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第十三期  期

北京财政要过“紧日子”,需节流更需开源

随着减量发展造成的转型阵痛,房地产业支撑力不足,城市副中心建设的资金需求,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短期内的财政收入下行......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北京市的财政正面临着较大压力。 [详细]

文字实录

      (中国网记者 蒋新宇)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吴素芳建议中央应加大对北京重大任务资金支持,探索研究适合北京当前和今后特点的财税体制,给予北京的工作更多的业务指导和政策倾斜。


       实际上,随着减量发展造成的转型阵痛,房地产业支撑力不足,城市副中心建设的资金需求,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短期内的财政收入下行,以及国家重大活动或重点战略任务的承接......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北京市的财政正面临着较大压力。因此, 吴素芳认为2019年会成为北京财政最“紧”的一年。那么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呢?


       带着上述问题,中国网记者对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刘薇进行了独家专访。刘薇认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实施减量发展,北京虽然面临困难,但从长远来看是实现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减量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面向未来的必然之选


      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减量发展的城市。然而减量发展的过渡阶段是否会造成北京财政收入下行,成为北京财政吃紧的原因之一?


      刘薇表示,疏解主要涉及高能耗产业、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和专业市场以及行政性、事业性的服务机构,例如建设行政副中心,疏解北京市行政服务功能。北京现行的疏解非首都功能举措,固然会对北京经济发展造成短期影响,但对于北京整体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量来说,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影响不大,并且从长远来看会助益北京经济的转型发展。


      当前,北京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产业的效果正逐步显现,通过减量发展,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可以倒逼北京实现集约高效发展。


      刘薇认为,通过疏解在经济结构中占比较低的一般性制造业和区域性物流市场,对北京解决“大城市病”有“治病根”的作用,并且北京已经实现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2018年北京整个服务业经济占比高达87.9%,制造业占比不到14%,主要集中在一些高端制造业,经济结构中金融、科技、信息等高附加值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占40%以上。


      新旧动能转换的阶段性阵痛


      谈及北京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刘薇表示主要有两点:一是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二是市场经济方面供给侧改革尚未完成,市场体制机制创新有待突破。


      房地产业一直是北京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2019年北京市地方两会期间,北京市市长陈吉宁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北京市面临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存在下行压力、财政收支矛盾凸显等挑战......房地产业作为北京的传统支撑行业,在持续的调控政策影响下,财政收入预计仍将呈下行趋势。”


       对此,刘薇表示,北京长期可持续性的财政收入尚未形成,房地产业作为北京的传统支撑行业,在持续的调控政策影响下,财政收入不容乐观,北京市确有财政吃紧的趋势。2019年北京财政预算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房地产业受调控政策影响,财政收入呈下行趋势。


       也应该看到,陈吉宁市长同时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未来北京的经济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北京新的经济增长极。“这将对房地产产业起到很好的替代作用”,刘薇表示。 


      解决财政“燃眉之急”,需节流更需开源


       刘薇在谈及对政府政策建议时指出,解决北京财政压力除了“过紧日子”进行节流,还应“开源”,以解“燃眉之急”。为此,刘薇建议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改善营商环境以达到吸引投资的目的,目前北京市在整个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居于首位。


      二是促进整个城市的消费升级。市委市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一些便利生活、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的政策来促进消费升级。


      三是继续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构建较好的服务业产业体系。


      四是挖掘具有发展前景的高精尖产业。构建健康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使北京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全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北京市社科院作为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一直以来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有益建议,北京社科院经济所设立多个专门的板块来为北京的地方经济和政策服务2018年承担了《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点、难点与路径分析》和北京减量发展方面的两个课题,为北京市转型升级、实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