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观点中国>

做好老年语言服务 展现老年形象之美

2023-08-25 15:1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文 | 肖永贺 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沟通工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话语特征。斑斓的着装会让人产生视觉美,恰如其分的语言同样可以给人奉上一场听觉盛宴,让人产生听觉美。话语使用是人类无形的着装,对于构建各色人等的社会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语言服务,积极引导老年人学习语言之美,利用语言之美,在我国老龄人口与日俱增的背景下,对于呈现老年群体形象之美,构筑老年人群体晚年幸福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语言在特定群体社会形象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在数百万年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人际话语是承载了多重功能的社会符号系统,是社会的产物和社会现实的有机组成部分。话语通过多种形式、手段以及策略凸显或掩饰说话者的某些身份或者某种身份关系。话语的这种社会建构性,慢慢也成了人类各种身份建构的工具,成为社会上个人或群体社会形象建构的重要手段。话语使用是身份的象征,不同的话语使用体现了不同个人的社会形象,也代表了不同言语社区的群体社会形象。人的特定形象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是社会群体主观与客观话语建构的结果,受社会变化的影响而变化。库尔马斯说,当我们说话时,我们也在同时呈现着自己是谁,在哪里长大,性别,生活状况,年龄以及想要归属的社群。因此,我们的一词一句都在彰显着自己的社会属性,展示着自己的身份归属,建构着自己个人的社会形象,同时也在建构着自己所属的群体的社会形象。

二、老年人自身要远离暴力语言和低俗语言

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工具,语言本身蕴含着语用、社会、文化等诸多内容,而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这决定了语言要以交际工具和社会工具的身份为社会服务。当前我国处于高速发展期,近10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每年约提高1.421%。与此同时,很多农村老人或跟随子女迁居城市,或城乡间来回居住,他们在日常交际中如何克服语言不便,适应新的沟通需求,正确、得体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信息,更好的融入新生活,是当前社会面普遍关注的,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议题。一方面,老年群体自身要意识到语言必须适应因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交际需要,老年人拥抱新生活的同时,也在用语言展现自身形象和风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因素交织,他们也不可避免地和其他社会群体产生了一些矛盾冲突,甚至一些在冲突中所呈现的不当话语在社会面被恶意放大和肆意传播,给老年人群体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伴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老化会引起语言功能的衰退,比如:词汇丰富程度跟不上社会发展节奏以至于真实意愿的表达有误;语言表达的技巧性渐渐弱化从而引发理解层面的误会。此外还有一些心理层面的因素,如丧偶后独居、进城后不适,失孤后抑郁引起的情绪问题导致言语表达走向激烈,甚至在产生冲突的时候不够理性,暴力语言和低俗语言脱口而出。这类语言的使用虽然游离在法律的约束范围之外,但在道德层面往往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有损于老年群体的社会形象。事实上,中华民族一直有着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但这种美德的传承,也离不开老年人的言行表率。老年人要意识到为后辈做好表率,为社会积攒正能量应成为老年生活的重要精神追求,只有老年人主动远离暴力语言和低俗语言,以身作则,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才会共同发力,共同建构老年人的正面社会形象

三、媒体在老年人事件报道中要杜绝标签性和污名化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作品为了博取眼球,赚得流量,常常不顾事实,夸大恶性影响。很多老年人被描绘或演绎的尖酸刻薄,贪得无厌,素质低下或者是爱占小便宜,让老年人整体的社会形象蒙受不白之冤。“扶人”事件、“老人”+“欺骗”事件、“广场舞大妈”事件、“中国大妈”事件、“ 老人”+“抢座”事件、老年暴走团等,都给老年人贴上了负面的标签,极大地影响了老年人的社会形象,也影响到了他们的晚年生活。以老年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例,2021年6月,接连两起大妈乘公交车事件的媒体报道,又让老年群体走向污名化。一名北京大妈闻某珍因嫌弃公交车上年轻乘客让座慢,破口大骂“臭外地的,上北京要饭来了”,还宣称“我是正黄旗”,被网友称为“正黄旗大妈”。6月8日,当地警方通报,闻某珍被依法行拘。就在当天,上海一位大妈乘公交车时拒不佩戴口罩,并拒绝别人赠送的新口罩,还叫嚣自己是美国人,也被警方带走处理。短时间内,连续发生了两起极为相像的案例,加上媒体在报道时为追求点击率冠以“正黄旗大妈”“上海公交来了‘美国'大妈”这类特别标签,传播速度快,难免让一些人产生误解,认为不讲理的老人太多了。事实上,媒体也有一些正面的报道,比如:辽宁大连有一位退休老人刘增盛,因为每次坐公交车时身上都挂着一块“请您勿需让座”的LED灯牌,被人称为“勿需让座大爷”,曾引得无数网友点赞。山东潍坊的八旬老人韩翕言,为感谢在公交车上给自己让座的好心市民,每次都会送上自制的“感谢卡”。但因为这些报道的语言平实无华、不带标签,在网络信息大量存在,流量效益凸显的今天,常常不受关注,起不到为老年群体正名的作用。

有研究指出,媒体报道对“广场舞老太”这一形象的塑造,几乎都是通过 “广场隔壁的小刘” “隔壁的张先生”“公园散步的王先生” 的叙述进行的,如“‘明年女儿要考高中,晚上在家经常睡不好,他不得不让女儿住校。前面单元的老王,就是因为受不了音乐,才把房子卖了,搬走了。’张先生直摇头”。全文对“老太”们直接描述的字数只占10%,且几乎都从负面角度报道。这种剔除正面、强调负面的报道手法,将跳广场舞的老太太们妖魔化为消极、自私、无理的人群。新闻报道中有一条“平衡报道原则”即凡是争议性公共话题的报道,都必须提供正反双方的说法,以免给受众造成误导。这是媒体界需要参考的做法。作为合格的媒体,应该深知:这种无形的语言暴力正在悄无声息地破坏着我国老年人历经千年建构起来的美好形象,吞噬着我国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这种群体性语言暴力,不管是现实中口头的语言暴力还是网络上的语言标签,在现代媒体的推波助澜下,都不可避免地给老年人的社会形象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的戏虐性“流行语”,对老年人群体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严重损坏了老年人的社会形象。

现在,我国没有完整的整治负向话语的语言暴力相关的法律法规,多是靠道德进行约束,靠公序良俗进行纠正,所以语言暴力的整治的个缓慢的过程,是个全员参与的过程。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也都有老去的一天,每个人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共同抵制语言暴力。人生最美不过夕阳红。宣扬并倡导维护老年人的美好社会形象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与10年前相比,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15岁到59岁年龄段的人口占比例下降了6.79个百分点,而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上升了5.44个百分点,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18.7%。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64亿,老龄化程度呈现加剧态势,今后每年老年人可能都要有1000万人的增容。

媒体承担着监督与纠正不良现象、协调社会关系、引导大众的重要使命,关系着社会的安定与秩序以及社会舆论的导向。在积极老龄化的今天,在面对语言群体暴露的不良倾向时,媒体应该顺势而为,依托现代融媒体科技手段,针对不同地区和年龄的用户群体开展差异传播、精准传播,积极构建并提升老年人美好社会形象。例如各大视频平台中“银发网红”的出现,是媒体对老年人群媒介形象重构的一次有益尝试。我国将重阳节设定为老人节,也是在积极利用媒体的力量树立老年人的美好社会形象,号召全社会尊老敬老,引导老年人对抗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

老年人规模庞大,是社会稳定稳定与幸福的基石。积极做好语言服务,利用语言之美,建构老年人美好形象,构筑老年人群体晚年幸福生活,能够有效提升数以亿计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也是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的有益探索。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老年人口语产出句法复杂度与衰老关联度研究”(22YJC740086)与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老年语言服务研究”(22YY18)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