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记者直击>

开展联合创新 实现“AI+安全”尖端技术研发突破——专访全国政协委员齐向东

2024-03-09 08:28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新闻3月4日讯 (记者吴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拟提交《创新发展“AI+安全” 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和《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两份提案。

近日,齐向东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就创新发展“AI+安全”、科技赋能金融、人工智能以及民营经济面临的挑战等社会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开展联合创新 实现“AI+安全”尖端技术研发突破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赋能网络安全行业、促进攻防技术升级等领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机构正在加速布局网络安全与AI技术融合。

在《创新发展“AI+安全” 护航中国式现代化》提案中,齐向东针对创新发展“AI+安全”,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开展联合创新,围绕攻防实战和应用场景实现“AI+安全”尖端技术研发突破;二是要强化政策牵引,推动“AI+安全”技术创新产品在各行业落地应用;三是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鼓励成立校企共同体,在实践中培养更多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新兴领域的领军人才,为我国抢抓人工智能机遇壮大人才队伍。

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至关重要。近日,Sora的问世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热议,就此,齐向东向记者表示,“从正向角度来说,Sora的问世刷新了我们对人工智能大模型成长速度的认知,为千行百业提高生产力提供了一个更强大的工具。”

与此同时,齐向东也提到,Sora是一个比ChatGPT更加强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它的问世或将加剧人们对于网络和数据安全隐患的担忧。此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网络攻击的事件不在少数,Sora的出现可能会进一步加深网络和数据安全威胁。

优化金融机构和科创企业的信息对接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数字经济时代,千行万业都在数字化转型,厂商凭借自己或者电商平台在以往服务过程中积累的用户大数据,知道用户喜好、支付能力和信用,能更高效地找到目标客户,通过精准推送促使交易达成,效率成倍增加。然而目前,科技金融服务模式还停留在“等客户上门”阶段,不容易实现资金供需双方的高效对接。因此,金融行业也要加快探索这种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在《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提案中,齐向东表示,一方面,要推动企业经营数据有序向金融机构流动,优化金融机构和科创企业的信息对接机制。比如,地方政府加快构建完善的金融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地域互联互通,让信息“多跑路”,科创企业“少跑腿”。另一方面,银行应该加大数字科技投入,在内部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人工智能人才。通过AI人工智能计算,银行可以快速找出需要贷款的、也愿意贷款的企业名单,自动、精准推送给信贷员,提供上门服务。

化解市场准入壁垒 助力政策真正落地

“今年是我第二年履职全国政协委员,过去一年的政协工作让我积累了很多经验,也为我更好地履职打开了新的思路。”齐向东坦言,“全国政协委员肩负重任,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时刻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这要求我们坚守党的领导,牢记使命,不断提高联系群众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建言献策的能力。既要立足本职工作,从国家需求、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选题精准、分析到位、建议务实的提案;又要不断提高联系群众的能力,将‘服务为民’落到实处,为推动国家发展汇众智、集众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过去一年,我跟随全国政协、全国工商联去各地考察调研,发现当前民营企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还面临一些挑战。”齐向东还指出,部分民营企业在调整结构、改变增长方式、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上存在困难,制约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一些民营企业在发展上过于依赖单一业务,其他业务发展明显滞后、比重偏低,在发展上遇到了转型难题;还有一些民营企业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少,反而造成了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当前,国家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推出了一揽子好政策,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2023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围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31条针对性强的举措。

在齐向东看来,这些好政策、好措施要真正落地见效,还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加强,来针对性化解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一是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信息了解不对称,在金融市场中相对弱势。尤其是初创企业创新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面临的风控监管较为严格,容易导致资金流断裂。二是化解市场准入壁垒。在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上,民营企业仍然处在“看得见、进不去”的阶段,很多好政策难以真正落地。三是培养高水平人才。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不断加深,我国多个产业面临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亟需加快建设创新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

【责任编辑:刘峻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