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标题图片
 

聚焦

  • 周浩曾经不想上技校

     

     

     

    周浩,他进入北大,不喜欢、不适应生命科学专业,想转专业,按照目前高校的转专业政策,是要达到一定学分的学生才能申请转专业,潜台词是,只有努力学习好本专业,才能达到不学本专业的目的……在这样的转学逻辑下,转学就变得更加困难。

     

    在美国,各州有相应的学分转换政策为转学提供保障。因此美国无论是社区大学还是四年制大学,只要提交成绩,并且有不错的GPA,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转学;加拿大继承了北美的教育体制,学生转学是比较自由宽松,所有的大学均接受转学分申请;日本大学间通常不能任意转学,但如果有正当理由,留学生可选择“中退”重新报考大学。

     

    其实大学之间的转学调专业,本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但是因为牵扯到对整个教育体制的系统性改革,所以相关部门的改革滞后以及效率低的缺点暴露无遗,这个问题可以说困扰我国高等教育多年了,但是相关部门的认识和决策一直是处在等待观望的态度上,无疑让人感到着急。详情

     

     

     

  • 名校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年轻的周浩至少做了这样的选择,每个选择也未必会是一辈子,某一天周浩或许会又有其他的想法。但这都不改他当初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过的事实。如果未来,周浩今天的选择让其也成为某方面的能人,很多人会把他当成成功案例来看待;可哪怕按照世俗眼光,他很平庸地过了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大的成就,特别是和他当初北大的同学比,他远逊于他们——我们也不该嘲笑他。因为鞋子合脚与否,只有自己最知道。

     

    学历、名校、成功,并非判断一个人的唯一标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和选择,只要其自己喜欢,只要不违法犯罪,都是可以的。而事实上,当一个社会中的大部分人,都可以遵从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自己的道理,首先个人幸福指数会增加;其次,中国社会也会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个人和国家的创造、创新能力和今天比,绝对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详情

     

     

     

  • 上了技校就一定不好么?

     

     

     

    敢于追寻自己兴趣的周浩受到了赞扬,当然,质疑之声也不断,而质疑声背后,则是大众对技校低“大学”一等的固有观念。但回归教育本质,无论是著名高等学府还是普通技术教育学院,都是对社会需求之人才的培养,地位应是平等的。

     

    未来消除社会对技校的“偏见”,需要社会转变对技校的固有观念,更需要技校本身提高教育质量。如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等。详情

     

     

     

  • 是父母的虚荣心在作祟吧

     

     

     

    父母们总是希望孩子“循规蹈矩”,“脚踏实地”。入取一所名牌大学,应聘一份体面工作。这固然是为了孩子好,但确是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化发展。“霜打的麦子特别香”,何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前行的道路。每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不应该给他定下过多的条条框框,也不应该用固定的模板束缚住孩子而扼杀他独有的天赋,家长们在亲手打造一个个公务员、老师、银行职员的同时也可能在扼杀一个科学家、艺术家。

     

    弃北大,读技校这样的事件之所以能够成为如此热议的话题,正说明我们社会对年轻人自由择业,自由发展仍不够开明。希望中国的父母们可以更加尊重孩子们自己的选择,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遏制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这样我们社会才会有更多像周浩这样的各式各样的人才。这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详情

     

     

结束语

中国的教育还存在很多需要反思调整之处,包括改进学校发展的趋同问题,增加专业选择的弹性,加强对职业教育、应用能力的重视等等。我们也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从90后和00后这一代年轻人身上,常常能看到他们更勇于表达自我、彰显个性,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整体进步,中国教育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将会自然出现。

调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