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智库中国>

曹佳斌:加速工业互联网驱动产业链创新

2023-08-21 15:24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文 | 曹佳斌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产业链创新强,实体经济才能强。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当前全球经济竞争已经由产品竞争、企业竞争上升为产业链竞争,而产业链供应链正加速重构与调整,呈现出本地化、短链化、数字化、绿色化等新特征新趋向,为我国产业链创新与安全韧性提出了更多要求和挑战。“断链”“断供”风险表明制约我国产业链现代化的核心短板是产业创新能力较弱。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关键基础设施,通过工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对人、机、物全面连接,推动传统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深度变革与创新,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创新链全面连接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实融合的关键底座和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核心引擎。

产业链创新范式呈现三大新趋势

通常认为,产业链创新是指作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紧密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共同参与产业链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研究开发,通过知识共享和技术关联,加快技术转移、扩散、重组与融合,通过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和技术研发风险,全面提高产业链创新竞争力。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传统产业链日益开放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产业链创新要素(尤其是技术和数据要素)呈现更强的系统性、协同性与融合性,创新过程具有知识可共享、主体可互联、流程可追溯性等技术特征。较以往的创新范式相比,数字时代的产业链创新范式具有以下新趋势。

一是需求导向愈加明显。现代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重塑现代产业组织结构和创新模式。研究与开发、生产与制造、营销与服务逐渐趋于一体化和融合化,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反馈互动与距离缩短深刻改变了传统产业链的垂直分工体系与线性创新模式,且以消费者需求为起点与终点。尤其伴随消费意识的个性化与特色化,终端产品与消费者体验深度交互,越来越多的生产过程需要在更早期融入消费者信息及服务,而这种消费者全程参与的模式将从根本上颠覆传统工业生产的创新导向。

二是网络效应愈加明显。当前,现代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以及商业模式正发生重大变革,产业链组织形态下的企业不再单纯依靠内部创新资源和能力“单打独斗”,而是在产业融合与科技创新催化下,突破传统技术创新的“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开展跨越技术、组织和地理边界的知识捕获、转移扩散和融合应用,形成协同研发创新合力。区别于以往一般通用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式协作网络下,产业链技术创新过程由线性、序列式转向集成性、网络型创新,知识溢出效应由“链式”向“网式”转变,大大缩短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和产业间的技术距离,加速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产业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

三是效率与安全兼顾愈加明显。产业链安全事关国计民生,能够为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重要支撑。当前全球经济活动已经形成了极为复杂、互为嵌套的研发创新、生产、供应与贸易网络体系。在相互依赖的全球经贸与创新体系中,要实现本国的产业安全,就需要强大的产业链掌控力。近年来,逆全球化、新冠疫情、地缘政治等严重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对我国产业链创新构成重要挑战。由此,微观层面企业更加重视供应链的稳定可控,以及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生态;宏观上各国政府强调产业链的安全韧性,不仅从效率也从安全的角度看待产业的竞争力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分工与合作。

工业互联网全面提升产业链创新效能

工业互联网通过工业软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将行业原理、基础工艺、业务流程、专家经验等共性知识代码化、组件化和模型化促进工业知识的复用、共享和价值再造,变革传统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方法论,也是构建全产业链创新体系、提升创新效能的关键底座和核心引擎。

工业互联网推动产业链创新需求个性化。工业互联网是以客户价值为中心、数据驱动生产的智能制造新模式,一方面,发挥供需枢纽功能,即依托新一代数字技术对中间和终端个性化、结构化、趋势化需求进行敏锐捕捉和及时响应,让客户广泛、实时地参与研发生产和价值创造全过程,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制造;另一方面,柔性化生产。工业互联网通过重排、重复利用、更新系统组态的方式,促使生产系统从“刚性”逐步转为“柔性”,及时响应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在满足生产系统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配置效率外,极限降低范围经济成本。

工业互联网推动产业链创新价值共享化。全面连接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特性,知识集聚、传导与共享是其创新价值创造的深层次逻辑。一是线上创新价值共享。相关企业将技术、经验、知识和最佳实践固化封装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工业机理模型和工业APP,实现产业链研发设计资源的积累沉淀和广泛复用,形成研发需求在线发布、研发资源在线共享、研发业务在线协同的新型研发体系,降低产业链创新门槛。二是线下创新价值共享。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整合汇聚分散、闲置的实验仪器、检测设备等线下研发资源,实现分时段、跨地远程协同,提升线下研发资源配置效率。

工业互联网推动产业链创新更具安全韧性。伴随IT(信息技术)和OT(操作技术)进一步深度融合,产业技术威胁从外网向工业内网延伸渗透。工业互联网从促进产业链循环畅通、强化关键环节的控制力等方面影响产业链的安全。一是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关系。“上云用数赋智”能够减少企业间的“摩擦”,要素资源互联互通、集成共享能够有效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渠道不畅问题。二是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控制。产业链环环相扣,只有确保在关键环节、关键时刻不“掉链子”,才能保障产业链安全。以“云+网+端”为特征的工业互联网共享平台有助于整合创新资源要素,促进企业实现产品研发创新与技术突破。

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第一,着眼于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充分发挥需求端的牵引作用。围绕中间和终端需求,以下游企业深度挖掘市场需求为突破口,发挥工业互联网数据采集和传输、远程监控和控制、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的功能,加快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数智化转型。鼓励下游龙头企业发挥数字化转型先发优势、资源整合优势和示范效应,牵头建设产业链数智化创新联盟,引导上下游企业共同围绕市场需求协同研发、共享技术和人才,鼓励从事中间产品生产的“专精特新”企业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持续增强创新生态黏性。鼓励企业改变碎片化孤立化盲目部署工业互联网的策略,打破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孤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痛点,促进上下游企业“抱团取暖”、协同发展。

第二,完善内外互联互通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构建以平台型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圈。一是加快企业内网、外网协同建设与改造,大幅提升企业数智化底部支撑力。加快推动企业内网由“单环节改造”向“体系化互联”转变,让工业生产装备和仪器仪表等哑设备“活起来”,工业全流程“连起来”,异构数据“动起来”。二是推动企业外网由“建网”向“用网”转变。进一步引导工业企业、平台、标识解析节点等接入高质量外网,提升企业外网应用效能,让企业外网真正“用起来”。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平台企业、系统服务商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利益相关主体协同配合,打好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团体赛,加快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营造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良好生态。

第三,加快赋能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一是切实提升工业互联网产业自身自主可控力。加大对短板和“卡脖子”领域的科技攻关支持,探索将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纳入“首台套”支持体系。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联合体,持续突破自主可控技术与产品,加快工业软件、传感器、智能化仪表、嵌入式系统等技术产品的国产化替代步伐。二是加快平台、标识解析在重点产业链普及应用。打造网络化智能化供应链体系,提升全链条开放式创新协同能力和韧性安全水平,助力破解中小企业创新平台、融资、人才和供应链等瓶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三是筑牢平台安全防护屏障,保障产业链上下游全链数据安全。制定一批高质量、可量化、能应用的国家、行业标准,构建工业互联网供应链安全标准体系。以发展高可信网络为重点,加快开发网络安全技术及相关产品,建立网络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构造重要行业供应链工业互联网管理和安全防护的“基础知识库”,提升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水平。

本文系广东省社科院“以数字经济驱动广东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区域协调(党的二十大专题)”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