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观点中国>

中国加快内外贸市场一体化,将为各国企业带来机会

2023-12-21 09:18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周密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相关工作。

近年来,伴随中国市场的持续开放,国内外企业、消费者和各类经营主体之间的互动性显著增强,跨境产业链和供应链成为中国与相关经贸合作伙伴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重要纽带。一方面,中国企业已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自身的供给能力和稳定需求,支持了全球产业的良好运行和升级。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受到外部市场的影响日益显著,经济运行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具有相关性。加入WTO的20多年来,中国履行承诺,尊重多边经贸规则,并在近年来主动强化制度、标准、主体、平台、品牌、环境和人才等经济发展关键要素的内外协同,减少跨境经济活动的差异性,为优化跨境资源配置创造更好的环境。

更重要的是,此次举措并非只针对中国本土企业,凡是在华投资的企业在国民待遇原则下将获得同等对待。此次措施涉及五方面的内外对接。

一是规则与制度衔接。市场经济活动受制度约束,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接和持续优化制度与规范。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伴随开放地区和领域的拓展,中国国内的制度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此基础之上,推动内外贸市场一体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有效发挥检验检疫和认证认可合作的作用,优化同线同标同质产品认定方式,有效减少开放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二是市场渠道对接。将内贸和外贸发展中的优势业态和渠道进行对接,为内外贸优势商品的良性互动和竞争创造有利条件。外贸优质产品可以进入商圈步行街和商品交易市场,内贸的产品也可以进入出口渠道开拓国际市场。除此以外,包括进博会、广交会和服贸会等专业展会为内外贸的信息渠道和商业信任创造了对接机会。

三是发展环境优化。内外贸活动的环境不尽相同,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就需要减少两者的差异性,增加协同性。

四是重点领域融合。以区域和产业为着力方向优先推动符合条件且有着一定基础的领域提升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水平。试点地区将获得更大改革创新自主权,重点培育内外贸一体化企业形成示范和引领效应,在技术融合支持下培育壮大内外贸融合产业集群,加强品牌价值提升。

五是财政金融支持。在符合多边经贸规则的前提下,合理用好财政金融政策,允许包括内外贸一体化信用保险、供应链金融和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等金融创新探索,为调动企业积极性、打通内外贸市场一体化发展堵点和难点提供更好的金融保障。

应该看到,在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友岸外包”等政策措施干扰的环境下,增加供应链韧性已经成为各国的优先目标。内外贸市场一体化并不仅仅意味着内贸企业和外贸企业的单向赛道转换,中国正从供给端的全球制造工厂向需求端消费增强、潜力巨大的全球市场发展,由此产生的吸引力为各国企业带来了更多机会。

不过,政策举措要真正发挥效果还需要经营主体的积极响应与行动。外贸企业需要调整业务思路,针对国内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做好本地化响应和个性化服务能力提升,将业务重点从生产制造向“微笑曲线”前后两端积极延伸。这种变化不仅需要企业文化的调整,而且要相应做好企业管理组织架构的改进和人力资源的持续优化。类似的,内贸企业要通过开拓海外市场需求,创造更为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空间。这不仅需要对国外市场有更准确的把握和贸易能力的提升,更需要有意识地学习各国的法律法规,用好国际贸易规则。

国际市场上巨大的需求和文化差异,需要企业积极调整自身心态和行动路径加以适应。

编审:唐华 蒋新宇 张艳玲

【责任编辑:蒋新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