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
山东济南市卫生健康委探索将托育机构嵌入居民楼里,满足群众多样化托育需求;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培育就业帮扶车间,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幸福安康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坚持系统观念包括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关系,把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改革更好统筹结合起来,有利于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有效对接、良性循环、相得益彰。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相互牵动、互为条件,在辩证统一中共同前进。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没有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就是无源之水,只有把经济建设搞好,社会建设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等,哪一样都需要经济建设发挥支撑作用,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就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来说,我们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等,所需要的资金规模都是万亿级的。如果没有经济建设不断积累的物质财富,这些工作就很难开展和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一步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加强经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如果经济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当前,我国社会建设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仍面临不少难题。只有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才能更加鲜明地体现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还要看到,社会建设对于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保障和支撑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既能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后顾之忧,为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又能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还可以促进社会消费,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从就业到收入、从住房到教育,我国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和支撑作用逐步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发挥社会建设在促进消费、稳住预期、优化供给等方面的作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一个道理,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水浅行小舟,水深走大船,违背规律就会搁浅或翻船。”放眼世界,一些国家曾经一味追求“高福利”,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逐渐凸显,有的国家财政不堪重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我们既要尽力而为,同时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社会建设不能脱离这个最大实际提出过高目标。要寻求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结合点,聚焦缩小城乡、区域、收入“三大差距”,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让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