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观点中国>

美日又拉小圈子,搅动亚太安全局势

2023-06-05 08:48

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本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由于美方的极力推动,美日澳菲四国防长于6月3日进行了首度四边会谈。据称,这四国防长“同意加强合作,应对军事行动扩大的中国”,并对于包括南海问题在内的热点议题表示了“关切”。有美国智库学者认为,这一新组成的“小多边”合作机制较原有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在安全议题上将更有效地对中国形成军事制约。

近期,国内外战略界对Quad机制未来何去何从有不少讨论,认为美国已显现出在该机制推进中后劲不足的趋势。此前,Quad被称为是针对中国的“印太战略”旗舰项目。上任伊始,拜登政府曾雄心勃勃宣称在Quad框架内,打造四国军事、经济、科技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共同改变中国在本地区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并且通过加入经贸、非传统安全等合作内容让更多印太国家接受和认可Quad。然而,诸如Quad这样的“小多边机制”的活力恰恰在于集中完成特定战略目标,一旦试图面面俱到便会因为缺乏相应的正式协调、保障和约束机制而失去活力。两年多的实践证明,Quad框架下成立几个工作组形同虚设,制定、协同、落实相关议题的设想难以实现。

当前,拜登政府又将在亚太地区遏制中国军力的企图,寄希望于意识形态更加接近的国家组成一系列新的“小多边联盟”。就此,美英澳三个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组成的“奥库斯”,成了美方重点打造的遏华工具。与此同时,美方还寄希望于美日韩、美日菲,甚至美日澳菲能够在半岛问题、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上形成新的“印太战略”框架下的“小圈子”合作。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对于美国采取的全面围堵中国战略开始显现出微妙的温差,未必愿意跟随美方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完全站在中国的对立面。在经历了莫里森政府时期的低点后,自去年阿尔巴尼斯政府上任开始,中澳关系朝着全面缓和的方向发展。阿尔巴尼斯在本届“香会”主旨演讲中强调,中美应该通过对话而不是对抗来缓解纠纷。他还强调台海冲突既没有紧迫性,也并非不可避免,同时警告中美在台海的冲突会殃及全球。这与拜登政府近年来不断炒作的“中方将武力攻台” “美国及盟友全力护台”的论调明显不同。此前,澳大利亚外长黄英贤也曾表示,美澳之间军事合作的加强不代表澳方会介入潜在的台海冲突。在本届“香会”上,中国防长李尚福与澳防长马尔斯也实现了首次会谈,双方商讨了恢复中澳国防战略对话等一系列涉及安全的议题。

总体来看,尽管澳大利亚在安全政策上对美国仍然有着不小的依赖,但澳方对于美方希望其加入对中国的全面军事围堵、紧逼台湾问题这一中方“红线”的政策,表现出了越发明显的切割。

作为Quad机制的另一方,印度参与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未雨绸缪”的战略考量,对于在军事上染指西太平洋事务并无兴趣。印方实际更希望通过Quad机制能够借助其他三方的科技、经贸实力促进印方进行产业和科技的升级。几年下来,这一目标并未实现,美方的经贸、科技承诺有名无实,已经大大挫伤了印方进一步参与Quad机制的积极性。此外,Quad机制在防务合作方面过于关注南海,甚至台海议题。有研究印度防务政策的学者不止一次向笔者表示,印度方面对于自身在印度洋的军事实力存有信心,印方也无意主动介入南海问题。

可见,澳大利亚和印度这两个Quad的重要成员对于在亚太地区与美方完全同频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协调,特别对于美方试图拉拢两国介入台湾问题抱有警惕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与澳印两国不同,日本已成为美国在“印太战略”框架下围堵、遏制中国最为积极的力量。岸田政府上台后便极力恢复美日韩三方军事合作,造成东北亚局势日趋紧张。在本届“香会”上,美日韩防长也举行了会谈。今年5月在日本召开了G7峰会,峰会公报中针对中国的各项抹黑攻击引发了中方的强烈抗议。岸田政府还基本同意北约在日本设立办事处,更好地协调美西方在亚太的军事合作。

此外,岸田政府还利用日本战后数十年来在东南亚地区通过经济援助、基础设施投资和经贸往来打造的关系,拉拢东盟国家对付中国。在南海方向,美国通过美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获得了在菲律宾北部面对台湾方向的三个军事基地的使用权,而日本利用这个机会配合美国,促成美日菲三方军事合作机制的建立。

近期,美日菲举行了历史上首次三方共同参与、为期一周的海警力量演训。演习虽宣称旨在维护南海的和平与安全,但结合美日近期在涉台问题上的举动,不免使人有针对台海的联想。有日本学者对笔者私下透露,目前岸田政府已选择坚定地跟随美国,在亚太区域共同遏制中国和俄罗斯。但是,日本真的做好准备承担未来与中俄两国冲突所带来的风险吗?

综合来看,尽管Quad机制可能活跃度下降,但美国主导下新的剑指中方的“印太小多边”机制将会出现,中美安全关系未来仍面临不小的挑战和风险。(作者是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


【责任编辑:高霈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