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观点中国>

抗洪救灾快速反应、有效应对,彰显中国应急管理现代化迈上新高度

2023-08-14 01:0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王丛虎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八月初,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强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面对这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一如既往地发扬了“伟大的抗洪精神”,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艰苦抗洪,华北京冀地区,特别是受灾最严重的北京房山区、河北涿州市的生产生活秩序正在恢复,各项灾后重建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回顾本次特大洪涝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应急处置过程,不难看出,中国在洪涝灾害的预防、抗击和救助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在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的现代化上已经迈上了新高度,也彰显应急管理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有效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即将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时就对防汛救灾工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国家防总、应急管理部、水利部等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会商研判,做好监测预警。8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并要求“全力搜救失联、被困人员,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基层党组织要发挥作用,让人民群众感到有依靠”。国务院总理李强要求国家防总、应急管理部、水利部等全力指导帮助受灾地区搜救失联被困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并坚强有力地指挥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一系列应急响应的及时启动和有效应对,才使得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致、积极有效抗洪救灾。

各地各级相关应急管理部门的及时响应与有效应对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指挥下,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国家防旱总指挥部、水利部等第一时间启动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和救灾应急响应,并迅速派出防汛、救灾工作组赶赴灾区一线,指导当地开展防汛救灾工作。

与此同时,中央各相关单位迅速回应,国家卫生健康委立即选派工作人员和医疗专家分赴灾区救助受伤的灾民;财政部、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紧急安排中央救灾资金用于灾后应急恢复重建、水毁工程修复等。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安排资金,用于支持受灾群众生活安置和生产生活恢复等等。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更是奔赴救灾第一线,亲自指挥、精心部署;武警官兵作为专业救援队伍及时出动,迅速转移受困群众、救援受灾群众;水利、气象部门及时监测预警、巡查值守;相关部门还强化了各项防汛防台措施,预防衍生次生灾害的发生,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

社会力量的积极有序参与已经成为中国应急管理的一大特色,也彰显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积极抗灾救灾的决心和信心。在本次抢险救灾过程中,北京的社会组织表现突出北京蓝天救援队出动1794人次,车辆836车次,在房山区、门头沟区完成转移人员13758余人、车辆480辆,并在重点及危险区域开展巡逻工作;北京人防浩天志愿者救援队出动304人次,实施救援被困人员360人。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了防灾救灾工作。

村支部、村委会作为自治社会组织更是积极自救,采取有效救助措施,如封闭沟道、通报雨情等,以确保村民的生命安全。北京房山区城关街道东坟村党支部在勘察灾情后,果断采取墙上掏洞方式,畅通泄洪通道。社会各方都持续全力搜救失联、被困人员,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修复交通、通信、电力等受损基础设施,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地方政府灾后权力恢复与重建的及时规划

本次洪涝灾害应对中,各级人民政府对灾后恢复和重建均高度重视和及时部署规划。北京市作为重灾区之一,在充分分析了本次特大山洪灾害主要来自山区洪水之后,在救灾时就开始谋划灾害重建工作。北京市一方面积极考虑防洪工程、滞洪水库、防洪大堤如何提升安全韧性,以便更好地发挥效应,一方面积极提出“灾后重建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当下,本次洪涝灾害所有受灾地区正在全部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后续淤泥清理、消杀工作,基本生活保障,地质灾害排除,山区崩塌的次生灾害防治等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洪涝灾害无情,中国人民互助互爱共同抗洪救灾则有情。中国救灾体系和救灾能力彰显中国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成效。

编审:高霈宁 郭素萍 张艳玲


【责任编辑:马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