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片
标题图片

短短六年时间,雷楚年从一名翩翩少年转眼成长为热血青年。但历史好像开了一个玩笑,他这段英勇救人的事迹,不仅没有帮助他树正气、走正道,反倒成了他欺骗别人的幌子。他头上的英雄光环是否害了他,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放大了他恶的一面,因此也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

 

聚焦

  • “小英雄”当年的英勇不能否定

     

     

     

    公允地讲,一码归一码,不能因为雷楚年现在涉嫌犯罪,就否定他当年的英勇。他救助7名同学时的冷静、机敏和勇敢,值得礼赞,其后荣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绝非命运的恩赐,而是恰如其分的褒奖。如果命运不曾拐弯,雷楚年无疑将前程似锦,人生收获更多的丰饶与圆满。可惜,这名少年英雄却走向堕落,如抛物线般摔倒在人生谷底。

      

    但是,无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还是“最牛志愿者”,或者是“全国道德模范”,皆因特定时期的超常表现让人赞扬和钦佩,并被各种嘉奖和荣誉包围。这是一种自我塑造,没有超常的努力甚至要献出生命的危险,他们不会站在道德高地上,也是一种社会乃至官方塑造——正因为他们付出了不一般的代价,在危难时刻的惊人表现异乎常人,社会才愿意表彰他们,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犒赏”他们。自此,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加冕”之路,世人对他们的道德期许也迅速提高。详情

     

     

  • 要反思“脸谱化的宣传”

     

     

     

    6年前的“抗震小英雄”,在6年之后因涉嫌诈骗被捕。对于榜样的走样,有人质疑其人品是不是被媒体夸大宣传了,有人质疑是过早的成名害了这个本来普通的孩子,面对榜样频频走样甚至是违法犯罪的故事,我们最需要反思的是当下社会流行的一种英模宣传套路:将一个人“脸谱化”。

     

    当下的报道与宣传思维,为了传播所谓的正能量,无限拔高某一个人的事迹,并将之树立成为道德的楷模,而且,不顾道德本身的成长与变化规律,不考虑个体的复杂性格和基本的人性,很容易把一些仅仅是一张白纸的孩子宣传过度。让这些孩子过早的承担起功、名、利、禄的诱惑。而事实上,真正的道德培养,有很自然的规律。片面夸大某一个人的道德,这样的故事既不可信,也容易让曾经的正能量无法收场。出现这样的违法犯罪之事,则会让满满的正能量出现开闸泄洪的景象,所谓的正能量也是一泄千里。详情

     

     

  • 失足,更多的是自己的选择 

     

     

     

    当一个心智尚未健全的少年突然被笼罩在光环之下,荣耀和赞誉蜂拥而至,他个人原有的缺点也许会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时间久了,连他自己都会将光环下那个光明耀眼的形象当作是真实的自己,也会确信自己拥有了无所不能的力量,忘了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少年。说雷楚年是被“捧杀”的未免言过其实,但此事也足以提醒我们,或者警醒每个少年成名者,应该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光环,如何继续被荣誉改变了的人生。【详情

      

    雷楚年变成今天这样子,更多在于他个人性格和人生选择使然。毕竟,成为英雄模范,通常会让人更加自觉地约束自己,而不是相反。这也让人感慨,当时尚未成年的雷楚年,要是有人拉他一把,让他正视自己的缺点,提醒他作为英模可能面临的各种诱惑和利益纠葛(如有人托他办事),或许他的人生又是另一种样子。【详情

     

     

  • “小英雄”的命运反证着社会的不正常心态

     

     

     

    曾几何时,只要一个人被推崇为英雄模范,仿佛就成了道德完人,毫无瑕疵,不容亵渎。问题是,纵然是人性闪闪发光的模范,也可能会存在缺点和不足。如果不顾客观真实一味拔高,这样的榜样就算不引起人们反感,也只能使劲装下去,直到牛皮吹破为止。

     

    “社会对待英雄的心态有多不正常,英雄倒下的步伐就有多快”的简单道理已经在雷楚年的人生轨迹中得到了印证。但它同时也警醒着我们,在多元价值与社会认同相互碰撞的今天,我们对“英雄”的推崇,如果不遵循基本的社会规律,不尽职尽责的引导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认知心态,那么,这种对“英雄”的塑造是带有极大的风险的。它不但可能颠覆我们的价值认同,还会在更大程度上消解我们今后对待类似榜样的自我观念。而更让人忧心的是,这个社会究竟还存在着多少像“小英雄”一样的人物,以及对待他们的不正常心态,我们却难以在短时间内给出答案。详情

     

     

结束语

榜样的力量在于他的人格和行为本身,这不代表他没有丝毫缺点、不可能犯错。只有这一点为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态度,人们才能更加亲近榜样,汲取积极的力量,而这也有助于减轻套在榜样头上那道光环的道德负重,让他更加真实地面对社会和人生。

调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