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评观世界>

从慕安会看西方叙事“三部曲”

2024-02-20 09:23

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期3天的第6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当地时间18日落下帷幕。作为前往德国参会的中国学者之一,笔者亲历本届慕安会上各方围绕巴以、俄乌两场冲突以及其他国际热点议题的讨论和交锋,深切体会到国际政治这只“看不见的手”如何发挥作用,顺便再次领略西方叙事的“三部曲”或者说“三个造”。

一是造词。每年年初举行的慕安会非常善于制造新概念,以此为主办方或主要西方国家所希望的“政策引导”定调。过去12年来,慕安会每次都在会议开幕前发布一份安全报告,突出相关主题词汇,比如近年来的“后真相”“后西方”是状态描述,今年则是更加深入的国际体系底层逻辑—“双输”。这样的方式很容易引发关注和讨论。类比狄更斯《双城记》里“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2024年慕尼黑安全报告》实际上是宣称全球化“最好的时代”——国家关注绝对收益,合作产生剩余——已经结束,现在世界正进入一个“最坏的时代”——国家关注相对收益,地缘政治竞争成为常态,现有国际秩序存在明显缺陷,“全球南方”国家因为没能获得应有收益而不满,曾拥护该秩序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开始因收益份额变小而抱怨,结果就是强调“相对收益”的零和思维导致世界面临“双输”困境。

慕安会主席霍伊斯根在开幕致辞中说,慕安会希望提供一个平台,通过对话促进和平,为当今世界的悲观和沮丧氛围找到“一线希望”。但在这番言辞背后,慕安会或者说是慕安会上西方国家的整体话术就是利用国际社会的担忧,散布“危机论”,进而谋求引导战略实施。

二是造势。造词的目的是为造势。最近几年,冷战时期那套“民主对威权”的二元叙事又在回潮,这也反映在今年慕安会的会场中。长期以来,俄罗斯(苏联)都是慕安会上西方代表批评和攻击的众矢之的,现在他们也瞄上了中国。“全球南方”和对华“去风险化”在这两年慕安会上都是高频词汇,西方国家下大力气针对中国争夺全球“中间地带”,试图动摇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和重要外交基础,动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中枢地位和经济竞争优势。作为攻击中国的手段,它们造谣新疆存在“强迫劳动”“种族灭绝”等,借此打击中国光伏、棉花等产业并希望吓退相关外资,现在更是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等搞起所谓反补贴调查。背后的逻辑,就是既然“人权牌”失灵,那就直接以保护主义赤膊上阵了。

根据笔者在现场的感受,本届慕安会第一天鼓噪意识形态对抗的因素还不算特别突出,但到了第二天,“1963年慕安会成立以来美国最大规模参会团体之一”的美方代表团就祭出“民主对威权”叙事,不仅试图破坏中欧关系改善势头,还泛化地将北约、欧盟都说成是“对抗威权”的存在。

17年前,即2007年2月那届慕安会上,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演讲中严厉批评世界单极模式、北约东扩以及美国的对外政策,那次演讲被不少人称为是“历史性的”,标志着俄美关系从合作走向对抗,进而埋下后来乌克兰危机爆发和激化的种子。现在已有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反思,当初是没听懂普京的话?还是听懂了但就是拒绝与之认真对话?总而言之,当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开始盯上中国并极力渲染鼓噪对抗的时候,笔者特意在今年慕安会期间参加的一场活动上提醒:不要陷入“自我实现的预言”。

三是造“神”。造词和造势所要谋求的更进一步效果在于塑造舆论和攒制理论,既为统合西方又要争取“中间地带”,以锁定所谓的“挑战者”或“对手”。极力分化和拉拢“全球南方”,将实质上的“新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改名换姓称为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等,都是这种逻辑。除了这些方面,西方还试图将“支持民主”“对抗威权”等叙事具象化,尤其寻求树立一些标志性人物。比如在俄乌冲突以及对抗俄罗斯的方向上,苦寻美西方援助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以及死因尚未查明的俄反对派领导人纳瓦利内,都成为本届慕安会上西方予以重点关注的人物。其中有关俄罗斯的专场讨论还临时换成更大场地,带有为批评俄罗斯提供更大空间的意味。

总体而言,出席今年慕安会的中方代表团在不同层级和场合对西方的污蔑抹黑予以严厉驳斥,对外界有关中国的误解或疑惑进行有理有据的澄清和解答,再次申明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将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当然,在美国试图以拉帮结派的方式编织对华围堵遏压之网的时候,我们在慕安会这种西方搭台的国际论坛或多边场合上进行话语权斗争,可以说是依然任重道远。(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地区与国别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