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广大有为青年把青春挥洒在边疆大地上
新时代意味新征程,新征程代表着新使命。 “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机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边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的现代化。广大青年应胸怀“国之大者”,肩负民族复兴之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挥着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边疆建设的主力军与生力军的作用。
深刻认识到边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要把边疆地区发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纳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2024年12月9日下午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就强调,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边疆治理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2025年4月8日召开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就指出,我国幅员辽阔、边界线长,边疆地区是周边工作的前沿。要发挥边疆地区沿海、沿边等优势,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这些重要论断是对我国边疆治理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与重大创新,体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要求与鲜明特色,标志着我们党对边疆治理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新形势下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贯彻落实边疆发展所需的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资源
2020年7月7日,总书记在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中深情说到“得知你们118名同学毕业后将奔赴新疆基层工作,立志同各族群众一起奋斗,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我支持你们作出的这个人生选择。”他对广大青年人才扎根边疆基层进行了高度肯定和支持,并提出了殷切希望。
边疆要发展,必须不断提升生产力。而生产力的提升,离不开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尤其是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各类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是最为活跃的要素。因此“必须要加大教育资源向边疆地区的倾斜力度,重视高科技人才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制定系统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和团队投身边疆建设,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有了良性循环的教育资源和人才政策,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加入到西部建设的队伍中来。
近年来,边疆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成绩巨大,可圈可点。如新疆历史性的实现了南疆本科教育全覆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布局不断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与“十大产业集群”更加契合,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其中,总书记回信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作为自治区唯一的部属“双一流”高校,在校生规模较建校初期增长20倍,并布局人工智能、能源与动力工程两个紧缺专业,强化学科建设与本地产业发展的匹配度。近年来毕业生绝大部分选择留在新疆建设西部地区。这正是总书记关于边疆地区教育发展相关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实际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
今年是总书记给克拉玛依校区首届毕业生回信五周年。回访那些青年学子们,他们已经成为边疆地区所在岗位上的佼佼者,但仍然艰苦奋斗在基层第一线。这封回信不仅是对克拉玛依校区教育事业的肯定,更是对全国青年学生的鼓舞和激励;不仅是对边疆地区过去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新时代青年学生投身西部建设的殷切期望。
其实,“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样的时代召唤从未过时,一直永葆青春。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生态保护、社会民生等方面均取得卓著成就。其间,众多有志青年满怀热情地奔赴西部、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青年一代,总是在祖国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在人民需要的地方,挺身而为。无论是在西部建设、南水北调等战略工程中,或是筑梦天宫、神舟十六在会师,或是在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等伟大斗争中,中国青年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把青春书写在一线, 传承“五四精神”,交出时代答卷。当前,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但西部地区比较起来处于发展进程中,确实存在条件艰苦的困难。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前进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矢志奋斗。
如今,这里既没有荒凉的沙漠,更没有荒凉的人生。”扎根基层的学子们把赤诚的家国情怀化成了边疆的一片片绿洲。我们相信,广大有为青年一定不负韶华,不负时代重任,在祖国需要的地区挥洒汗水和在西部建设摸爬滚打中,在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奋斗中激扬青春,实现人生价值。(骆小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援疆教师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