也是新闻发言人,下面我们有请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有请。

    2013-11-09 14:44:05

  •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 杨宇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事、各位同学,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到这个论坛来和各位进行交流,我们今天这个主题是十年再出发,上午洪磊司长讲到发言人制度的历程应该有三十年,不管是从十年讲还是从三十年讲,我们国防部的新闻发布制度都仅仅是一个后来者,是一个初学者。作为我个人来说跟在座的各位资深发言人相比,更是一个小字辈,是一个小学生。我们在十年再出发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个起跑线上再追赶,我们不敢说后来居上,我们希望不要拖大家的后腿。我刚才上台以后出于职业的习惯,我给大家敬了一个军礼,从我们透明度的专题来看,我这个军礼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确认我的身份,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我的军事透明度还是比较高的。

    当然军事信息的发布往往是国家权威机关新闻发布当中政治性、政策性和敏感性最强的一个领域,所以很多问题的透明度不可能像我一上来这么透明。比如说中国的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在国家所有的政府部委下面除了国家安全部以外,是最后一个设立的。这也说明了作为官方,作为政府在军事领域透明非常的谨慎。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日常和军事新闻非常受到关注,很多的报道栏目都是“军事解密”、“军情解码”、“战争谜中谜”,都是这样一种充满着诱惑性的,吸引眼球的标题。军事新闻经常是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一个杀手锏,体现广大公众对于军事新闻的这种渴求,对于这种探秘性的关注。作为发言人在军事透明度方面如何把握政府的谨慎和公众之间的平衡,同时还要兼顾对外和对国外发生的效果,这是做好军事透明很重要的一个题目,也是一个难题。我这里想结合我个人对军事透明的一些有关看法谈几点,因为今天上午每个发言的同事都讲五点,所以我也向他们学习,我也简单讲五点。

    2013-11-09 14:45:27

  •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 杨宇军:

    第一,如何认识军事透明的功能定位。军事透明本身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个目的。我们不能为了透明而透明,也不能为了公开而公开。我们国家大力的发展国防部的新闻发布,提高军事透明度,其目的对内在于满足国内广大观众对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相关信息的知情权,加强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巩固和维护军民团队。对外一方面是为了增进了解,提高互信,避免因为信息缺失而造成的误判、误解、摩擦甚至冲突。另一方面,在特定的条件和特定的环境下,加大军事透明也是达到战略威慑的一种手段。因此,军事信息透明的本身不是为了透明,而是为了实现它应有的定位、功能和目的。

    第二,如何认识军事透明的底线要求。底线要求不仅仅是对待军事透明,对于任何一个领域的透明都有它的底线。比如一个企业为它的产品做广告,可能会对产品的用途、功效方面大做评论,大肆公开,非常透明。这是为了让用户了解它,使用它。可是涉及到产品的核心技术,就会只字不提,这也是为了保护它的知识产权。其实这些都体现了透明度,是利益体现。军事透明更是如此,军事利益的体现就是国家利益,军事透明的核心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军事透明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军队的概念。世界各国都设有军事禁区,军事对外透明的范围、方式、内容、时机都是各个国家根据自己利益的需要来确定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都不可能在任何时候做到把己方全部秘密都公布于众,孙子兵法里面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把自己的底线提前告诉别人,你又怎么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呢?因此,军事信息发布的透明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维护国家利益。

    2013-11-09 14:48:56

  •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 杨宇军:

    三,如何认识军事透明的评判标准。世界各个国家军队虽然根据自身需要对于军事透明哪些方面可以公开,哪些方面可以不公开,有自己的一个鉴定标准。但是,对于不同的对象国,比如对于它的盟国,对于非盟国,对于它的友好国家,对于它的敌对国家,甚至于对于盟国内部本身不同的盟国国家之间,这个军事透明的程度也是有所差别的。从全球的范围来看,更没有一个统一的、一致的、公认的军事透明的标准。前不久,我同事陪同解放军高级代表团到世界一个大国去访问,对方请我们登上了该国的一艘主力舰,这看起来是开诚布公的,但实际情况是,在这个舰的中央控制中心、反潜作战室等这些核心的舱位,对方让我们停留的时间只有一到两分钟,对于舰上所有的问题,凡是涉及到武器装备性能、核心战术战法统统回答不知道,或者说这超出了我的回答范围,或者是说这个问题请你问我的舰长,谁知道他的舰长在哪儿?包括有一次,我们一个同事到一个国家访问,问他们,你这个导弹射程有多远?他说,非常远。我同事问他,非常远是多远?他说,非常远是很远、很远。这样表面上的一种透明,似乎是做足了文章,但实际上他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客观来说我国的军事透明度,从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我们对外开放的进程是相一致的。有一些外国的研究机构,包括美国国防大学的研究表明,也说明中国军事透明度水平同中国周边国家的军事透明度水平是基本相当的。

    2013-11-09 14:53:11

  •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 杨宇军:

    第四,如何理解军事透明的内涵。军事透明的基本含义是指对于国家对外公开的军事意图、军事能力和军事行动、信息这方面的行为。军事透明包括战略意图透明和军事能力透明两个层面,我们一般认为,相比较而言战略意图的透明更重要,因为这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对其他国家以及国际和地区的安全构成威胁的最具实质意义的指标。中国的战略意图是非常透明的,我们一再向世界承诺,我们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奉行防御性国防战略。

    第五,如何看待军事透明度的方式方法。刚才有很多老师讲到了,我觉得军事透明这块方法渠道很多,新闻发布作为新闻发言人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的方法。比如中国自1998年以来,先后发布了多部国防白皮书,陆续对外公开大量有关军方和军队建设信息。我们从2007年建立国防部新闻发布制度,我们军队的一些领导人多次出国参加周边安全的政策会议公开发表演讲,接受媒体采访,通过多种方式向外军介绍中国的国防政策、军队建设情况,而且中国军队多次邀请外军的代表团、观察员、驻华武官、留学生等等观摩军事演习。就在前天,我们又进行了一个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我们邀请了350多名外国军人员来华观摩,这样一个观摩的幅度可能在很多其他国家都是难以做到的。

    2013-11-09 14:56:27

  •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 杨宇军:

    此外,我们中国军队的媒体以及众多的地方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包括网络每天都在报道大量的军事新闻。因此,从客观上讲,中国军事透明度是通过多种渠道、多个品牌来对外进行发布的,这符合中国的实际和一贯的传统。

    在中国军队新闻发布方面,在加强透明度方面,今后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的地方,我们应该继续加强这方面研究和工作,继续坚持维护国家利益,确保战略底线,灵活应对更好的推进这项工作。我真心希望,今后大家看到我们军事透明度高的时候,大家能够感觉如同是晴空万里,但是如果看到透明度不是很高的时候,也能够感觉这是一种烟雨朦胧或者烟雨婆娑、云雾缭绕,希望大家把它看成朦胧美,而不是雾霾圈。谢谢大家。

    2013-11-09 14:59:14

  • 张羽:

    谢谢杨上校用五点告诉我们军事透明就是不能太透明,为了国家安全该透明的时候透明,不该透明的时候不透明。下面我们还要请一位发言人,他来自于央企,央企要设新闻发言人,我们关注央企的时候,很多的时候有负面的报道吸引大家,或者社会矛盾突出的时候央企反而成为一个焦点。下面有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新闻发言人吕大鹏。

    2013-11-09 15:01:20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新闻发言人 吕大鹏:

    第一,公开透明是时代对企业尤其是国企的呼唤和强烈的要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原来国企尤其像中石化、中石油从部队演义过来的企业,它的文化基因里崇尚的是多做少说,光做不说,所以这种文化延伸下来,甚至在我们国内有一位姓陈的领导曾经说过要防火、防盗、防记者,因此那个时中石化所有领导都不对外说。所以这么多年给国内的感觉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神秘、效率低下的一个大象的感觉。刚才主持人说到国企的时候,也不好评价。在国际上,我们现在有1/3资产在海外,我们有3万名外籍员工,但是在国际上的一些合作,不认为我们是国际公司,他认为是一个国家的公司,是一个神秘的合作者,让人感觉比较神秘,而且弄不清楚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是什么区别,你们都是中国的国企,在海外是这样一个感觉,在国内感觉也不是太清楚。但是三家企业走向了海外了,在国外都是很有实力的。这样一个公司对内和对外反差非常大。

    2013-11-09 15:02:30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新闻发言人 吕大鹏:

    到我们企业去看,经常能够看到墙上贴小红旗,我们内部人觉得我们是人民的功臣,说我们给国家交8.8亿税额费,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30,为什么群众老骂我们?我曾经也做过一个测试,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凭着你的第一感觉,你认为中石化在你的亲戚、朋友、同学当中是什么概念。大家说出了垄断、贪腐、天价、油价高,偶尔说一下质量还可以,其他80%都是负面的形象。面临这种情况,我们感觉压力非常大。2012年的时候我们中石化的负面舆情,3家公司当中中石化占16%,中石油11%,中海油占了3%,2012年所有媒体关注到我们信息总量是55万条,平行每天1522条,其中正面只有19%,负面的占到42%,就是说每天平均有639人次在骂中石化。经过媒体传播放大的负面舆情492次,比2011年增长27.4%,很不幸,我恰好在那个年头的6月份接任新闻发布人,我感到十分惶恐,感到“压力山大”,在这种情况下打破这种格局,的的确确需要公开透明,一年多来我们基本按照这个思路往前推,发言人当然也责无旁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目前为止我们统计了一下,大概正面信息占到90%,负面的信息占到10%,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内部员工的自豪感、自信心、归宿感有所增强。前年、去年我们的职工出去觉得挺丢人,原来说是我为祖国献石油,很自豪,后来变成“我为祖国喝茅台”了。一个例子,我有一个同事说到机场接人,举着牌子“中石化”三个字,刚举出来,他们就有人说他是中石化的,后来他把牌子收下来了。还有一位其他部门的处长跟我聊天,说我一上出租车,司机就问我去哪儿?我说到什么什么地方。后来司机说油价贵问题,他说现在我再上出租车,人家问我去哪儿?我就说去外交部对面。经过这一年实实在在来说,我们内部员工自豪感还是找到了,第一个体会公开、透明、沟通,的的确确建在国企尤其像这种大企业,特别大的企业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第二,海外沟通同样需要公开、诚意、坦诚。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是我亲身经历的,我去年6月份接手这个工作,到8月份通知我到香港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是去“救火”,我从来没有作过新闻发布会,我的第一场新闻发布秀在香港举办,而且是一个非常大的麻烦事,我当时感觉就要崩溃。请大家先看一段录像,当时正好是一个香港人帮做的录像。

    (播放视频)

    2013-11-09 15:07:58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新闻发言人 吕大鹏:

    跟大家报告一下,颗粒就是我们说的聚乙烯原料,我们有6个集装箱委托一个船运公司,运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结果遇上台风,掉到海里去了,这个颗粒漂在香港的海上了,香港的市民环保意识特别强,认为这个东西有毒,鱼们吃了中毒,渔民们的鱼销量下降了3成,当时媒体铺天盖地连续报道,找不到债主,发现塑料袋上生产商是中石化,然后就经常到中石化驻香港公司抗议,提出要2亿元的索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领导说,吕大鹏你已经当新闻发言人两个月了,你到香港去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吧。当时我就蒙了,而且开发布会给我提的要求是什么呢?说你不能为化危为险,也不仅仅要化危为安,你要化危为机。我觉得这个简直是一个没有办法完成的任务。但是这次我们处理完之后,觉得效果真的非常好,一夜之间,第二天媒体评价完全翻过来了。我觉得只要坦诚地和他们交流还是可以得到理解,我们当时做到一个原则就是公开透明的原则。

    第一个我们公开表态,当时领导临走给了我三条承诺,说你去了可以这么说,我后来把它编的铿锵有力,到了香港讲的效果特别好。我说不管这个事故责任是谁的,我们都来积极地参与清场,因为我们是专业人员。第二不管这个事故责任是谁,我们都愿意先垫付1000万港币来给大家提供资金。第三如果将来这个法律责任界定是中石化的,不管多少钱我们领导承诺都赔。所以在说完以后效果特别好,现场的记者们都很感动,公开表态非常好。另外,就是过程的透明,除了我们正常表态以外,我们在那里同时参与清场,包括后来1000万到了之后,帮助购买清理设备、帮助打捞、包括雇直升飞机侦查剩下的集装箱掉在什么地方,专门委托毕马威公司给我们做的监理,这笔钱怎么花的,从去年到目前为止花了400万,还剩下600万,但是所取得的效果,据专家评论说广告效应远超1个亿,可能因为达到了领导说期望的要求,因为我们董事长、总经理到香港去,人家都说你们这个事情处理的很好,尤其我们聘的独立董事说,吕大鹏我不认识他,但是他那三条铿锵有力,我作为独董都很自豪。

    2013-11-09 15:13:36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新闻发言人 吕大鹏:

    香港要一视同仁对待媒体记者,就是公平地对待各个媒体。香港民报发了一个社评,说中石化这种做法让人耳目一新。所以,公开透明的原则对危机处理确实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感到效果非常好,而且没有想到过了一年之后,这个事情接二连三得了好几个大奖,我原来真的不知道这个还可以得奖。一个是亚太地区2013年品牌与声誉杰出成就奖当中危机管理金奖和社会责任金奖,还入选全球社会责任50个最佳案例,最近又获得联合国环境基金会和香港环境保护协会的杰出企业社会责任奖,这400万花的非常值得。

    第三,公开透明必须建立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之上。

    第四,新媒体可能是我们下一步公开透明的非常重要的载体。用新媒体保障公开透明,及时的跟贴,效果非常好。

    2013-11-09 15:25:03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新闻发言人 吕大鹏:

    第五,公开透明应该成为新时代企业尤其是国企的企业文化。刚才毛老师讲的非常好,一个是治理,一个是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文化,公开透明逐渐被我们企业所接受。一是要开门办企业,现在有很多企业都邀请周边的居民、意见领袖、网上大V、新闻记者分门别类到我们企业参观,其中做的最好的是宁波PX事件的发生地,到目前为止组织了17期公开参观,大家一看原来不像想象的那样,宣传上说污水都处理到可以喝的状态,当然这个有点夸张。这样一个行动,包括扬子石化,最近在做万人进扬子石化,后来发现和社会沟通还是很容易的,你坦诚告诉大家我有什么缺点,这个大家可以接受,包括我现在和很多媒体记者说,中石化有3万个加油站,每天有2000多万人加油,您说哪个加油站冒出来一点事情来那是很正常的事情。像湖北一个加油站,是一个小站,夫妻店,白天上班,突然晚上10点多钟有一个救护车加油,他们死活不开,结果救护车没有油,跑到半路抛锚,被救的人死了。我们立即开除职工,第二不是公司道歉,不是分公司道歉,是吕大鹏出来道歉,另外我们开除一个员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还要做工作。另外,中央电视台来采访,我们说我们对这个事情感到非常抱歉,但是它跟中石化的企业文化是不符的,中石化特别讲以人为本、生命高于一切,出现这种事情是不应该的,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有一个开诚布公的态度,诚恳接受批评是能够化解很多矛盾的。

    我们给几万名白内障患者做手术,已经做了十年了,前几天我们才知道还有一件事情,已经做了9年了,给伤残的警察子女提供捐助,原来是崇尚一个光做不说的一个文化。最近我们调整了,今年8月份,中石化先后3年投资228亿,有803个环保项目要上。后来我们发通知,要求各个企业凡是拿到了这个子项目,都要求在当地进行新闻发布会,要告诉社会一个真实的形象,我们83个企业拿到了项目,已经有25个企业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此外,我们组织大学生记者到我们油田去看,看完之后,一周时间这些大学生的认知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所以我们感觉沟通比给我们带来了甜头,我们愿意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我们把一种行为变成一种文化,从救火向正面传播,从政策的发布到多渠道传播准备,从总部发布到企业发布转变,下回从突击性事件的应对到日常的公开透明方面转变。我记得刚接手这个工作的时候,正好李肇星部长到中石化做客,他就说到如何做好新闻发言人,他老人家说请教过北大的季羡林教授,老先生说做新闻发言人关键是9个字,“假话不说,真话不全说”。我想,我愿意做公开透明原则的实践者,只要能说的,我都说,我们公司也愿意作为学院研究的“试验田”,因为我们是“重灾区”,各种案例都有。谢谢大家。

    2013-11-09 15:43:37

  • 张羽:

    非常感谢吕主任风趣幽默的讲话。没有想到我们印象当中像中石化这样的央企在信息公开和传播方面可以做得如此专业,而且是开放的心态,值得肯定。今天大家讲到了我们信息公开传播需要制度建设,中国的改革需要顶层设计,需要制度环境的优化,但是我们看到制度并不是那么完美的情况下,其实我们所有改革实践都是在自己艰辛的努力,有的人付出了努力,有的人牺牲掉了,在此,我提议对这些艰辛的努力者致敬。新闻发言人不能光自说自话,下面给在场观众一个时间,就是“针锋相对”,我们有请刚才发言的四位发言人上台。

    2013-11-09 15:51:06

  • 张羽:

    第一个问题,由三位发言人进行暂短的回答。如果给你们一个选择,你们愿意坐这个位置吗?

    2013-11-09 15:52:37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闻发言人 毛群安:

    说实话,我不愿意。但是,二次披挂上阵很有信心,为什么?因为环境在改变,我们的支持的力度在增加,信心来自于我们的领导的支持,来自于理解。

    2013-11-09 15:53:29

  •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 杨宇军:

    这个问题可以透明的回答。要是平时问我,我可能会说我不愿意,但是当坐在这个位置上,经历了一些故事时候,感觉可能就变了,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前天早上我送孩子上学,路过一个很窄的路口,我看前面有一个老大爷颤巍地往前走,我骑着车子让老大爷先过去,他回头看见是我,愣了一下,说您请。我说,老大爷您先走,这个大爷说您一定要先走,我很敬佩您。我当时感到很感动,因为这个老大爷这个话不是对我说的,他是向中国军队说的,他是向我个人所代表的从事中国军队新闻发布这项事业的弟兄们说的。谢谢。

    2013-11-09 15:53:48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新闻发言人 吕大鹏:

    愿意。必须的。13个同事配合我一起工作,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一年多的时间走下来之后,我觉得我愿意从事这个工作,为什么?因为我在中石化工作30多年的时间,我深深感觉内外的反差太大,中间的的确确存在着隔膜,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在这面墙上大概一扇窗户,让大家透透气,一个是让外面的同志了解中石化,也让内部的同志了解外部对我们的批评、指责和希望,也改良了自己的文化和改进了自己的管理。我们傅成玉先生在中石化30周年的时候提出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叫“人民满意”,我愿意为中石化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发挥一些桥梁的作用,所以说,我愿意。

    2013-11-09 15:54:29

  • 学生:

    我是一名学新闻的学生,2011年动车事故的时候,原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因为不当言论辞职。所以我想问一下新闻发言人其实也是一个高危职业,各位发言人有没有担心哪一天一不小心也会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而不得不辞职呢?

    2013-11-09 15:56:23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闻发言人 毛群安:

    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从我们今天的十年回顾,想有这样的事件发生也很正常,通过这个事件发生以后,对我们发言人、对于媒体和公众,应该说对发言人有了一个深刻的反思,这个事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是正向的和激励作用的。

    2013-11-09 15:57:37

  •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 杨宇军: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和同事聊过,我们不祈求我们快速起飞,只祈求我们平安降落。所以坦率来说,每当我站在代表国防部发声的时候心里是忐忑的,但是上台之前只要看看我身后竖着五星红旗,我身上穿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装,这个时候我想我身后有230万兄弟姐妹给我撑腰,13亿父老乡亲给我打气,代表中国军人说话,我就无所畏惧。谢谢。

    2013-11-09 15:58:21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闻发言人 毛群安:

    其实你提到辞职不辞职,作为发言人来说,我们根本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刚才我们站在这个位置,这种场合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忽视了自己,因为发言人是一个虚拟的,当在这种场景中,不是他自己,他是组织机构的一个代言人,所以他辞职不辞职这都是后面的事情。

    2013-11-09 15:59:52

  • 张羽:

    发言人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因为做出成绩出来很难,怎么看出他有成绩呢?只是把该发布的信息发布了,但是犯错误很容易,因为说错一句话,就形成社会反响,最后就犯错误了。刚才这位同学说的王勇平我非常同意,他是一个非常宽厚的人,他那天到现场其实是不了解情况。刚才讲的制度设计,一方面是大的顶层制度设计,其实包括小的具体的环节,比如说发言人的参与程度、发言人的知情权,其实很多事情发言人他也不知道,发言人的参与决策权,发言人调动资源的能力,这些都要赋予他,我们刨除王勇平的本身表达水准,其实那一天他非常疲劳,而且一无所知,最后一下子冲到“火场”里面去。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所以我们呼吁制度健全,从大制度到小制度。

    2013-11-09 16:00:33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史安斌:

    从学者的角度补充两个数字,一个是习近平主席非常明确的提出21世纪中国的领导干部要有六种基本能力,和媒体打交道是其中的一种。我们去年做了统计,十八大以后在副厅级以上领导当中做了一个非常粗略的统计,1/3有过新闻发言人的从业经验。我说的这个事实,不是说大家当新闻发言人就能升官,这确实是未来选拔领导人的要求。第二个数字,2012年美国新闻和传播专业本科生当中20%留在政府从事新闻发布和媒体相关工作,这是我们未来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谢谢。

    2013-11-09 16:01:45

  • 学生:

    请问毛群安老师一个问题,您刚才一直强调的是制度建设,现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哪些障碍,或者更具体来说,您在工作中遇到哪些困难,有哪些苦闷,您有怎样的期待?同样,我还想把这个问题提给杨宇军先生,您作为新闻发言人说话的时候,有时候一句话说错了,可能造成比较大的社会反响,我想知道,尤其像国防部的新闻发言人,你们在说话的时候,要遵循什么原则?谢谢。

    2013-11-09 16:02:39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闻发言人 毛群安:

    今天在这个场合强调制度建设,就是我们十年走过来的,我们经历了一步一步的推进,但是到了现在公众对于我们发言人的要求以及不是像十年前那样了,说有事站出来说就可以了,而是既要听你想说什么,还想让你回答我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不仅仅是单向的,发言制度实际是把这个机构里面每一个人都囊括进来,每一个人都和发言制度有关系,而不是说发言制度就是发言人的事,这个事和每个人都有关系的,那就需要共同的原则才可以推进。

    2013-11-09 16:03:50

  •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 杨宇军:

    国防部发言人讲话的口径确实是非常严格,基本原则是三条:一是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二是涉密的不说,公开的可以说。三是符合政策的话要说,过于极端的话不说。谢谢。

    2013-11-09 16:04:49

  • 学生:

    前一段时间国办发了一个《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高公信力的通知》,里面提到要发言人参加重要会议提供便利条件,但是又明确部委新闻发言人能不能参加部务会议,我想各个发言人谈谈发言人参加部委会议的必要性?

    2013-11-09 16:06:38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闻发言人 毛群安:

    我觉得这需要发言人积极争取,跟领导沟通,不是说参加不参加部里的会,而是说我们了解了主要负责人的观点和态度,这对于我们在确认这个事情的信息发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简单来说,实际发言人就是在代替主要负责人他的意见在发布,如果我们不知道,主要负责人的意见和态度,可能我们这个发布就比较麻烦。

    2013-11-09 16:07:19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新闻发言人 吕大鹏:

    我现在参加一部分重要会议,我觉得已经够了,因为会议确实太多了。还有就是看会议纪要,看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这样效率会高一些,但是我很认可这个提法,应该多参加和多了解情况,这样发出的言来,不光是应答一些紧急情况、处理一些危机情况,更重要的是把一些制度能够传递出去。

    2013-11-09 16:08:01

  • 张羽:

    请下面的嘉宾进行发言,首先有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高钢教授。

    2013-11-09 16:08:32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 高钢: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在自己工作和生活当中能够彼此深刻感受,可以看到整个信息技术传播正在成为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信息传播成为一个区域、一个行业、一个过度、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环境要素。18年前,看到这样一个描述,还觉得美国人有一些危言耸听,整个网络计算机技术当时既有的能量我们不会质疑,已经把每个人的信息范围连接起来,但是这个东西能够重要到形成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吗。我们觉得这个话可能讲得有点过,因为18年前人类建造起来的信息传播网络不仅是完备的,也是有效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报、电话一应俱全,整个网络计算机不过是加了一个技术推动。今天中国互联网网民的总数5.9亿,有多少人今天能够离开它。电子信件、谷歌、百度、综合性搜索引擎、QQ、MSN、手机,我们还能高效率的工作、学习和有滋味的生活吗?如果不能的话,我们必须重新审视18年前比特说过的这句话。

    2013-11-09 16:10:46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 高钢:

    影响信息传播模式改变的三大技术。一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它拓展着信息传播的自由时空,使得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以实现。现在整个网络信息传播物理通道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二是提供了网络信息技术多元社会应用的个人平台。人的多元社会需求就在这个小小的终端上得到满足,中国手机拥有位于世界前列,中国人手中掌握的智能终端占到了1/4。三是云计算服务的发展,它将极大推进人类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共享,使得社会需求得到多元满足的时候,整个社会运行效率在前所未有的提高。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今天我们都已经深刻的感受到了。

    这三大技术今天应该已经改变了整个人类信息交流的形态和模式,进而使得公共信息提供、社会关系乃至社会结构演进方式都在发生重大的改变。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传播机制到达这一境界,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如此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2013-11-09 16:12:34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 高钢:

    今天互联网对整个中国社会进程的推进,我想积极作用至少可以从五个方面实施观察。首先是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当然,我要讲中国人民知情权实现的动力,远比互联网深刻得多,这里包括来自于全体人民不可遏制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欲望。改革开放30年,在祖国形成的全新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基础都实施了推动,互联网在这里功不可没。二是公众表达空间不断扩大。此外是公众的监督权在不断地加强,这种监督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从对政府工作的运行持续到社会公共领域的监督已经形成一种全天后、全时段的观察和思考。此外,公众参与的机会在不断地增多。人们已经通过信息通道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全方位的提供意见,这包括我们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国家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都是在互联网上征求全民意见。此外就是公众协商的机制开始呈现。今天引起公众困惑的问题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开讨论。这些重大的改变,我想对中国社会人民的进程是意义重大的。跟谈任何事物一样,可以看到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另外一方面。

    我们觉得今天整个网络信息传播正在对社会产生前所未有的正当性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察。一是各种信息公共传播平台开始普及,公众媒体时代到来了。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没有过的事情。今天连接互联网手机的普通网民,拥有了公共信息传播的基础性平台,在这种公民媒体时代中,意味着今天中国政府机构、专业组织机构,包括国有企业机构乃至职业媒体机构,我们都未必拥有第一知情权、第一描述权、第一传播权。二是信息网状传播结构形成,产品影响力的立体效应呈现。在这种传播结构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区、一个行业、乃至机构今天发生的具有公共正当效应的时代,它的影响力瞬间就会超出行业以外,进而影响整个社会。三是可以看到信息传播与社会变动的能量转换直接完成。在传统的社会形态当中这种完全不同的能量结构之间的能量互换是需要复杂的因果过度变换,需要时间长度。在这样的信息环境当中,我觉得公共信息提供的社会责任变得重大。。

    2013-11-09 16:14:19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 高钢:

    今天各个机构从政府机构到社会的专业组织机构,我们都拥有了各自的独立信息传播平台。在这种状况之下,我觉得公共信息的提供这些社会责任应该说在世界范围内会有共识。比如向人民告知他们生存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我想政府机构在这里面无疑是首当其冲的,在美国一样,谁进行公共信息传播谁将接受公共教育的责任,是主管工作领域的基础信息提供、专业知识提供、专业的工作方法提供,乃至重要的文明理念的提供。今天在这个领域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我们可能面对的策略性思考,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是今天我们需要完成从单一媒体到多元媒体的理念转型。整个信息发布的渠道不仅多元化,公众接收信息的终端也在多元化,整个信息生产的方式今天也呈现了多元结构。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传统的通过发布会乃至职业媒体甚至一些网站信息的发布,应该说都已经受到了整个技术的挑战,那么从单一媒体到多元媒体的这样一种技术渠道的转型,我觉得是我们今天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二是从提供信息到提供服务的理念转变。任何一个公共信息传播机构我们肯定有一个重大的目标,就是希望更多赢得公众信任,甚至对我们的主流信息发布渠道形成依赖。传统的方式当中,我们提供的是并行的信息,今天整个服务信息的提供变得重要。2010年我当时是被冰岛火山阻截在巴黎待了三天,得以24小时不间断的看CNN的新闻节目,以这样新闻机构为例,今天他们在坚持他们的新闻信息原则的同时,非常注重服务功能的提供。我记得CNN整点新闻的中间夹带着整个信息已经不是一般的片花展示,而是重要的信息结构,CNN全部信息是通过三个通道提供,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他马上告诉你,你如果是被阻截在欧洲的一名旅客,请用手机订阅我们的航班服务信息,不仅告诉你所有航班延误情况,同时告诉你解脱困境的专家建议。这些服务通道,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社会结构当中使政府机构、专业机构赢得公共信息发布的说服力,甚至于一个来自人民的依赖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美国政府的县级政府的网站提供的这种服务信息,包括所主管行政辖区的地质状况全部都在政府网站上。我觉得今天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观点对公众的说服力,人们相信的是认知形成、倾向形成和行为决策决断形成的事实逻辑,谁有编织事实逻辑的谁将驾驭整个社会走向。

    2013-11-09 16:18:02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 高钢:

    在社会化媒体日益发展之际,我们能够看到信息传播的分布结构、分发结构已经发生重大改变。纽约时报社会化版的编辑讲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我们今天要把公众需要的东西发放到需要它的人群当中,那些希望公众走向我们索取他们需要东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纽约时报在整个社交媒体上建立了它的整个社交传播网络,比如在Facebook上拥有的粉丝今天已经超过了200万,在Twitter上已经接近300万,正是这样一个社交媒体战略的实施,致使纽约时报在整个美国印刷媒体趋势性下降之际,去年它的订户骤然提升了73%。我们注意到世界一些重要的电视媒体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电视机开机率下降的局势下,他们开始注重通过社交网络信息分发,今天任何政府机构、企业机构、社会的专业组织机构恐怕也面临这样的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的选择。

    从服务用户到开发用户的理念转型。长期以来,我们讲到的服务于公众,已经是很高的工作境界和理念境界,今天恐怕还需要加深一步,就是能够直接调用来自人民信息创新能量和信息集成能量。Web2.0的技术当中已经提供这样的技术模式,让我们看到整个人类的信息创造模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比如“维基技术”,2001年“维基百科”提出撰写全人类知识组合的时候,我们多少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风险投资,但是今天维基百科的规模,全球网民自由撰写的这部百科全书,词条总量已经到达了1800万条,拥有275种语言变本,我们看到世界一些重大网站实施的各个领域的信息集成今天动用的都是这样一种来自全体人民的信息创造的能量信息结构。今天我们政府信息的集成,专业组织信息集成,职业媒体的信息集成,都要考虑来自人民的信息集成。

    2013-11-09 16:22:51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 高钢:

    此外,在整个公民媒体时代,当我们的政府机构、媒体机构、社会专业组织机构连第一发布权都很难握在手中的时候,我们的作用是不是完全消失了?因为公众认知形成和判断形成和决策形成的信息一定是高质量、权威的信息,甚至是系统信息,这些高质量的信息今天仍然掌握在国家的政府管理机构,职业媒体机构和各种专业组织机构,只不过对我们要求可能更高。我们觉得今天公共信息提供机构的责任变得更为重大了,我们要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这样一个复杂的国情之中,在中国土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要想完成对于社会发展进程的引导和推动,我想我们要面对很多新的困难,有很多新的思考和新的选择。我想给大家提供的主体信息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2013-11-09 16:33:31

  • 张羽:

    谢谢高教授,逻辑清晰的讲述了新技术与社会舆论环境和社会结构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以及我们应对的思路。下面,有请资深媒体人士发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马为公先生。

    2013-11-09 16:34:40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 马为公:

    我学的是阿拉伯语言,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曾经被派到了战火纷飞的中东,从那个时候起,我慢慢知道了信息的采集和发布,也慢慢的认识到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我今天一到这儿发现一个朋友他不讲话,他今天没有机会发言,但是他坐在前排,就是刘江,他是新华社驻欧洲分社的社长,现在回国了,我们有谁知道刘江的经过,他是中国出色的记者,曾经在索马里战乱采访,他的腿今天还留着被子弹打穿的伤痕,我们有多少人数出来有多少中国的记者曾经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记录?今天我说到这儿想起来,1992年的时候,我是一个广播记者,在中东有一次,我和我的同事开着车翻越黎巴嫩雪山,当时去采访一群特殊的人,这群人是被以色列一夜之间抓起来的赶到黎巴嫩南部的472个巴勒斯坦人。我们翻过了雪山过去以后,发现他们已经在红十字会协助下搞了很多帐篷,我就采访他们,他们说你去找我们的发言人。他侃侃而谈,这个人是一个大学的博士,那个时候给我的印象是原来发言人要有很高的威望,也有很宽的知识面。在中东的时候,我也见识了美国的军方发言人,发言人可以是固定的发言人,也可能是将军,美国有一个将军很有名,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很有名,一身戎装。当我问到他一个问题的时候,他说我无可奉告。我那个时候知道,原来无可奉告也是发言人。

    2013-11-09 16:35:07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 马为公:

    作为媒体人我今天参加这样一个活动,其实特别不恰当,因为这是一个主要以新闻发言人的角度来谈,作为新闻媒体人,对新闻发布是永不满足的,你们永远满足不了这些人,因为他确实带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是想刨根问底。我们谈到新媒体时代面临新闻发布的挑战,你们刚才说了五点,还有三点我来说。作为媒体人来说,就从媒体角度来说说,再十年,我们期待快说、敢说、会说,其实从学院派的理论能够派生出很多的说法,我们这些媒体导出就是这六个字,快说、敢说、会说。现在世界更加关注中国了,这一点没有人否认,当时世界面对中国的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国际化,因为我从事的是国际化的传播,我们要讲好中国的故事,传达好中国的声音,讲好中国的故事,那就是讲故事。但是在过去十年,世界更关注我们了,中国也期待着世界的关注,也期待着向世界传达我们的声音。我在中东做记者的时候赶上上中东这一场战争,就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后美国率领联军解放科威特打伊拉克。那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当这种大事出现的时候,媒体在报各国反应的时候,中国基本上是不会被提到或者被很少被提到,提到也是放到很后面的位置,都说到印度,说到日本,说到韩国了,怎么还没说中国的态度是什么呢?今天不一样了。史教授刚才也说到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挨骂”的时代,我们要习惯“挨骂”。

    2013-11-09 16:42:36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 马为公:

    过去的十年当中,被关注的越来越多了,过去的十年媒体多元化了。过去十年我们学会发言了,我们已经告别了不出声的时代了。但是,新媒体时代就决定了我们要快,我是做老媒体的,我老说我们快“死”了,是因为汽车都做了广播了,我们当时真的觉得自己快死了,现在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实际受到最大的冲击是我们媒体,感到最紧张的、最危机感的是媒体。今天有一句话,叫第一时间,现在我们特别喜欢用这个词,尤其一些地方发言人也在谈这个。

    但是新媒体时代,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快,第一时间发布。我们新闻发布特别新闻发言人的发布,权威发布恰恰是人们所期待的,我们不能没有声音,快速的权威发布是新闻发布的一个成功的发布。危机公关恰恰是我们新闻发布当中非常重要的,新媒体时代是要敢说。今天我们把新闻发言人推到了一线,新闻发言人不应该是唯一发言人,该说话的时候要说话,谁该说话?刚才史教授讲到奥巴马是网络总统,奥巴马很会利用,他接受访谈674多次,他们多么会利用媒体做自己的公关和新闻发布,做自己观点的阐述,很会利用。还有就是俄罗斯的普京,普京很会做的访谈,他和BBC有过一次对话,BBC记者通过互联网采访他,采访普京的时候问了他一个问题,普京选了一个问题回答。人们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镜头,普京在克里姆林大院里走,有一个小男孩,普京走过去,撩起那个小男孩的小肚皮亲了一口。他就选了这个问题回答。普京一会儿钓鱼,一会儿骑马,秀他自己的肌肉,他很会利用媒体说话,难道这不是发布吗?这也是一种发布,是形象发布。我们往往不敢说,恰恰是民众想知道的,我们敢说的事,比如GDP多少了,今年县里、省里、市里又如何办10件事了,或者说我们今年为民众办了10件实事,我说为什么不是9件或者不是11件,一定准准的是10件,多一件也不办,少一件也不办,我们想想多年来是不是这样的?这就是一种形式主义。而事件出来了,发言人要按照这个口径说。新闻发言人不一定是唯一发言人,我们的官员,我们的各级层面相关人员敢站出来说话。

    2013-11-09 16:45:22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 马为公:

    第三,新闻发布的内容,就是不回避问题。刚才我讲到了“快”,第二个我说到了“敢说”,第三个我想说“会说”。会说不会说,说不到点上,这种情况有的时候还会有。军方用“宅男”两个字,年轻人用的一个很奇怪的词儿,说我们的航母不是“宅男”,需要出去走走,用了这样一个生动的语言,透露了朝气。

    我们的新闻发言十年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发布会,我们的发布平台多了、发布机遇多了,发布的主动性多了,这就是十年后的中国发布现状,再往后走,就是新媒体时代又靠近了,记者有压力。现在媒体是朋友,今天早上外交部发言人说了要善待媒体,我们其实做的是一件事,我们是一个平台。最后说一句话,我们新闻发布要更加走向世界,我们的新闻发布要贴近媒体,要让媒体成为你们的朋友,你们也是我们媒体的朋友,我们的新闻发布也在塑造中国的形象。祝我们十年起步取得更好。

    2013-11-09 16:51:01

  • 张羽:

    多谢马总编,马总编以一个资深新闻人的经历谈了对新闻发布的认知和期待,期待我们未来的新闻发布能够做到快说、敢说、会说。能不能满足媒体的期待,更准确的应该是媒体所在的公众期待。我们有请下一位发言人,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惠女士。有请。

    2013-11-09 16:56:40

  • 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王惠:

    今天在这里听了大部分的发言,我心里其实多次在涌动,因为在十年当中中国的发展非常的快速,变化也非常巨大。但是我们新闻发言所说的话是我们中国表情,我们是中国的表情,国家需要表情的,不要以为这是谁,我们中国不光要硬实力,还要软实力和巧实力,就是表情,谁是我们的表情?发言人。我们每个发言人代表着国家的表情。也有国家悲伤的时候,也有国家快乐的时候,那就是我们。

    2013-11-09 16:57:19

  • 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王惠:

    这个关键词有四个字跟我有关系,第一是“十年”,十年前大家都说到非典,其实大家都能够想起我,为什么?非典的时候,我们北京连续开了九场发布会,靠着这九场发布会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大家还记得吗?当时一开始世界都认为中国是一个撒谎的国家。我记得那天4月23号,本来在外面学习,最后领导说你回来,国际卫生组织来了,让我们对世界说话。我从外地直接奔国际俱乐部饭店,因为WHO的总干事在那儿等我,我去了,见到了他,一给他递名片,本来微笑的脸立刻变得非常严肃,说都是你的错,我说我怎么了?他说现在世界都不知道北京发生了什么,你是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就是因为你不说话。我刚刚从外地回来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他那天给我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终身受用。他说当一个危机出来的时候,我们应当是两条战线,一条是处理这个事故,一条是对外发布信息。而发布信息比处理事故还要重要。我赶紧跟他谈完跟市委领导汇报,赶紧成立两个工作组,一个是北京市时任卫生局局长做了处理事故组的组长,我做了发布信息组的组长。我们从25号开始开发布会,连续九场场场发布都是直播,九场开完以后,开始有效果了。说到十年前,不能不想到这个例子。

    2013-11-09 16:59:46

  • 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王惠:

    但是我今天讲的题目不是这个,是微政时代新闻发言人的使命,是什么?十年来从非典以后北京做了什么?北京新闻发布也成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总渠道,我们主要是做了以下这些工作,这是在十年当中我们做的八条。我们还在这十年当中主要做了新闻发布的例子,开创了一些形式,第一是例行发布,就是定时、定点、定人的一些发布会。还有系列发布,一件事情说不清楚,雾霾到底怎么回事,围绕着雾霾我们一次又一次再一次的发布,这叫系列发布。还有立体发布。还有百姓发布,百姓怎么讲,媒体非常想知道。还有突发事件的处理,大家都知道禽流感、包括非典、密云踩踏事故等等。

    今天在论坛当中虽然题目没有写新媒体,但是每个人都提到了新媒体,我刚才说的四个关键词跟我有关,一个是“十年”,还有就是“实践”、“创新”、“再”。再出发往哪里出?我认为我们往全媒体看,新媒体绝对不容忽视,所以我们看新媒体。

    2013-11-09 17:02:01

  • 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王惠:

    新媒体改变人们的传播方式。我们一定要记着,我们的事情要我们说,一旦落到别人说的地步就很被动。对政府来说有什么样的机遇呢?我们开设了微博以后,我们的体会是政府有八个机遇一定要抓住。第一是你的发声时间。第二是快速。现在有了微博我们就可以直接发。第三是方便受众了解。今天不是说传统媒体不好,我自己也是媒体人,我做过广播、电视、报纸,但是今天我知道很多的年轻人都在用什么呢?在刷屏获取信息。北京的白领早晨8点开始上地铁,一直刷到单位。连总书记都说了,年轻人基本不看传统媒体,都在互联网获取信息,那人民群众在哪里我们就应该在哪里,我们应该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去互联网给他们传递信息。第四是一旦舆论发生了混乱的时候,微博可不可以找到你,又快速、又及时、又有真相,同时140字随时都可以不断跟进新的情况和进展。第五是了解民意。我们开了政务微博之后可以直接了解老百姓对我们的评价,不管是夸你还是骂你,他来了,这就是我们要的,所以今天我们在群众路线教育中,如果大家真的跟群众联系,你连微博都不敢开肯定不行。它还能化解很多的矛盾,在微博上很多老百姓投诉、抱怨、建议,甚至是有一些检举,这些为什么我们不能够重视起来呢?如果能够举手之劳为老百姓办就办,我们的政务微博开了不到两年,我们为老百姓办的实事有一万多件,虽然每一件事不大,但是集合起来是什么?政府形象。还有就是我们发现一些苗头,因为网上什么样的人都有,真的有坏人,真的有推手,真的有人在故意挑唆制造事端,这些是可以发现制止的。另外还可以消除一些隐患。

    2013-11-09 17:12:47

  • 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王惠:

    总书记说了,他说的最后一句话,要解决好“本领恐慌”的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这个要求是对我们提的,首先新闻发言人应该成为这样的人。

    刘云山说最要紧是改变网上的舆论生态。我们做到了吗?舆论已经把我们包围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已经出现了,我们已经被质疑和攻击了,我们还能在这儿等着吗?当然不能。所以我们要做。这是我们北京市委书记在上个星期五说的,没有正面信息就没有正能量,没有权威信息就不能一锤定音。在互联上传播正面信息,由谁来说?当然是发言人了。我们现在形成了北京模式,我们是多平台、集群化,我们的一级成员有78个,16区县,二级成员是2000多人,在北京的7位发言人,包括前一段在火灾中出现的我们的消防局的发言人,大家在电视上都看到了他的豪言壮语,非常勇敢,冲在一线,他自己的图片也是在浇火的那个状态,我们的发言人都很勇猛。我们78个单位的总粉丝量超过6600万,而且发布出去是35万条,解决老百姓的问题上万件。现在我们已经有一些大V,我们33个成员单位粉丝超过了50万,在人民网的舆情调研中,我们北京多个成员单位排在名列前茅的名单上。

    2013-11-09 17:16:37

  • 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王惠:

    同时,他们也给我们这样一个评价,说北京是规模数量领先,胜在前瞻意识。我们现在的政务微博搭建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同时我们有一个微直播的政务信息服务,我们经常进行直播,而且我们用这种方式发布公共重大事件,政策的法规内容,我们进行微访谈,经常有一些重要的专家、学者、领导到这边来和我们一起回答网民的问题。我们还搞了一些公益活动,我们经常组织网民跟我们一起参加植树,包括到灾区去看望受灾的孩子们。我们自己微博建设有四个定位:传递政务信息、提供服务咨询、倾听社会意见、回应社会关切。我们还有就是微政务,就是还有大家都知道的“7.21大水”,我们北京的政务微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气污染治理是如此的,告诉大家很多我们很多我们北京感人的故事。还有就是微回应,8月20日上午,这时候崔永元说你们北京的建筑垃圾没有人管,我们每天晚上都要去调查,你们愿意跟我们一块儿调查吗?实际上是跟我们叫了一个板,如果当时我不看微博的时候,崔永元去调查我们什么不知道,如果我看了微博以后不回应呢?那北京市政府就是不敢去调查。但是我们不是,我们是迅速的跟他联系一起去调查,结果怎么样?这件事情引发了广大网民的关注,转发超过1.4万人,覆盖人群2000多万,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情仅仅发生十天不到,北京市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措施,开始全市整治建筑垃圾,被媒体称为治理工地扬尘史上最严整治。这是直接用微博来问政,我们政府回应的一个例子。

    2013-11-09 17:19:13

  • 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王惠:

    我们微博发布厅就是大密度、多形式、广覆盖,密度非常大,而且覆盖面也非常大。仅10月份27场微直播,2个微访谈,750条政务微博信息。第二个特点是及时发声,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整合发布资源,从网下到网上的北京模式。现在我们把传统舆论场和我们的互联网舆论场全部联系起来,只要我们一直播,所有媒体都来了,只要我们一微访谈,媒体马上跟进,甚至包括我们的微直播,媒体也要跟上。所以这就是两头打通。我们现在为了做好这个工作,又往前了,做了7项规定:第一全市一厅的工作格局,政务微博发布信息最少60%,而且第一时间向公众推送信息,建立口径授权机制,建立舆情收集、回音机制,创新微博形式、全媒体传播,还有屯对培训。这是我们最近开的全市微博工作会上下达的七项规定,已经在执行了。

    我们在发布中间掌握这个能力,对于我们发言人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能力建设,要掌握微博的发布,要适时的发布,每天微博是三个时间考勤,早晨8点到9点,这时候我们把新闻送出去,有更多的声音在那里发出去了,北京有什么新鲜事、有什么好事、坏事都告诉大家。中午吃了饭有一点乏,我们把饭后甜品给送出去,给大家一些安慰、抚慰,像音乐会、画展、怎么穿衣服、怎么吃饭。晚上大家回家了,我们引导性的评论出现了。这样我们叫三发制。

    2013-11-09 17:24:06

  • 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王惠:

    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刚才很多人都说过了,我们作为政府发布消息,尤其是政府微博,一定要主动,但是我们求不了新,因为什么?网民在现场,他先发。他看见什么,发什么,最准确的由我们来说,所以我们就说,主动发布信息,不求新,只求准,对于我们能做的就要说准确,坦诚的面对网民,不怕评,不怕问,处理网民诉求要先了解再发声,真诚与之沟通,放身段,低姿态;突发事件反应要迅速,要迅速,传真相;个人和工质关系,不越位,不缺位。因此,能力的建设对于我们来说今天是最重要的。

    刚才高钢讲的道理非常到位,我听了以后觉得应该意识到这个时代变了,政府还是过去的政府,老百姓已经不是过去的老百姓了,为什么?因为有互联网,所以我们怎么不在乎互联网这个舆论环境呢?我们怎么能不在乎我们手中话语权呢?因此,我们应该以此跟老百姓沟通,让我们执政环境更加透明。

    我认为,政府的新闻发布、政府微博实际上大有作为,如果新闻发布再出发,大家怎么可以忘记互联网和政府微博。至今互联网是我们发言人的使命,必须要面对它,不仅要面对它,还要接受它,不仅要接受它,还要去驾驭它,这就是我们新闻发言人今天的使命,我们大家一起再出发吧。谢谢大家。

    2013-11-09 17:28:11

  • 张羽:

    非常感谢王主任,我们看到北京这样一个权威信息发布当中,王惠主任本身的努力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其实我们更应该看到背后政府职能转变公开的。下面要发言的嘉宾是一位网络热点人物,他就是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遗憾的是他在国外参加活动不能亲自到场,但是他写了份发言稿。

    2013-11-09 17:31:48

  • 前教育部发言人 王旭明:

    从2003年开始,至今有10年的时间。10年来,我国新闻发布制度无论是在机构组建,还是各级领导重视程度上来说,都迈出了可惜可喜的一步。我有幸成为这十年来新闻发布的实践者,亲身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这件事情高度重视和不断采取的各项措施。如今,全国发言人的数量和全国发言人机构的数量都与我做发言人时无法比拟,几乎翻了几番。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信息公开条例,不久前国务院又召开专门会议布置信息公开工作,提出更加明确和刚性的要求。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十年来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如果说十年来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以领导真的重视和数量的增加为标志,为迈出新的一步的话,未来10年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就应该在制度的完善和发言人质量的提升以及中国新闻发言人职业道德探索方面迈出第二步。而第二个十年也应该以此起点为出发。

    2013-11-09 17:33:23

  • 前教育部发言人 王旭明:

    考察当下的新闻发布制度我认为,一是新闻发言人可以有制度。二是新闻发言人职务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三是发言人质量亟待提升。四是认为当下已经多媒体的时代,有政府网站和微博足以替代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可以成为幕后职业。五是不少部门和单位发生天灾人祸或者其他事件的时候,发言人不积极发言,不积极具体发言。

    新闻发言人十年以后再出发的时候,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新闻发言人职业化道路,所谓职业化,就是把新闻发言人当做一项职业来看待,要有入职标准、行业规范、奖惩条例和职业发展规划,简而言之,不是谁想干,让谁干,谁就要干,而是在一定条件制约下积极主动的去干。当下,我国新闻发言人以职务化为主,根据不同的规矩,谁到了一定的职务谁就扮发言人,这样结果就带来了新闻发言人,不稳定,新闻发言人队伍水平低下,尤其人员的频繁流动使培训永远在一种低水平的层面上推进,既不利于新闻发言人队伍的建设,更不低于新闻发言人事业的发展。

    2013-11-09 17:35:13

  • 前教育部发言人 王旭明:

    二是从事新闻发言人工作的人,一定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比如要有面对公众讲话和发言的激情,要有相关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和专业知识,以及多方面的素质,尤其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三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新闻发言人要积极鼓励、大胆使用。第四,多样化的态势,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以发言人为核心的新闻发布制度,一点也不过时,这从很多发达国家的新闻发布活跃衡量可以得到例证。一句话,新闻发布人的独特地位,不能取消,也不能低估。

    在文明、开放、民主、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进程当中,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将始终伴随着,文明多一分,发言进一步,为这个理由,十年前我和一批人在努力过,为这新的一步,十年后我愿意继续努力。

    谢谢大家。

    2013-11-09 17:41:20

  • 张羽:

    下面进入下一环节的讨论,有请刚才发言的嘉宾上台。

    2013-11-09 17:44:12

  • 学生:

    这个问题想提问一下王惠主任。我们知道,在中国女性发言人可以说是一道两靓丽景线。我们在说女性发言人的时候,大家观点不仅仅是新闻发言人这几个字,更是在前面女性的特征,在您的职业生涯当中,您认为女性特征在您的工作当中是带给您优势和便利,还是困惑。第二,请您用一个关键词总结一下这十年从事新闻发布工作的历程,这个词儿是什么?

    2013-11-09 17:46:34

  • 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王惠:

    谢谢。这个问题经常被人问到,就是说你作为一名女性如何如何。其实在职场上有谁天天想你是什么性别,我没有想,我想的是责任更多,就是今天怎么把这些工作做得更好。尤其当一件事情发生需要说话的时候,我想的是两点:一点是这件事情怎么能够清楚的让大家知道。二是这件事情说完以后大家是不是能够接受。我不怕我和媒体见面,我一见面,一看到我,就被我的诚恳打动了。

    2013-11-09 17:47:57

  • 学生:

    这个我们想请问马老师。今天在新媒体的时代,似乎很多人接受了娱乐化的时代,对于一些关心的事情和应该关注的人并没有去关注,怎么让中国新闻发言的声音能够更多传递给大家?

    2013-11-09 17:49:55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 马为公:

    新媒体特点是你不让他关注的,他要是喜欢关注,就一定会关注。我们不能说这种现象就很奇怪,或者我们关注一下发言或者关注一下官方微博,其实没有关系,因为我们有不同的阶层和年龄的组成的,不同的年龄一定要不同年龄段,关注度不一样。你刚才说的现象,不要奇怪,我们不要担心年轻人关注他们关注的东西。

    2013-11-09 17:53:15

  • 张羽:

    感谢四位专家的精彩发言。谢谢。

    最后,我们有请北大新闻传播学院程曼丽教授做最后的发言。

    2013-11-09 17:54:29

  •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经过一天的交流互动,我们的论坛已经接近尾声,用一天来回首十年肯定是不够的。因为这十年承载了内容太多,值得回顾的事情太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也太多。但是正因为今天是对十年探索的集中呈现,才使我们获得了比平常更多的知识、信息和启迪。我想同学们今天一定会大有收获。

    今天论坛的三个主题都是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充分沟通之后设置的,他们来自实践,来自一线,是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中面临的紧迫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大的现实针对性。正是因为如此围绕这些问题所展开的讨论也必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决策参考价值。大家看到也听到在第一主题十年回顾以及第二主题新闻发布如何体现公开透明的原则,第三主题新媒体时代新闻发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都有这样的闪光点。

    刚才提到论坛的主题来自新闻发布一线,经研讨而产生的理论理念也必然要回归实践,对实践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这不但符合人类认识的辩证法,也符合我们这次论坛的初衷。因此,为了使这些有价值的思想理念、观点不至走出阳光大厅就暗淡下来,我们集论坛内容之精华,也包括论坛之前、之中和中午吃饭的时候和各位的探讨,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共识作为未来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建议提供给有关部门参考,因为这次论坛在北大举办,我们姑且就把它叫做“北大共识”。

    2013-11-09 17:59:25

  •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

    第一,新闻发言人培训应该由岗位培训拓展到政府机构的全员培训。

    第二,应当对政府官员进行Web2.0时代信息传播和危机应对能力的培训。

    第三,除了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外,还要延伸到党政机构一把手,因为新闻发布归根到底来讲是一把手工程,除了对新闻发布效果进行评估之外,还要对一把手的危机处理效果进行评估。

    第四,对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应当细化到他的团队,细化到团队中每个人的岗位职责,培训教材也应当进一步细化。

    第五,新闻发言人是行政岗位,更是专业化的工作,应当制定专业化的管理指标与要求。

    第六,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发布应当由单点发布变为多点、多媒体整体性的发布,实现线上、线下互动。

    第七,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法,使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全面进入法制轨道。

    2013-11-09 18:02:23

  •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

    因为今天论坛内容的精华太多,闪光点太多,我们一时还没有全面呈现出来,会后我们也会去研读各位演讲者发言稿,然后从里面抽取更多的共识补充进去。除此之外,与会的各位还有什么建议也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一并补充到共识当中。

    最后作为论坛主办方的代表,我要在此表达诚挚的谢意。首先感谢国务院新闻办,特别是新闻局郭卫民局长以及在座的各位朋友有了你们的支持才有论坛的成功举办。其次要感谢各位演讲嘉宾,他们克服困难赶来会场,才使我们的论坛内容。另外还要感谢为这次论坛提供赞助的北京大学中国品牌建设发展基金的发起人谢建华先生和捐赠人王汉武先生,还有在座的各位企业家朋友,有了你们的支持,论坛的各项筹备工作才能顺利完成。当然还要感谢从始至终为论坛提供智力支持的张峰先生,以及作为志愿者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们。最后谢谢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谢谢参与报道的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2013-11-09 18:03:01

  • 张羽:

    谢谢程院长把今天论坛的成果总结为非常务实、具体,而且可操作的七条。从开场的时候就讲到今天论坛举办的同时,我们国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召开,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的主题是改革,其实新闻发布的推进简单讲是信息的分享和传播,再往上实际是意识形态。所以说这个领域的推进和改革的进步其实是整个社会变革的最上层,这是一个非常漫长和艰难的过程。它依赖于国家整个大局的建设,今天的我们讨论就当做是乘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东风,让我们在未来十年再往前走一走。其实思想已经远远走到的前面,需要的是我们的付出,现实的努力和迈出的步伐。程教授总结了七条,让我们迈出一小步,等十年回望的时候希望能够看到今天出发的脚步。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

    2013-11-09 18:05:04

图片内容: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中国新闻发布实践与创新论坛开幕式

    中国网 杨楠

  • 主持人康辉

    中国网 杨楠

  •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教授致辞

    中国网 杨楠

  •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郭卫民致辞

    中国网 杨楠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

    中国网 杨楠

  •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

    中国网 杨楠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

    中国网 杨楠

  • 原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新闻发布实践与创新论坛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新闻发布实践与创新论坛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新闻发布实践与创新论坛

    中国网 杨楠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王铁汉

    中国网 杨楠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发言

    中国网 寇莱昂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发言

    中国网 寇莱昂

  • 国防部新闻事业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发言

    中国网 寇莱昂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新闻发言人吕大鹏致辞

    中国网 寇莱昂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高钢教授发言

    中国网 寇莱昂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马为公发言

    中国网 寇莱昂

  • 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惠发言

    中国网 寇莱昂

  • 论坛现场

    中国网 寇莱昂

文字实录 查看全文  正序 倒序 刷新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