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稳中有进”基调符合规律,能够为改革创造空间
6月20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举办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本次会议聚焦“复苏进程中稳步向前的中国宏观经济”议题,并发布主题报告。
报告首先围绕主题做了解释说明,“复苏”是指今年仍是中国经济复苏的一年,5月的经济数据显示当前国民经济向好,回升主线没有改变,中国经济韧性仍在。“稳步”是指,在内外需承压、内部调结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之下,中国经济“稳中有进”基调符合客观规律,短期的稳中有进能够为长期的改革创造空间,长期改革有序推进又将为经济短期企稳提供根本动能。
报告指出,5月经济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稳步向前与压力并存。总体而言,工业生产恢复减缓,行业分化依旧明显。工业生产恢复减缓,但仍处于同期的高位。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及预期,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制造业投资增长加快,基础设施投资下滑,房地产投资不振,高技术产业增速较快,制造业、服务业增速分化。消费方面,消费增速回升,升级类产品增长较快。市场销售增速回升,商品消费和餐饮消费增速有所回升,线上消费增长明显,必需消费品类的表现较好。外贸方面,多因素支持出口好于预期,但进口回落。社融好于预期,政府债券为主要拉动项。制造业PMI回落,生产强于需求。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保持了扩张,服务业景气回升,建筑业扩张放缓。
报告给出短期和长期的政策建议,认为短期宏观政策的核心是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财政政策应保持必要赤字率水平,并预留加力空间,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两项任务。货币政策的重点在于如何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的转化。
长期宏观政策要理顺央地财政关系,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地方税的主体税种建设,增强地方收入的自主权;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性。完善公债管理制度,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的风险。货币政策方面要加强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快金融科技,通过多种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完善宏观审慎的监管框架,提高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和预警能力,利用监管科技创新和大数据分析优势,通过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监管来提高监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在新质生产力,必将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和决定性力量,要特别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持。要围绕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党对科技创新的领导,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同时,继续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既要发挥好国有经济定海神针的作用,也要重视民营经济在市场活力和提供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着力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