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读懂中国>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俞建拖:中国高质量发展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相互成就

2024-03-11 10:22

来源:聚焦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17年,中国首次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此后,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相关政策框架不断丰富和完善,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持续推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可以说,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在新时代发展的底层逻辑。

但是,在国际上,不论是各国政府、企业还是观察家们,对中国发展逻辑的这一根本性变化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很多人关注到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也看到了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进展,以及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然而对于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却缺乏系统性的认知,也低估了中国发展范式转变对中国自身以及全球的影响。这种认知偏差,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对当下中国发展状况以及长远发展趋势的误读和错判。

01.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理解中国的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发展。2015年,中国提出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组核心概念。这是中国发展理念的一次重要变革,并非一时兴起又容易消逝的某种想法。这五个关键词的提出,源于中国在本世纪初(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立足于中国对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及未来趋势的判断,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战略性。从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从理论概念到政策实践,也反映出长期以来中国治理的方式和特点,即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理念和理论,用以指导解决新的问题和挑战——这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究竟是要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什么问题呢?

创新,是要解决发展的驱动力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得益于低成本和较高质量的劳动力供给,以及较低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但是,这种通过简单扩大资源投入数量来实现的增长显然不可持续,而且环境和资源成本增长是“递增式”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2008年后的十年里,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到2%以内,而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该指标的平均值则超过了4%。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需要更多依赖技术进步,依靠创新,依靠结构性改革。

2024年1月31日,人形机器人攻关团队科研人员在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调试机器人。来源:新华社

协调,是要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类结构性不平衡问题。

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发展中长期存在的挑战。以2009年的数据为例,这一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达到3.3:1,上海与贵州省人均GDP之比达到8.2:1,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也在这一年达到0.495,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居于高位。严重的城乡和地区差距,也是导致消费增长乏力、消费—投资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此外,中国还需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绿色,是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资源大量消耗和污染物的密集排放,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以空气质量为例,2013年环保部对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进行监测,仅有3个城市达标。此外,中国在2006年温室气体排放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已经采取措施来提高能源效率,1990-2007年间,中国的单位产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49.2%,降幅显著高于全球平均降幅(15.4%)以及美国降幅(27%)。但是,作为高成长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全球的制造业中心,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不可避免还在增加,因此需要在节能减排上作出更多的努力。

开放,是要调节、优化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关系。

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得益于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许多对原有全球化模式的反思,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化利益分配失衡,很多国家涌起了反全球化和经济民族主义的思潮。金融危机前夕,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重一度高达10%,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持续增长,世界经济复苏疲弱,中国要实现持续增长,必须更大程度依靠内需,在继续强化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同时,形成新的经贸投资合作模式。

共享,旨在提升发展的包容性。

在2015年提出新发展理念之前,中国还存在规模庞大的贫困人口。据统计,2012年末中国有9899万贫困人口,超过埃塞俄比亚全国人口,相当于德国与智利全国人口之和,能否让这些居住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的偏远地区、而且还深受疾病以及低文化教育水平困扰的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检验发展包容性的试金石。提高发展包容性,还需要改善收入分配,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经济学家李实等人的研究发现,如果以欧盟28国收入中位数的60-200%作为标准,2013年中国仅有13.8%的人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包容性发展不仅是在国家层面,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中国已经全面融入全球经济,并不能在这样的不平衡中独善其身。

可见,新发展理念并非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明确的政策指向,有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也是政策设计和执行中需要遵循的原则。这些理念及其指引下的政策实践,虽然没有涵盖发展中的全部问题,但是已经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主要关切。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经过热烈讨论形成新共识。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而不是割裂的,它们最终统一在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框架下,构成了高质量发展的观念基石。

图为黑龙江饶河大顶子山森林公园风光。来源:新华社

02. 中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战略性选择,是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革命。然而,在一个有14亿人口、幅员面积接近整个欧洲的发展中国家,这种转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是可想而知的。巨大的规模,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利益格局的分化,加上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在转型过程中产生各种阵痛和不适应,不可避免地付出巨大的成本。特别是,在渐进式改革中,因为够得着的果子先被摘了,剩下的改革边际成本往往是递增的。

人们对改革常怀有浪漫的想象,但是往往容易忽视改革的艰辛和成本,导致不能客观看待改革。中国改革的历史,可以给正确认识改革带来重要的启示。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例,人们今天津津乐道于“入世”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忘记了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入世”准备期间,企业改制累计带来超过3600万城镇职工的失业。但是,当人们面对改革和转型中的困难,产生了气馁和沮丧的情绪时,又容易忘记“入世”后,中国产业竞争力得到了全面加强,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并且通过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消化了城镇的失业问题。

令人鼓舞的是,经过持续的努力,中国在高质量发展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以创新为例,中国在5G、人工智能以及先进制造方面成为全球领先国家,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不仅如此,中国在前沿科学研究、高质量专利等方面也快速崛起。2019年,中国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了5.899万件专利申请,首次超越美国,近些年这一领先优势逐步扩大。当然,这些科技进步和发明创新,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长期以来,中国在科技研发以及产业现代化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今天,中国在科技研发和创新领域的进步,也必然会惠及世界其他国家。

在绿色产业上,中国的进步也引人注目。过去十年,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而美国在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后,历经30多年才实现同样程度的改变。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了庄严承诺并积极付诸实施——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第一阶段国家自主贡献承诺。目前,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均占全球的三分之一,生产的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70%。这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机遇。遗憾的是,在狭隘的竞争思维作祟下,一些人却把机遇渲染为威胁。

此外,中国在共享、协调以及开放方面的进展也可圈可点。2020年,中国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在减贫领域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缩小到2.39:1,回落到1995年的水平。中国已经有4亿多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超过美国的总人口,也超过欧盟的人口总和。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将有利于中国消费市场的扩大,也有利于平衡消费—投资以及国际贸易失衡等结构性问题。此外,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对外投资。据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统计,“一带一路”倡议拉动了近万亿美元的投资,带动4000万人摆脱贫困,这也推动了全球的减贫和发展包容性。

2022年3月19日,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乘务员在等待乘客上车。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塞首都贝尔格莱德至中北部城市诺维萨德段(贝诺段)当日开通运营。来源:新华社

列举以上这些事实,并不是说中国的高质量转型是一帆风顺的。事实上,艰巨的挑战仍在面前,转型过程中的痛苦摩擦一直存在,新冠疫情、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也增加了不确定性。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当前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经超过110亿吨,接近美国的两倍,要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难度十分巨大。在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在动力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失速的问题,经济增速下滑在某些阶段甚至会超出预期。在此背景下,如何稳定预期、增加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提振消费,都会面临挑战。管理复杂的转型本身也是一个“从干中学”的过程,并无现成经验可以遵循,在此过程政策设计和执行也可能会出现偏差,需要积累经验逐步优化。但是,这些实质性进展的取得,无疑让我们看到了前进的曙光,并且为下一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03. 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相互成就

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联合国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3:特别版》对140项子目标的趋势分析表明,大约有一半的子目标偏离轨道,超过30%的子目标停留在2015年基线上保持不动甚至还有所倒退。照此趋势,到2030年全球还将有5.75亿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中,只有1/3的国家能完成将国家贫困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在消除性别不平等、消除饥饿、儿童教育等方面的进展迟滞也十分突出。

2021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形成合力,应对发展赤字,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一倡议在全球范围得到积极的响应,中国也身体力行。

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已经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的推动。不论是作为联合国重要成员国自主完成目标任务,还是通过经验分享以及国际合作帮助其他国家完成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在多方面作出了表率。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中国不仅自身完成了减贫目标,也助力推动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减贫。中国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有助于降低自身的碳排放强度,也降低全球其他国家低碳转型的成本。随着中国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更加稳健,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方式更加清洁,国际合作更加紧密,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进程影响将更加全面和深入。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