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读懂中国>

破除四误判,看清中国经济大势

2024-03-19 09:52

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3年是中国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看空”“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与鼓吹对华“去风险”的言论一直不断。这些唱空论调往往夸大其词,过度解读中国经济疫后复苏阶段性波动的“表象”,忽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底子”,将局部、短期问题上升为全局、 长期性挑战,以国际经验盲目套用中国实际,重“形”而轻 “势”,重“量”而轻“质”,导致诸多对中国经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判。

误判一:中国疫后经济复苏失速。2023年,中国经济实现一季度开门红,但受疫情疤痕效应等因素影响,二季度部分经济指标增速有所回落。一些国外机构预言,中国经济复苏乏力,恐难实现全年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多个部门迅速行动,打出政策“组合拳”。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多个领域、多项指标出现积极变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花旗集团等诸多国际机构和投行随之密集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清晰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复苏轨迹:2023年4个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4.5%、6.3%、4.9%、5.2%,呈现出前低、中高、后稳的态势,向好趋势进一步巩固。此外,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6.3%。2023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超过30%, 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误判二:外资不再青睐中国市场。2023年初,一些西方政客宣扬对华“去风险”,鼓吹“脱钩断链”“中国+1计划”,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地缘政治风险,干扰了部分跨国企业的市场化布局。2023 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滑,唱空者借机炒作“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中国市场不可投资”等论调,忽略中国上一年创纪录的高基数和全球跨国投资整体低迷的现实。

实际上,了解中国市场的外企深知其不可替代性。2023年春天以来,跨国公司高管掀起一轮轮“访华潮”。第六届进博会迎来历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美国参展团,首届链博会吸引了5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企业与机构参展参会。2023年,中国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

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在2023年初作出“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的预测。近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依然坚信这个判断。“无论是质量、效率还是性价比,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积累的供应链优势是其他市场难以复制的。”近5年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是9.1%,在全球范围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误判三:中国经济已经陷入通货紧缩。作为观察通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速自2023年二季度开始在0附近运行,一度连续4个月负增长,“唱空中国”偏好者随即给中国经济扣上“通缩”的帽子,甚至炒作“中国经济会重蹈日本长期通缩的覆辙”。

实际上,这一价格指数的下降具有结构性和阶段性特征。“表面看,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明显下降,但这主要受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变化的推动。我们预计中国不会出现整体通缩趋势。”IMF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在2023年11月的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2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是2022年2月以来最高涨幅。这反映中国并未陷入“通缩螺旋”,关于中国通缩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误判四:中国经济转型前景黯淡。随着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转型期,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扰动,这一挑战被唱衰中国经济者描述为将把中国经济带进衰退的“危机”。

实际上,中国各地区各部门都在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最新数据显示,房地产投资、销售等指标降幅收窄。长期来看,城镇化过程中新市民群体带来的新住房需求和一些中国家庭比较迫切的改善性住房需求,都会形成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推动力。

尽管房地产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减弱,但服务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等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正在加速。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 54.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比上年提高43.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3%。目前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消费升级的动能强劲。

只有打开视野的纵深,进行全景式观察,才能做到客观和全面,看到整体和全貌,真正了解中国经济的当下之形与长远之势。(作者均是新华社研究院国情研究室研究员)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