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评观世界>

董一凡:欧日搞“产业合作”别走错方向

2024-04-08 09:20

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日经新闻》网站近期刊文称,日本和欧盟将就深化先进材料领域合作开启谈判,具体聚焦于半导体和电动汽车电池所需关键原材料,相关谈判框架最快将于4月提出。

日本与欧盟展开合作无可厚非,但据透露,日欧双方此次加强双边合作却有着“针对第三方”的意味。日媒称,这次日本与欧盟建立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在关键原材料领域对于所谓“中国威胁”的老调重弹,同时也表明日欧双方在电动汽车等新兴领域,把正常的市场竞争搞变了味。

此次提出合作框架,是2023年7月欧盟委员会与日本金属与能源安全组织(JOGMEC)就关键原材料领域达成合作意向后的进一步举措。根据欧盟委员会创新、研究、文化、教育和青年事务委员伊利亚娜·伊万诺娃的说法,欧日双方准备在名为“先进材料对话”的机制下,就原材料领域的研发创新开展合作,重点包括电池领域应用钠离子材料、金属纳米离子在太阳能电池板领域的应用,并且建立起共同的尖端材料国际标准等。

长期以来,欧日作为立足实体制造业,但金属矿产资源较为贫乏的发达经济体,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以发展材料技术来弥补资源禀赋的不足。随着绿色产业和数字产业的发展大幅提升了对稀有金属等原材料的需求,同时相关技术也在迭代升级的过程中,使得依托于新材料的技术研发成为谋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面对当前电动汽车行业相关技术快速迭代,以及半导体供应链与产业格局的变化,日欧两国试图以抱团取暖的方式,通过携手合作实现新技术突破来达到构建新优势,亦在料想之中。

然而,如果将促进相关合作的主要动力寄托于针对第三方,将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无疑将给相关合作以及全球电动汽车产业链注入破坏性力量,加剧由于地缘政治因素导致正常贸易往来与技术合作关系阵营化的趋势。如果欧日双方以所谓“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作为科研与创新的动力,那无疑是以政治干预科学,在数字和绿色领域设置人为壁垒,将技术进步成果用于强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绝对控制地位,这实质上也是近年来美西方不断鼓吹“去风险”核心逻辑。

这种将市场规则下自然形成的“依赖关系”等同于洪水猛兽的逻辑,进而人为地对经贸科技合作进行排除和干扰,实际上是将本方绝对安全凌驾于他国安全之上,以牺牲其他国家发展与进步的权利换取自身为所欲为和垄断红利之举。势必因挑起恶性竞争以及他国自保举措,而使自身付出市场割裂、产业链断裂、互信破裂的代价,令全球各国绿色和数字转型,推动“碳中和”进程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利益遭受冲击。

诚然,随着当前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全链条发展,欧洲和日本主要依托于内燃机技术的汽车产业也面临“时代转折”,同时因电动化转型乏力而产生愈发急躁的情绪,甚至试图以新一代技术来改写游戏规则、实现“降维突破”。然而,如果将正常市场竞争和产业变革问题贴上地缘政治标签,或许将追随个别大国走上霸凌施压、打压异己的歪路,损害欧盟与日本立足自由开放贸易、直面市场竞争的形象。

实际上,在当今世界市场和国际产业分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中。在中国贡献全球经济三成增长,同时坐拥14亿多人口超大规模市场、全门类工业生产能力、系统完备的人才、基础设施齐全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与中国开展更紧密合作,才是将绿色和数字技术变现,实现企业与各国利益蛋糕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在近期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宝马、博世、梅赛德斯—奔驰、瓦克化学和采埃孚等欧洲大企业掌门人纷纷强调继续扎根中国、融入中国的重要性。打着“去风险”之名行“疏华远华”之实,势必与本国商业利益背道而驰,所谓的新赛道突破也将因失去市场或市场缩小而难以降低成本,进而令创新过程难以在投入和产出循环上实现正向发展。(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学者)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