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人的故事>

他在高原上“播种”

2023-11-08 11:22

来源:瞭望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多斤种子——这是杨艳斌初到山南时,行李中“最重要的东西”

顾不上高原反应,杨艳斌一进藏便带领团队扎进试验田。整地、施肥、播种、观测记载……育苗工作纷繁复杂,高原上引种试验的难度超出他的预期

经过不懈努力,杨艳斌团队从20多个籽粒玉米品种中,成功地筛选出能在西藏高原地区安全成熟的籽粒玉米品种:“先达101”“三北102”“先达103”

站在田埂上,望着一片片成熟的籽粒玉米,杨艳斌笑了。

杨艳斌身材瘦削。与《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见面时,他正顶着烈日在玉米地里穿梭、劳作,衣袖和裤脚高高卷起,鞋子上沾满泥巴。

47岁的杨艳斌,是湖北省现代农业展示中心高级农艺师。2021年3月,他作为湖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专业人才参加农业“小组团”工作,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市,被同事和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老杨”。

老杨援藏已两年有余。日复一日的忙碌中,他的头发稀疏了,皮肤黝黑了,衣衫宽松了。令他欣慰的是,引种的籽粒玉米已成为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希望。

“老杨就像一粒种子,把自己融入了这片土地。”湖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领队王云清说。

背上种子去西藏

2021年初,为服务山南市农业发展需求,湖北援藏工作队选派杨艳斌赴藏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接到任务,老杨既兴奋又担忧:机会难得,但自己能担起这份责任吗?一连几天,他都睡不踏实。

“玉米和蔬菜培育是我的强项,我可以利用有限的援藏时间把专业能力发挥到最大,争取多做些事情。”杨艳斌暗下决心,随后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进藏备课表”,大到进藏后开展哪些农业课题研究,小到计算育苗、试种的时间节点,事无巨细。

20多斤种子——这是杨艳斌初到山南时,行李中“最重要的东西”。为精挑细选出这些种子,他做足了功课。

“山南属于高原温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常见土壤类型是沙质土。这些因素对农业发展影响很大,选种必须扬长避短,才能提高试验成功率。”老杨上网翻阅大量资料,充分研究山南的气候条件、本土农作物种植情况等,搞不清楚的就打电话请教当地农业专家。

了解山南基本情况后,老杨马不停蹄地走访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多位专家教授,最终有针对性地挑选、征集了80多个玉米和蔬菜品种种子。

为了不误农时,确保进藏后及时开启春播育苗工作,老杨一再精减行李中的衣物,带上20多斤种子,踏上了援藏之路。


杨艳斌在田间观测记录 受访者供图

种出新希望

如今,田地里翠绿的玉米秆已经比杨艳斌的个子还高,玉米粒圆润饱满。在老杨眼中,这些玉米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宝贝”。

这个玉米品种被称作“籽粒玉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屡见不鲜,但在山南却是首次种植。

“不同于主要用作饲料的青贮玉米,籽粒玉米具有产量高、营养价值高的优势,粮饲兼用。由于西藏海拔高、气温低、积温少,对籽粒玉米的生长有一定限制。此前,在较高海拔地区一直没有筛选出适宜的种植品种。”杨艳斌说。

“我们饲养的藏鸡需要高营养饲料,每年消耗3万吨籽粒玉米,基本靠从外地调运。一年仅运费就要1000多万元,生产成本很高。如遇意外,饲料供应就没法保障。”西藏宏农藏鸡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宏林道出了当地畜禽养殖企业的困扰。

探索粮食增产点,缓解粮饲争地矛盾,服务畜牧养殖业发展,成为杨艳斌团队农业援藏的发力点。

顾不上高原反应,杨艳斌一进藏便带领团队扎进试验田。整地、施肥、播种、观测记载……育苗工作纷繁复杂,高原上引种试验的难度超出他的预期。

栽苗器、播种器、浇水喷头等种植农具在当地没有销售,也无法从网上购买,杨艳斌就让妻子买好后托人带到山南。籽粒玉米品种引种对比试验期间,为掌握第一手资料,老杨风雨无阻地坚持定点定株定期观测,两个月瘦了十多斤。

“农业生产没有节假日。”这是杨艳斌的口头禅。他和同事们早出晚归,白天在基地翻地、播种、浇水,晚上回宿舍写材料、编制工作方案和项目申报书。

经过不懈努力,杨艳斌团队从20多个籽粒玉米品种中筛选出适合在山南市海拔3700米以下的河谷农区种植的品种:“先达101”“三北102”“先达103”。其中,“三北102”籽粒玉米亩产达674.7公斤。

经专业机构检测,这些玉米的营养成分含量、容重(单位体积所具有的重量)、霉变籽粒含量等品质指标均达国标一级以上,创造出山南市籽粒玉米种植的历史高产纪录。

融入这片土地

“杨老师一进田间地头,就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跟着他,能学到很多先进的种植技术。他是一位好榜样、好导师。”山南市农科所工作人员格桑说。

2022年7月,杨艳斌援藏期满,但籽粒玉米的种植试验仍处在关键期,他主动申请援藏延期。“试验刚取得初步成效,我不能扔下不管。”老杨说。

“今年,村里的试验地预计每亩能产出玉米超过750公斤,产出秸秆1500公斤,每亩产值可达2750元左右,农户每亩增收1100多元。这是农民增收的好路子,越来越多村民开始对种植籽粒玉米产生兴趣。”山南市桑日县绒乡扎巴村党支部书记多布杰算起玉米地里的收成,满是憧憬。

“籽粒玉米本地化生产发展前景广阔。”张宏林说,“以我们公司一期藏鸡项目100万羽藏鸡所需的饲料计算,需要种植约4万亩籽粒玉米。这有助于实现农民增收、粮饲增产、企业降成本,一举多得。”

除了籽粒玉米,杨艳斌还筛选出适宜露地栽培的西蓝花、红菜薹、油菜薹、甜糯玉米品种,以及适合设施栽培的辣椒、西红柿、西(甜)瓜等30多个蔬菜水果新优品种,已在山南12个县区示范种植。

“这些新优蔬菜水果品种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好,每亩至少能帮助农户增收1000多元。”杨艳斌说,“种苗好了,种植技术也得跟上。接下来我要走出试验地,多到农民家田地进行技术跟踪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致富能力。”

【责任编辑:韩雅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