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投资热”的出现并非偶然
继首届中阿峰会、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成功举行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不久前访问了沙特、阿联酋,双方达成经贸与发展合作等诸多重要共识。访问成果折射中阿合作未来图景,其中战略对接是主线,双向投资是路径,科技创新是目标。
中阿共建“一带一路”以来,中方先后提出“1+2+3”合作格局、“八大共同行动”、“五大合作格局”等一系列中阿合作发展战略,显示双方战略对接因时而变,顺应双方发展需求。中阿峰会以来,中阿、中海(海湾地区)经贸关系发展势头强劲,贸易与投资作为中阿合作的双主轴,呈现比翼齐飞之势。2023年,中海贸易额达2869亿美元,中沙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相当于沙特与七国集团贸易额总和的90%,中国已连续10年稳居沙特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在传统的能源合作基础上,中阿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合作方兴未艾,双向投资迅猛发展标志着中阿合作不断提质升级。
尤其近期中阿“投资热”遍地开花,亮点纷呈。科技创新型企业,特别是人工智能、云计算、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受到海湾资本重点关注,华为云计算、联想计算机产业等得到沙特投资。宝武集团与沙特阿美合作建设的钢板项目等一批科技含量高、低碳环保的先进制造业项目被双方看好,海湾投资基金重仓持有一批上市行业龙头企业。
海湾国家积累了大量石油美元,海湾五大主权财富基金的资产规模超过4万亿美元,以往这些资金主要流向欧美。随着海湾国家纷纷“向东看”,中国等经济发展良好的经济体成为其新的投资目的地,对华累计投资额迄今已达400亿美元。中阿峰会后,中阿双向投资呈井喷式增长,海湾主权财富基金已投资中企逾百亿美元,沙特阿美等企业设立的基金也明显加大对华投资力度。海湾主要主权财富基金均已投资中国,并在华设立或正在筹建办事处。与此同时,大批中资企业看好海湾市场,出海阿拉伯成为越来越多中资企业的战略选择。
这波“投资热”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基于双方的经济互补性。双向投资是中阿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其底层逻辑是彼此看好对方的发展前景,信心是推动中阿投资热潮高涨的动力源。为更好地推动这股投资热潮,中阿双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中阿在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在阿方谋求经济转型、实现多元化发展,中方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中方技术优势和阿方资金优势若能结合,将使双方成为“完美投资伙伴”,助力实现各自发展目标。人工智能、云计算、先进制造业、新能源、低碳环保等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合作是重中之重,将为中阿双向投资开辟新天地。
其次,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投资活动。中阿投资活动的参与主体较局限,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较少。大型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固然能够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但中小企业投资的“小而美”项目在提升经济活力、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不可或缺。科技型企业、初创企业对于促进中阿新质生产力合作尤为重要。
再次,培育投资中介机构。企业出海需要克服环境陌生、文化差异、法律和政策壁垒等诸多困难,投资服务机构可在发现商机、对接企业、提供落地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中阿投资中介机构屈指可数,这将制约投资可持续发展。双方投资服务部门、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智库等机构可在投资促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最后,双方需深化彼此了解。中阿双方均存在一定的认知赤字,彼此了解亟待深化。不少阿拉伯人对中国发展水平的认知还不够,他们需要破除对西方企业和技术的迷信。中国企业界人士则要破除海湾阿拉伯国家“遍地是黄金”的误解,不要盲目跟风出海。海湾国家是全球基建领域的高端市场,这体现在施工标准、工程造价和监理要求等多个方面。施工过程中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房屋拆迁等因素导致的工期延误、造价飙升,常使施工方蒙受不小的损失。总体看,一般的技术和产品难以打开海湾市场,只有实力雄厚、技术领先的企业方可立足。(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