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人的故事>

你好,120——专访《中国救护》总导演任茹

2023-11-16 09: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救护》剧照。

“你好,120。”当120电话被拨通的那一刻,原本不认识的两拨儿人,迅速建立起了紧密的且是关乎生死的联结。一场和死神竞速的冲刺,每个人都全力以赴。

最近,由哔哩哔哩出品,西安笃影文化联合出品的大型院前医疗急救纪录片《中国救护》上线,目前豆瓣评分9.3。该片驻扎在重庆、杭州、天津3座城市的一线急救工作现场,通过24小时纪实跟拍真实急救现场状况,记录真实鲜活的院前急救案例。

每一集视频弹幕里,当一个个案例出现,网友们捏着一把汗,紧张等待着奇迹的出现。如果遇到成功救回来的情况,弹幕会一起为患者和急救员高兴。而院前急救,能救回来都属于万幸,多的是竭尽全力也无法挽回生命的时刻。网友们悲伤于命运的无常,然后会在每一期结尾处,郑重致敬急救医生,把“谢谢你们”4个字刷满屏幕。

日前,《中国救护》总导演任茹在中国青年报“温暖一平方”直播间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分享这部让观众紧张又感慨的纪录片背后的故事。

时常被忽视,但他们理应被记录下来

任茹说,团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创作医疗题材作品,2017年团队参与出品了《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感受到了“院前急救”这份工作的力量。

任茹认为,120作为一个小切口,能切中的故事类型是非常多元的,既有重病、久病、也有突发的意外和不太严重的情况。“它可以同时深入到家庭与医院,其中涉及的所有情况都是完全突发的,我们能通过救护车这个窗口,看到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意外时最真实的反应”。

在《中国救护》中,一次及时、成功的急救后,几位年轻的女医生紧绷的脸终于放松了,露出灿烂的笑容,复盘着这次做复苏患者竟然恢复清醒了,感谢给力的“神队友”们。

“无能为力”,是观众们不愿接受的时刻,可这终究是命运的常态。

95岁的爷爷上厕所时突然失去意识,经过急救后心率回到了128。就当网友弹幕庆幸这次急救有惊无险成功之际,情况陡然发生变化——在沿着楼梯抬担架下楼途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入院后不久就去世了。

急救医生许媚非常遗憾地在复盘,如果能在下楼过程中再放平做几次心肺复苏,或者如果有电梯,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一位30多岁的父亲,生命骤然停止于家人们都在熟睡的时间段。当120医生赶到时,已无抢救指征。8岁的儿子意识到不对,问大家:“我爸爸要死了吗?”许媚冷静地教年轻妈妈眼下要做的事,待到离开时,难过的神情涌上了她的脸。

在与120一线工作者的接触过程中,任茹看到,120工作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紧急,一旦有人拨打便需要立即出发。“他们与患者的相处时间是短暂的,大多数患者恢复意识、摆脱困境时已经抵达医院,急救小组已离开奔赴下一个现场,因此他们很难收获一声感谢,但他们仍然会因为一次成功抢救而无比喜悦,因无法挽回的遗憾而感到失落。他们在工作中时常被忽视,但他们有资格也理应被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看见”。

任茹说,《中国救护》所涉及的3座城市,在展现120故事时各有特点。重庆的地形地貌特别,救护难度高,因此重庆首创视频急救系统“渝视救”,可以通过点击短信链接,实现调度中心对报警人的面对面指导。

杭州依托互联网发展智慧程度高,首创城市救援智慧大脑,在发生危急案例时,调度中心可通过内部网络对部分红绿灯信号进行控制,为救护车节省时间;天津为我国目前120响应时间最快的城市之一,从接到报警,到120抵达现场,最长不超过9分钟,为了达到这个时间,天津急救中心共设置108个站点,在全国名列前茅。

“须臾人生”“心安之所”“悲喜相同”“爱的回答”……在内容呈现上,任茹给每集都设定了一个主题,通过几个案例群像勾连在一起,用单个案例进行主题的不同维度拆解,让主题能够对案例进行升华与补充,使其更有力量。

人有生老病死,是为了让我们懂得珍惜

任茹谈到,过去既有的医疗题材纪录片,往往聚焦的都是一个医院或地区,但120是一个国家级的统一呼号,它的服务性质是面对全社会的,如果单讲一地,不够全面丰富。“因为我们跟随120出警拍摄的特性,很难对一个故事进行深度的挖掘,而是展现真实的刹那。涵盖的地域越多,群像的类型就会越多元,我们对一些共通的情感的归纳总结也会更有说服力。”

具体拍摄中,最大的挑战其实是来自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任茹表示,因为120车本身的装载能力有限,在不妨碍医生的救治工作前提下,摄制组最多只能有导演、主摄两人上车,导演本人也要承担一个机位——按常规的拍摄方法,要呈现的对象很多,两个机位又是远远不够的。

对此,任茹团队采用了具有内部蒙太奇的长镜头拍摄方法,通过现场分镜,在瞬息万变的拍摄场景进行捕捉,通过镜头的运动完成对情节变化的高效描述。“我们也在120车内,医生与护士胸前布置大量GoPro,弥补现场机位的不足。”

站在导演个人感受的角度回顾拍摄过程,任茹坦言,戳中她的细节很多。

第一集中,四世同堂一家人中的老爷爷突发疾病不省人事,他8岁的曾外孙在家中目睹了抢救的过程。“与我们预想中的恐惧慌乱不同,小朋友在爸爸向他解释现场情况时,主动拥抱亲吻了爸爸,安慰着爸爸,而爸爸在起身后,又拥抱了自己的母亲,一家人在这样的紧急时刻,互相默默支持”。

任茹还提到,有一位中年男子的父亲突发脑梗,摄制组赶过去的时候溶栓已经结束了,效果很好,老爷子要回家静养。在路上她得知中年男子不仅要照顾多病的父亲,还要照顾他心衰的哥哥,正在住院的妻子,但他还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时不时对旁边人说着俏皮话。

任茹和其他人都以为这是与他最后一次碰面,就像他告别时说的一样:“最好以后不再见。”但是没过多久,他的父亲病情迅速恶化,医院对老爷子的病情已无计可施,只能回到家里姑息治疗。

即使如此,这位辛苦的中年男人还是对任茹和摄制组挤出了笑容,“跟我们一起翻看了他家里的老照片,回忆大家都健康的时候”。

“与片中主人公相处的过程往往都只有一瞬,我们不了解在拨打120之前,他们是怎样的人,也不了解在疾病发生之后,他们未来的生活如何,但就在拍摄中的某一个瞬间,我们心灵相通,从他们的某个表情里可以看到人类共有的情感。于是我们理解他们的选择,仿佛也变成了故事中的一员,与他们一起面对着生活的一次考验。”

任茹说,往年生日什么愿望都许过:发财、成名、遇到爱的人……今年生日只有一个愿望:希望身边人都平安。

“我相信人有生老病死,是为了让我们懂得珍惜。很幸运,我并未真正经历,《中国救护》就教会了我。”

任茹感慨,在短时间内旁观无数人的人生起落,这种真实往往会把人震慑住,让人深陷其中,透不过气。“但当熬过去之后,就像活过了几辈子,原本认为重要的没那么重要了,真正重要的就会浮现出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赵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