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观点中国>

哈马斯二号人物遇袭身亡,将给中东局势带来哪些变数?

2024-01-04 14:5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徐立凡 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综合黎巴嫩国家通讯社、半岛电视台、路透社等媒体报道,当地时间1月2日晚,以色列空袭了位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郊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办公室,哈马斯政治局副主席萨利赫·阿鲁里、两名卡桑旅指挥官等7人死亡。

 1月3日,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拉法,人们查看以军空袭后的建筑废墟。新华社发(哈立德·奥马尔摄)

截至目前,本轮巴以冲突已导致至少2.16万人死亡,绝大多数为巴勒斯坦人,其中包括约60名哈马斯高级成员。但萨利赫·阿鲁里被杀事件尤显特殊。

阿鲁里是哈马斯的二号人物,被以色列视为哈马斯“大脑”,他参与创立卡桑旅,主导创建在约旦河西岸(法塔赫所在地)的哈马斯分支,同时,他还是哈马斯与黎巴嫩真主党、伊朗革命卫队之间进行协调的关键人物。阿鲁里遇袭身亡,也是近18年以来,以色列首次在其他国家暗杀敌对组织高层。上一次以色列空袭黎巴嫩首都,还要追溯到2006年黎巴嫩战争期间,当时以军空袭了贝鲁特南部郊区,以追杀黎巴嫩真主党总书记纳斯鲁拉,此举使主要集中在加沙地带、黎以边境的巴以战火延伸到黎巴嫩腹地。

阿鲁里遇袭身亡,已在中东地区引发震动。这一事件是否会成为巴以冲突的拐点,又将给中东局势带来哪些变数?

阿鲁里遇袭身亡或致巴勒斯坦社会总动员的反效果

有迹象表明,以色列击杀阿鲁里并没有起到威慑作用,相反,有可能产生让巴勒斯坦内部暂抛分歧、进行社会动员的反效果。阿鲁里遇袭身亡后,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表示,就像之前其他哈马斯成员遭遇暗杀一样,“阿鲁里遇袭不会影响哈马斯行动的进展和升级”。

更值得注意的是,巴勒斯坦各政治派别发表声明称,将举行全国哀悼和全面罢工,并在“各条战线上”采取行动。众所周知,巴勒斯坦内部各政治派别分歧严重,2007年,两大组织哈马斯与法塔赫还曾因争夺加沙地带交火。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法塔赫与哈马斯的行动步调也不尽一致。

在阿鲁里遭袭前,法塔赫与哈马斯已有意向展开对话,并已准备参加埃及主导的“巴勒斯坦民族对话”。阿鲁里遇袭身亡事件,有可能加快两大组织的和解进程,同时进一步强化哈马斯原本持有的强硬立场,削弱法塔赫原本相对温和的处置态度。此种情况,将增强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居住区也陷入动荡的可能性。

冲突外溢不仅限于中东地区

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沙特阿拉伯暂停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的进程,伊合组织、阿盟多次对以色列发出强烈谴责,南美的玻利维亚、智利和哥伦比亚也采取了断交、召回驻以色列大使等行动。

国际社会的这些反应,已经预示本轮巴以冲突外溢的可能性。而去年底,也门胡塞武装为策应哈马斯的行动对红海商船展开袭击,则真切地表明,本轮巴以冲突的外溢效应不只局限在外交领域,也对全球供应链形成冲击。红海动荡已使抵达亚丁湾的集装箱船总吨位骤降八成以上,红海-苏伊士航线几近关闭。

鉴于军事实力悬殊,在阿鲁里遇袭身亡后,哈马斯对于以军的报复未必升级,但在地缘政治层面、全球供应链层面,动荡烈度势必有增无减。阿鲁里遇袭身亡后,黎巴嫩总理米卡提呼吁国际社会“制止以色列的侵略行径”,黎外交部在事件发生当日即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正式投诉。伊朗外交部则表示,阿鲁里被杀再次证明,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稻草”根基建立在暗杀和犯罪之上。伊朗、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控制区均在“什叶派之弧”内,多年来,在地缘政治上形成了深度的共生关系。阿鲁里事件,很可能刺激出更多策应哈马斯的行动。而沙特阿拉伯等逊尼派国家与以色列实现和解的机会,也将更加渺茫。

以色列和美国都面临严峻的“能力测试”

对以色列而言,尽管成功击杀阿鲁里是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取得的最大“成果”,但为此付出的政治代价也很大。

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前,内塔尼亚胡政府就因极力推行削弱最高法院权力的司法改革,在国内遭遇强大阻力。由数十位以色列军队、情报部门前高级官员组成的“将军抗议”行动就是典型事件。

而在此轮巴以冲突爆发后,加沙地带固然被打得残破不堪,以色列经济也同样如此。

以色列陶布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冲突爆发后,以色列约20%的劳动力从就业市场流失,约90万以色列人因参军等原因离职。其中,对于以色列经济至关重要的高科技领域,也有约10%至15%的从业人员入伍。由于禁止巴勒斯坦劳工入境,以色列建筑业和农业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以色列小型企业组织联合会预测,冲突将导致约3万家中小企业倒闭。

新年刚过,以色列国防军宣布调整其在加沙地带的部署,从加沙地带撤出五个旅共数千名士兵。这不仅因为加沙北部战争强度下降,也是为了补充国内劳动力。

基于同样原因,以色列现在更强调精确打击,而不再强调推土机式的全面进攻。但是,面对藏兵于民的哈马斯,以及在黎巴嫩、也门的宿敌,以军能精确打击、一次次跨国空袭吗?显然,内塔尼亚胡的战争内阁面临新的“能力测试”。

拜登政府同样面临“能力测试”。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美国一度向中东地区增派了两个航母战斗群。但美国向来自傲的所谓“双航母”威慑,既没有威慑住哈马斯,也没有威慑住胡塞武装。红海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希望39个国家参与其主导的“红海舰队”,但只有10个国家参加。新年刚过,美国宣布原部署在中东地区的福特级航母即将撤离。显然,在本轮巴以冲突中,美国已无法展现过去的“仲裁权”。

事实上,空袭暗杀、航母威慑,在巴以、阿以冲突中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五次中东战争和黎巴嫩战争的历史已反复说明,这类手段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加深仇恨。中国多次强调,重振“两国方案”政治前景,才能实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国家和平共处,阿拉伯和犹太两大民族共同发展。这一主张得到国际社会许多国家的认可。舍此道路,无论采取什么样激烈手段,都不会有赢家。

编审:蒋新宇 唐华 张艳玲

【责任编辑:蒋新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