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交四年“国考”答卷
新华社上海12月10日电题:做实一小片带动一整片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交四年“国考”答卷
新华社记者 胡洁菲
累计形成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持续推进145个重点项目建设,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2023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横跨沪苏浙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挂牌四年来,正由过去省际交界的薄弱区域,展现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崭新面貌,“做实一小片、协调一大片、引领一整片”的示范效应不断增强。
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
穿越沪苏浙的太浦河上,两省一市交界处标志性建筑——方厅水院正在抓紧建设中。从空中俯瞰,方厅水院恰好位于沪苏浙交界“原点”。
该项目采用四合院形制,在四角分别设置了沪苏浙皖四个主题展示空间。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生态规建部副部长刘群星看来,方厅水院的规划建设是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结合,“尽管项目跨越三地,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实现了一体化的审批,建设单位只需要准备一套资料,跑一个部门,盖一个章。”
在江苏吴江三白荡旁,去年还只有几处展板、一片工地,如今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已拔地而起,一期生产线已经投产,基地全面运营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亿元。
“从日化中的指甲油,到光伏发电板背后的保护膜,聚酯薄膜的应用十分广泛。”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相关负责人鞠金虎说,未来该基地将继续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开发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与产品。
恒力化纤工业丝智能车间。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理事会秘书长、执委会主任顾军介绍,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四年来示范区累计形成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共推进145个重点项目建设,“一厅三片”重点区域已启动实质性开发;示范区开发者联盟已集聚64家主体,为示范区建设赋能。
量质提升,打造绿色发展样板间
数据显示,四年来示范区推进生态环保重点项目20个。2019年到2022年,示范区地表水优Ⅲ类断面比例从75%上升到96.2%,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从78.4%上升到83.3%,重点跨界水体水环境质量已提前达到或优于2025年目标。
优良的生态环境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四年来示范区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上海青浦东厍村的水源涵养林里的休闲步道。新华社记者刘颖 摄
上海青浦金泽镇,一连串的河湖组成了“蓝色珠链”。优良生态吸引了华为青浦研发中心落户,园区8个组团、100多栋楼封顶,正在装修中。
华为青浦研发中心总投资100多亿元,预计将于2024年竣工交付。该园区交付后,可容纳约3.5万名研发人员办公。
青浦区经委副主任董敏说,这些头部企业将带动数据服务、芯片、封装等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宝业集团通过近零能耗技术体系,使住宅相对节能率达80%以上。”在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二期,宝业集团上海建筑工业化研究院院长恽燕春说,公司正持续利用数字化手段探索新路径,为长三角建筑碳中和“打样”。
“四梁八柱”初步形成 加快向功能开发跃升
一体化发展情况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对于示范区居民来说,愈加畅达的交通、越来越集聚的公共服务资源正在描摹一幅幸福生活画卷。
首幅地下连续墙正式施工,满载建筑材料的车辆穿梭……初冬时节,沪苏嘉城际铁路水乡客厅站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水乡客厅站是沪苏嘉城际铁路的重要一环,也是连接两省一市的枢纽节点。
如今在示范区内,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已覆盖283万居民,实现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同城待遇”;8条示范区跨省公交线路累计发送乘客超307万人次;85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872家定点零售药店实现跨省异地医保直接结算,惠及246万参保人员。
“经过四年持续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四梁八柱’初步形成,制度创新度、项目显示度和民生感受度不断提升。”顾军说,示范区将持续深化一体化制度创新,推动落实示范区和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总规;加快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推动跨省域高新区建设;加强改革举措集成创新,制定实施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实现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