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观点中国>

见智丨如何理解本轮巴以冲突的中方立场?

2023-11-23 16:5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中国在多场外事活动中密集阐释本轮巴以冲突的中方立场。21日,习近平主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巴以问题特别视频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日,中法元首通话就巴以问题交换意见。同日,国家副主席韩正集体会见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外长联合代表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同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外长联合代表团会谈。期间,"人道主义"“停火止战”“两国方案”等成为本轮巴以冲突中方立场的高频词汇。

如何理解本轮巴以冲突以来的中国立场?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被长期漠视的原因何在?中国网《见智》专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东问题专家吴诗尧,为观察者更全面了解本轮巴以冲突的各方博弈提供专业视角。

以色列沿加沙地带修建的隔离墙 / 新华社记者陈君清摄

【采访/中国网 蒋新宇】

《见智》:习近平主席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巴以问题特别视频峰会时,两次提到巴以问题中金砖国家的重要性,他强调,当前形势下,金砖国家就巴以问题发出正义之声、和平之声,非常及时、非常必要。他指出,我们就巴以问题协调立场、采取行动,为扩员后的“大金砖合作”开了个好头。

您认为扩员后的“大金砖合作”对巴以问题的影响如何?

吴诗尧:近年来,随着中东国家积极“向东看”,中国、俄罗斯、印度等金砖成员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显著提升,金砖合作机制也正在对中东事务和热点议题形成愈发重要的积极影响。扩员后的“大金砖合作”吸纳了埃及、伊朗、沙特、阿联酋4个重要的中东国家,因此,可以期待金砖国家在巴以问题上发挥更关键的积极作用。

峰会的召开也充分表明,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维护共同利益的重要平台,金砖合作机制有助于各成员国就巴以问题协调立场、采取行动,共同发出和平与正义之声,为促进巴以冲突平息、推动巴勒斯坦问题公正解决贡献“金砖力量”。

《见智》: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方支持10月27日联合国大会紧急特别会议就巴以冲突通过的决议。该决议通过当天,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表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1967年边界”和今天的实际情况有何不同?

吴诗尧:今天的实际情况与“1967年边界”之间存在明显差异。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日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地区、整个耶路撒冷及加沙地带共6.5万余平方公里土地。

而这里我们所提到的、同时也是国际普遍倡导的“1967年边界”,指的是这次战争之前的以色列领土范围。虽然部分阿拉伯国家此后经由第四次中东战争收回了部分领土,但实际上以色列目前依然占领相当一部分上述土地。并且,以色列近年通过大力推进犹太人定居点建设,实际控制的土地面积仍未停止增长。

《见智》:习近平主席指出,巴以局势发展到今天,根本原因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建国权、生存权、回归权长期遭到漠视。

巴勒斯坦人民的基本权利长期遭到漠视的原因是什么?

吴诗尧:结合历史和现实来看,巴勒斯坦人民的基本权利长期遭到漠视,源于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其中,有三重原因不容忽视:

一是,西方大国中东政策深埋祸根。中东地区因自身突出的资源禀赋和战略价值,长期为全球大国所关注,而作为中东问题的核心,巴勒斯坦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更是富含“大国因素”。特别是以曾经主导中东的英国和二战之后长期深耕中东的美国为代表,两者出于现实利益计算和地缘政治考虑等动机,偏袒以色列。而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和福祉则成了牺牲品。

二是,以色列社会右倾加剧。主导以色列政坛的右翼势力,一步步将强硬的巴勒斯坦政策付诸实践,特别是近年来,先后实施新颁基本法、扩展定居点、收紧管控等一系列强硬举措,致使巴勒斯坦民众处境更为艰难。

三是,“巴弱以强”实力悬殊放大了巴勒斯坦问题。随着巴以双方实力对比愈发悬殊,巴勒斯坦内部也遭遇法塔赫、哈马斯冲突和巴勒斯坦问题边缘化的双重难题,巴以双方博弈的主动权大幅向以色列倾斜。在此背景下,巴勒斯坦民众的基本权利更难获得保障,因此长期遭到漠视。

《见智》:中法元首在通话时都认为,当务之急是避免巴以局势进一步恶化,尤其是不能出现更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两国方案”是解决巴以冲突循环往复的根本出路。

为什么说“两国方案”是解决巴以冲突循环往复的根本出路?

吴诗尧:巴以冲突循环往复,每次都有纷繁复杂的现实诱因,但根本原因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建国权、生存权、回归权长期遭到漠视。对此,只有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权利、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即落实“两国方案”,才能彻底消除冲突,使巴勒斯坦问题真正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

《见智》:您如何理解欧洲对本轮巴以冲突的态度?

吴诗尧:总体来看,欧洲的态度富含张力。

政府层面,冲突爆发之初,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领导人便与美国发表联合声明,明确强调将给予以色列“坚定和一致的支持”。英国甚至向东地中海派出军事力量,充分展现姿态。但随着冲突持续,特别是造成加沙人道主义灾难后,法国、德国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对以色列的所作所为提出了异议,甚至批评。这一度引发了西方对这些欧洲国家立场不明确、态度不坚定的质疑。

民间层面,冲突以来,伦敦、巴黎、柏林、米兰、巴塞罗那等欧洲城市都举行了关于支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呼吁加沙停火的集会、游行活动,声势浩大,屡见不鲜。而这些活动中,参与者们对于相关事态的看法无不呈现高度分裂、尖锐对立,甚至发生了对峙、冲突。

欧洲态度富含张力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随着冲突持续,“坚定支持以色列”的西方政治共识与冲突导致人道主义灾难的严峻现实之间,矛盾张力愈发凸显,使欧洲面临更复杂的现实政治考量;二是再次折射出欧洲社会当前所面临的政治撕裂、族群矛盾等复杂问题。

《见智》:1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同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外长联合代表团会谈。

代表团选择中国作为国际斡旋的第一站,体现了什么?

吴诗尧:阿拉伯-伊斯兰峰会刚落下帷幕,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外长联合代表团便开启国际斡旋之旅,首先体现了相关各国将峰会共识和表态付诸实践的决心。

而把中国作为国际斡旋第一站,不仅因为中国是本月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国,并推动联合国安理会于15日通过自本轮冲突爆发以来的首份决议。更因为中国的中东外交理念和实践及其重要积极作用,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对此有目共睹,受到这些国家的重视和欢迎。因此,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相信并期待,在推动本轮冲突缓和的过程中,中国能够继续发挥重要积极作用。

《见智》:王毅指出,中方将继续坚定站在广大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一边,站在国际公平正义一边,继续为推动实现巴以和平及中东地区和平稳定作出积极努力。

您如何理解这一表述?

吴诗尧:综合考虑整体语境,这是在面对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官员时的表述,中国称站在广大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一边是为了推动实现巴以和平及中东地区和平稳定。

对于巴勒斯坦问题,中国的立场一贯是客观公正、没有任何私利。中国一直强调的落实“两国方案”,也是被联合国一再确认的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中国是站在和平的一边,公道的一边,国际法的一边,站在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一边,站在人类良知一边。

《见智》:有观点认为,巴以冲突实际是“阿以冲突”,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冲突,巴勒斯坦是阿以冲突的牺牲品,对此您怎么看?

吴诗尧:从权力政治的角度看,巴勒斯坦问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被边缘化。但从国际关系学理和基本事实看,这一观点的前提就存在硬伤。因为巴以冲突的重要本质,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围绕“领土”“主权”等主权国家基本要素的结构性冲突,这意味着,巴以冲突无论如何也无法和阿以冲突画上等号。

《见智》:据以色列《国土报》消息,以色列内阁当地时间11月22日凌晨投票同意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达成临时停火协议。

您对此如何评价?

吴诗尧:临时停火协议的达成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社会停火止暴共同愿景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于冲突双方而言,临时停火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特别是地面进攻的终点和目标是什么,相关可能的选项都有待仔细厘清和思考。因此,临时停火符合其“深入考虑全局”的诉求。对哈马斯,在加沙北部连续承受高强度打击和巨大伤亡后,临时停火给了哈马斯和加沙民众尤为重要的喘息窗口,对缓解加沙人道主义危机非常重要。

但考虑到以色列的所谓绝对安全诉求和情感已被触发,加之极右翼政府的政策逻辑,冲突再度爆发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编审:张艳玲 蔡晓娟


【责任编辑:蒋新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