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评观世界>

“中巴共识”体现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正能量

2024-05-27 08:55

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乌克兰危机引发的俄乌冲突已持续两年零三个月,给冲突双方造成巨大损失和人员伤亡,使欧洲社会面临能源短缺、通胀高企、难民潮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多重危机,还外溢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安全。

尽管西方大国此前展开了一系列“解决乌克兰危机”的行动,但收效甚微,甚至是适得其反。因为美欧阵营没有充分顾及俄罗斯对欧洲安全的利益诉求,通过北约东扩和军援乌克兰,反俄制俄俨然成为西方“政治正确”和“道义谴责”的外交主旋律,这种拉偏架和不断拱火的做派,实则是火上浇油,只会激化西方与俄罗斯的矛盾,根本无助乌克兰危机的缓解。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希望发挥止战促谈的建设性作用。西方去年以来主办的历次乌克兰问题国际会议未能体现国际社会的心声,且这类西方国家主导的和会带有压俄挺乌的政治色彩,被俄罗斯官方讥讽为一场“怪胎秀”。解铃还须系铃人,没有俄罗斯以及国际社会广大中立国家的平等参与,这样的乌克兰“和平会议”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也传递不了国际社会公平公正的正能量。

就在5月23日,中国政府与巴西政府联合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六点共识,作为全球两大新兴经济体,这一共识充分顾及俄乌双方的核心利益和欧洲国家的重大关切,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中巴共识”充分体现及时性和务实性。鉴于俄乌冲突不断升级,哈尔科夫又爆发激烈战斗,扎波罗热核电站频繁受袭,中巴双方认为俄乌在基本原则上矛盾很大、难以协商,和谈条件不成熟,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俄乌冲突“三降温原则”: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这一主张远比西方国家倡导的乌克兰问题国际会议务实,体现出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真正诚意。

近年来美欧跨大西洋联盟及北约对乌克兰不断拱火,把其视为西方打压遏制俄罗斯的战略棋子。不久前,美国政府通过超600亿美元对乌援助法案,欧盟通过为乌提供为期4年的500亿欧元额外援助法案,加之欧盟在5月21日批准使用俄罗斯央行被冻结资产的收益为乌提供援助的提案,这些做法一方面在事实上令乌继续陷在了激烈战事中,用乌克兰人民的生命为代价服务自身反俄目的;另一方面严重侵害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引起俄方的强烈不满。在这种反俄抗俄的氛围下,俄罗斯不参与和谈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中巴共识”广泛凝聚代表性和普遍性。中巴两国既强调对话谈判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唯一出路,更认为只有俄乌冲突双方都认可的国际和会才具备可行性。为此,中巴两国政府积极开展“穿梭外交”和“特使外交”,不断凝聚国际社会广泛共识。中方高层频繁与冲突各方沟通协商,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使三轮“穿梭外交”,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就乌克兰危机深入交换意见,这同西方国家主导的带节奏且有失公允的国际和会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中巴共识”突出强调公正性和公平性。同此前中国政府发布的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相关文件立场一致,“中巴共识”主张对乌克兰危机进行人道主义管控,避免核危机,遵守核安全公约,反对形成封闭排他的政治经济集团,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这些共识旨在为俄乌止战和谈创造“最大公约数”,无一己私利,体现公正公平、不拉偏架的政治立场。

第四,“中巴共识”明确主张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些共识面向世界,既体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气度,又彰显用多边主义解决全球重大问题的必要性。中国与巴西是“全球南方”国家的代表,也是全球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巴形成的共识是开放性的,也具有包容性,公开表示欢迎国际社会广大成员无论政治制度和发展程度都加入到努力和平解决俄乌冲突问题的进程中来,西方国家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兜售的观点不能代表全球大多数国家。

西方主办的历次乌克兰问题国际会议事实上仍然是封闭的排他集团,这些会议排斥俄罗斯参与、只讨论乌克兰单方方案、“全球南方”国家受邀也只是为了“凑数”,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会使乌克兰危机加剧,使欧洲安全难以保障。很多国家都在关注,瑞士即将举办的乌克兰和平峰会能否不重复此前西方系列会议的老路,但看来希望并不大。

在处理俄乌冲突和重大国际事务时,美国政府日益重视用“诸边主义”来对抗多边主义。多边主义立足于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更多顾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属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而“诸边主义”更多体现几个国家的“志同道合”和私利,容易形成同质排他的利益小团体,危及大多数国家的利益。美国为遏制中国崛起而创设的美英澳“奥库斯”同盟等均带有这种“诸边主义”小团体的性质。

基于俄乌冲突和乌克兰危机的复杂性,基于西方集团不断拱火和“诸边主义”盛行,国际社会需要安定和稳定,“中巴共识”是新兴经济体大国发布的第一份多边主义文件,它传播正能量,体现国际社会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普遍意愿和诚意,相信这样的共识必将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