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评观世界>

“去美元化”浪潮,美国自食其果

2024-05-27 09:21

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日前,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在会议中表示,地缘政治紧张、西方对俄制裁和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都在冲击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美联储对此高度关注。尽管此前许多国家尝试用本国货币取代美元作为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成效不彰,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总体上国际贸易中的“去美元化”浪潮将取得长足进展。这一让美国焦虑万分的结果,核心原因其实是山姆大叔自身也无法摆脱的客观经济规律。

任何一种国家货币得以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核心货币,都立足于该国超群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全方位实力,立足于其显著领先的经济表现、社会治理水平,从而形成其他国家对该货币的信任乃至膜拜。而对本国经济、社会管理水平落后、货币稳定性差,在国际市场缺乏认可度的国家,即使付出相当的“铸币税”,取得硬通货用于国际贸易计价、支付结算甚至取代本币,对它们而言,这在客观上也是一种得大于失的“次优”选择。金属货币时代如此,信用货币时代更是如此。

例如,中国古代铜钱千百年来享有高度的信誉,长期被周边国家甚至一些远洋地区作为法定货币。其中,日本自唐朝时引入开元通宝后,中国铜钱便长期作为日本社会的硬通货,直到1608年德川幕府时期才被废止。工业革命后,英镑、美元先后在国际市场上建立信誉,最终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核心货币也实非偶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长期扩大出口创汇、增加外汇储备,也是当时必然的、正确的选择。

然而,今日之美国在国际上还拥有曾经那种对他国近乎“降维打击”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全方位优势吗?它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管理制度还是遥遥领先、被普遍效仿吗?看看已不及中国一半的美国制造业产出,看看美国造船、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大幅落后的现状,看看它天文数字般的财政赤字、国债和国际收支逆差,再看看这个国家的治安状况、越来越多合法化的刑事犯罪……市场对美元的信任基础能不被经年累月地侵蚀流失吗?无论现代货币理论之类的“时尚”理论如何为美国不负责任的财政金融政策包装粉饰,长期来看,美国财政和贸易“孪生赤字”动摇美元信誉的“特里芬两难”终将令其自食其果。

2022年下半年以来,美联储暴力加息固然增强了这段时期外汇市场上美元汇率的坚挺程度,但从长期来看,其效果却犹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确定过高英镑汇率一样,对美国的制造业基础是进一步的打击与削弱,正在粉碎美国自我标榜的“再工业化”努力,对美元信誉基础造成负面影响。

追溯再远一点,本世纪,特别是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一系列经济社会政策的发展方向,本质上是在给全球经济体系描绘这样一幅图景:中心国家不再凭借更高效率、更强创新活力占据中心地位,进而通过贸易等途径的“溢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而是凭借现有霸权地位,在较低效率、较差创新活力的条件下,从外部世界攫取巨额垄断“租金”。

虽然过去的全球经济体系亦难言公平,但相比之下上述图景显然更加不合理、不公正,寄生性更强。美国的变化,让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核心货币的价值加速流失。

在没有美国主导的金融制裁的情况下,上述这些变化对美元信誉基础的损害都是非常微妙的,市场参与者不会有太强动机立刻把“去美元化”端上台面。但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主导的对俄全方位制裁改变了这一切,俄罗斯的经历惊醒了其他一些国家,也把“去美元化”推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台前。

曾经,以英镑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崩溃,是因为美国的工业产出等实体经济实力已大幅度超越了英国,给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另一个选择;今天,新的国际现实也在向各国提供类似的选择。(作者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