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观点中国>

【文化评析】不断夯实非遗传承保护的数字根基

2023-09-06 13:08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文化评析】

作者:王禹欣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发布我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文化行业系列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以下简称“标准”),对民间文学等十大门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应采集、著录的内容及其相应要求进行了归纳提炼。该标准更好地明确了非遗数字资源采集著录工作的具体方向和重点内容,提升了记录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有利于我国非遗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传承弘扬。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历史,悠久绵延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留下了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见证着中华文明取得的辉煌成就;放眼当下,在新时代保护好、传承好非遗文化,更能激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旺盛生命力,有利于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对延续历史文脉、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让蕴藏丰厚的非遗资源更好绽放时代魅力?不断传承创新,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是关键。如今,信息化、数字化浪潮正不断重塑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非遗数字化过程的不断推进,也让非遗文化更为紧密地与现代生活接轨,为非遗资源的活化传承不断注入活力。例如,在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中,中国歌剧舞剧院为11个省份的六大非遗门类、27项非遗技艺进行了秀演,通过3D影像技术为人们还原古代自然人文生活场景;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全国各地共举办了6200多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上活动共2400多项,通过AI、全息投影等方式完美呈现非遗传统文化。无论是非遗传统技艺通过社交网络、视频直播等路径广为传播,还是非遗档案和文化记忆通过数据库建设等方式得以存续,抑或先进数字技术手段给人们带来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非遗+数字”的有机结合,都为其现代化传承提供了蓬勃动力,让人们充分感受非遗文化之美。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非遗数字资源的保护利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的目标,对推进文化数字化的战略路径和步骤作出重要部署。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对非遗记录工程、非遗新媒体传播计划等重点任务细化相关要求。在系列政策推动下,非遗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丰富了非遗传承保护的方法途径,使其文化内涵得以深度激活重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当前,标准的出台正逢其时,为认识非遗项目提供了“说明书”,为拆解细化非遗项目保护工作任务绘就了“工程图”,能够帮助广大非遗保护机构与从业者对庞大的非遗资源进行更具系统性、针对性的数字化保护。按图索骥,我们期待非遗工作者们立足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细化对非遗数字资源采集编制的相关业务要求,深化对非遗保护工作原则理念的正确认知,在非遗数字资源传播利用、非遗大数据体系构建、非遗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不断发力,为夯实我国非遗保护的数字化根基贡献力量,让非遗保护传承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不断迸发生命力,不断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焕发新的光彩。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6日 02版)

【责任编辑:高霈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