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观点中国>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将为世界带来更多利益

2024-04-08 09:25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周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各种冲突与矛盾伴随保护主义的泛滥而愈发困扰各国企业。面对挑战,是通过创新和合作去解决问题,还是建起“小院高墙”追求短期利益,各方似乎有着不同的答案。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让世界看到了它的活力和行动力,成为许多国家希望学习与合作的对象,成千上万的外国企业在对华合作中获取巨大利益。对于很多跨国公司而言,中国已成为最佳投资目的地的代名词。但也有一些人对下一个“中国”是否还是中国,未来的中国能否履行发展承诺、能否保持稳定发展提出质疑,甚至故意抹黑。那么,未来的中国是否会延续以往的政策,是否会被其他国家取代,能否为各方创造更多机会?

经济社会的基本规律和中国的发展实践给出了答案:尽管世事变迁,但是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而且将不改初衷,继续为相关各方创造更多发展空间,为动荡的全球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为各国企业开展对华互利合作提供更多机会。

一、市场开放方向明、行动稳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这不仅是中国做出的战略选择,符合自身利益和世界发展大势而且有着广泛的制度保障,涉及包括货物、服务、人员和资金等各种要素的跨境流动。

在货物贸易领域,中国在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最惠国关税承诺的基础上,通过自主降税、贸易协定降税和对最不发达国家商品免税等多种方式,持续降低进口关税,通过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为更多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需求。

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推进服务业示范区,在持续缩短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的同时不断优化“边境后”措施,完善和优化跨境数据流动管理措施,减少外国服务提供者对华服务出口的难度。

在人员流动方面,中国主动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覆盖面持续增加,为外国人员来华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多便利,降低疫情后人员流动减缓对民心相通的阻碍。

在资金跨境流动方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为资金跨境流动创造新的场景,为更为多元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这些领域的开放并非一时而为,而是有着有效的政策保障,符合市场需求和期待,有目标、有步骤,也是可持续的。从自贸区到自贸港、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沿海、沿江、沿边到内陆、从单一城市到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国按计划自主、稳定推进的开放进程为各国企业更快速、更全面了解中国市场、从对华合作中获益创造了条件。这也是过去几十年来外资持续看好并投资中国的重要缘由。

二、经济发展动能大、空间广

作为全球大国,中国经济的增长空间巨大。过去几十年,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城镇化和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全球发展的成功实例。接下来,中国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空间依旧广阔。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国内大循环将进一步提速,在基础设施建设、消费等各个方面都还有巨大和持续的需求。以基础设施为例,全国范围的物流基础设施在主干网建成后仍有加密和智能化的需求,包括高速移动互联网、冷链物流、物联网等各类基础设施还需要加强;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绿氢、储能和智能输变电网等新能源支撑体系还有着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各种规模的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灾备系统等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保障还有待加强。

巨大的人口基数为消费的扩容升级创造了条件,而家庭财富的增加则为消费支出提供了保障。虽然人口总数的增长出现变化,但已有的人口规模仍会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支持中国整体消费力的不断提升。近年来,中国持续发力促消费,通过稳定就业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通过稳物价和稳预期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通过消费升级为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广阔范围内的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和更多的消费选择。同时,中国消费者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愿意尝试并接受新产品和新服务,这也为各国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潜在市场。

三、市场主体数量多、合作好

中国所拥有的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是市场发挥积极作用的结果,充分响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求。数量众多的各细分产业部门通过相互配合,帮助跨国公司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不断提高质量。汽车产业、电子产品、交通工具以及各类机电产品的全球供应链都从中获益。在《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按照企业资产进行的排序中,中国企业上榜数量保持稳定增加,2023年有142家企业上榜,数量位居全球首位,数量超过了美国的136家企业。与此同时,中国的小企业数量保持持续扩张。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中国的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5200万户,比2018年末增长51%。2022年平均每天新设企业2.38万户,是2018年的1.3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已经跃升为中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对外贸增长贡献度过半。各种类型的企业不仅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了供应链上的多元联系,增强了供应链的韧性,为经济合作提供了多种选择,还为中国人力资源的蓄积赋能创造了更为丰富的平台和机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市场主体的数量和种类仍会保持增加,中国市场的生态环境也将更快响应全球经贸发展的变化。伴随企业间合作广度和深度的扩展,相互间的信任关系会进一步加强,而跨文化交流更有利于合作方在全球市场上开展更为多样的合作,减少文化差异或冲突对全球经贸合作形成的阻碍。

四、国际协同方式活、合力强

作为全球社会的一份子,中国不仅聚焦自身发展,而且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为之作出积极贡献。包括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在内的“三大全球倡议”,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中国主张,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是“弱肉强食”,也不是“零和博弈”,文明之间需要通过平等对话寻求合理的发展模式,并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参与方遍布全球,各方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共谋发展,减少冲突,增进互信。“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共建国提供了应对外部冲击的更稳基础。“一带一路”共建国在中国对外贸易、双向投资、承包工程和资金流动等主要经济活动中的比重显著增加,而包括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内的创新平台与机制为各国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不同于欧美市场的、新的、可持续的需求支撑。

面向未来,中国将与其经贸合作伙伴共同努力,继续发挥协同行动的积极作用,建立起相关各方国际经贸合作更为稳定的市场预期和制度保障。差异化市场的整合所形成的强大合力,将继续释放发展活力,服务于各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一步促进民心相通,为扩大共同利益基础形成更为有效的正向反馈机制。

五、新质生产力将谱写新篇

新质生产力正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为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发展质量提供更多支撑。加强创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不仅有利于中国实现发展目标,也有利于为全球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参考。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需要基于现有的经济发展条件,各方协同模式的创新为新的市场参与者在开展经济活动时减少负面冲击提供可能。这种模式创新需要稳定的市场机制保障,通过更高的回报率吸引更多参与者,增强系统性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创新要素的持续投入和不断碰撞,各国企业、研究机构和人才的持续流入是保持创新活力和创新动力的关键因素。全球创新领先者也将在参与中国市场的过程中获得更为稳定和可持续的动力,双方互利共赢有着共同目标和基础。

事实上,新质生产力并非一成不变,其内涵和外延都会伴随时代发展而持续演化。随着有关机制的完善,新质生产力日益增强的发展动力也会为传统产业赋能,通过相互配合形成高质量稳定增长的经济生态。过去几十年,中国发展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同时为满足全球市场需求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商品和生产能力;未来更长时间,世界将更多受益于中国的开放和发展,包括从持续扩大的消费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软硬件环境优化。

总之,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不过那会是更好的中国,并将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带来更多利益。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