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观点中国>

【传习录】习近平的人民情怀彰显大国外交温度

2023-11-23 08:37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徐成芳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刘娜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内蒙古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来共同完成。”习近平主席日前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引发美国各界及多国人士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为“共同续写新时代两国人民友好的故事”注入强劲动力,对增进中美人民友谊、推动中美两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次重要讲话,60多次提及“人民”,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群众史观的时代要求,集中体现了习近平一以贯之、始终如一的鲜明人民立场。

人民情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厚重底色。从黄土地中一路走来的人民领袖习近平,他那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不仅是对人民的深情告白,也彰显其深厚的人民情怀。2015年在西雅图,面对美国各界友好人士,习近平讲述起自己青年时代插队陕北农村梁家河的岁月,讲述了自己与梁家河人民的真实故事。时隔8年,在旧金山的演讲中,习近平再次提到了自己与梁家河人民的故事:“我不到16岁就在陕北的一个小村子里同农民住在一起、干在一起,知道人民愁什么、盼什么。从那时到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在人民中间让我觉得踏实,同人民在一起让我有力量。”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推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最大支持。

习近平的人民情怀牢牢建立在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之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这样的思想意蕴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惜民重民的人文传统和爱民忧民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初心和担当。习近平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旧金山的演讲中,习近平重申:“中国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必须守住的人民的心。”

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带领全国人民走适合自己的正确发展道路,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坚定站稳人民立场,深怀伟大而深厚的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就能够不负人民、不负历史,就能够赢得民心、赢得时代,就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人民情怀是习近平处理国际关系的一贯坚守。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习近平常说,国与国友好的基础是否扎实,关键在于人民友谊是否深厚。中美人民以心相交,留下弥足珍贵的友谊佳话。2015年在西雅图,习近平伸出双手,生动而形象地比出一个“人”字手势说:“在汉字中,‘人’字就是一个相互支撑的形状。中美友好,根基在民众,希望在青年。”一个手势虽简单,却打动人心、意韵深远。

在旧金山的演讲中,习近平强调,中美关系的根基是由人民浇筑的、大门是由人民打开的、故事是由人民书写的、未来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构筑起中美关系的桥梁。“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这句话不仅出现在习近平的演讲中,更体现在其与美国人民的互动交流中。两国人民不会忘记,多年来,他多次亲自推动中美民间友好往来,强调中美双方要珍惜民心民意,“好好打交道”,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汇聚起两国人民的力量,赓续中美友谊,推进中美关系,努力为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关系归根结底是人民之间的关系。“国与国关系归根结底需要人民支持,最终也服务于人民。”在国际关系中,习近平的人民情怀表现为始终尊重各国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各国人民一律平等,始终对等考虑双边或多边人民共同利益,始终坚持不分国家大小、强弱、贫富,绝不厚此薄彼、一律平等相待。这是中国外交人民性的充分展现,也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观。

这样的人民情怀,不仅表现在与美国的交往互动中,事实上,在与各国交往中,中国都一以贯之。习近平经常巧妙妥帖地在重要外交活动中引用国内外谚语、俗语,亲自讲述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在密切交往中谱写的友好故事和暖心佳话,唤起各国人民的美好记忆和共情共鸣;他高度重视并亲自推动与各国人民的民间友好交流,拉近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心灵距离;他的“亲民示范”和人民情怀,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外交的温暖,也让更多国家的人民了解中国、亲近中国、喜爱中国。

人民情怀是习近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底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不仅在中国得到成功实践,在全球也是相互贯通的。人类历史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古往今来,无论制度如何差异、文明如何不同,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只有代表民意、尊重民心,才能民心所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面对“世界怎么了,中国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站在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像在国内,他多次强调“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样,在国际社会上,他也同样指出,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当今世界,“和平是我们最大的共同利益,也是各国人民最大的共同期盼”,当今世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追求“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宏图大愿和“胸怀天下”“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马克思早在青年时代就立志要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并为“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终生奋斗。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下情怀”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情怀”有机融合,共同涵养了习近平的人民情怀和领导力。他在旧金山的演讲中强调,“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愿同各国一道,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民情怀靠担当,“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大国要展现大国格局,大国要拿出大国担当,大国要发挥大国作用。同样,大国领袖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担负全球责任,充分展现国际担当。十多年来,习近平始终把握全人类长远、全局和正确方向,自觉担负起大国大党领袖的职责使命,身体力行、不断用实际行动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完善。

编审:唐华 高霈宁 张艳玲

【责任编辑:唐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