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流动党员“报到”未“心到”
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流动党员的“报到”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基础。各地都在探索“建好组织找党员、找到党员建组织”的有效路径,让流动党员应纳尽纳。但在实践中,也发现流动党员“报到”之后,服务管理跟不上,关心关爱措施针对性不强,作用发挥载体搭建不到位等问题,流动党员“报到”但未“心到”。
在流动党员精准摸排上发力之后,当继续在发挥作用上用劲、在送温暖上出招,才能推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更有温度、更显质效。如果流动党员的工作仅仅停滞在摸清底子层面,后续政策引导不到位、服务保障不规范,流动党员队伍建设依旧成效不明显。比如,基层党组织调动流动党员积极性的意识比较薄弱,流动党员线下组织生活参会率偏低,“隐形党员”长期存在;组织引导流动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履职尽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用力不足,缺少有力的奖惩激励措施,一定程度上存在“发不发挥作用一个样”现象;为流动党员提供的暖心服务还不够全方位、多层次,对现实困难掌握不全面,帮扶措施停留在节日慰问等常规形式,未建立长效机制。
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既要进行有形纳管,也要进行有效纳管,真正让流动党员“报到”又“心到”,做到“流而不失、动而有序”。精准分类纳管,明确纳入工作路径,建立流动党员个人档案,按照“工作单位党组织优先、居住地党组织协助、街区党组织兜底”原则,合理设置流动党员党组织,应管尽管,构建好流动党员信息矩阵。加强暖心关怀,明确各方管育责任,找准流动党员聚集区域,在楼宇商圈、红色工地等分领域建设“红色驿站”,建立“一对一”结对联系机制,常态化开展“进党员家、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活动,提供就业指导、法律服务、入学就医、帮扶救助等暖心服务,切实解难题、排其忧,让流动党员“流入”更“融入”。推动作用发挥,从不同类型流动党员实际出发,充分结合个人特长、专业技术、性格兴趣等,突出定责赋能,分类搭建流动党员作用发挥载体,引导参与文明创建、政策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参与基层治理,为各类议事协商建言献策。注重发掘流动党员作用发挥典型事迹,选树一批“身边的榜样”,推动形成“以先进为镜 向模范学习”的良好氛围,让流动党员真正成为“流动资源”和“流动力量”。(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