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心理所主任:高考应有“平常心”

5月20日,中科院心理所咨询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抗震救灾小组副组长高文斌做客新华网,就灾区孩子的心理重建和调试、如何对人群进行心理疏导和救援等问题接受了专访,以下是内容要点和访谈实录。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中科院心理所咨询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抗震救灾小组副组长高文斌做客新华网。新华网 张龙 摄

  孩子不会担心太多不切实际的东西;心理工作者不是给人当假肢、拐棍

  青少年的反应和成人相比没有一个太大的完全不同的规律的问题,但是他们的表现可能有些成年人身上不太容易出现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可能会显得非常自我、非常封闭,他不愿意和别人交谈,为什么不愿意?也是因为感觉到很惊恐,安全感不够,所以他会很封闭,在这段期间如果有心理学的专业人员去能够帮他尽快地和外界取得沟通的话他会得到更大的帮助。如果一个人蜷缩在角落里可想而知就会很麻烦,小孩的一个自我保护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谁也不理,这种情况是很容易出现的。

  再有孩子们会有一个躯体上的反映,小孩心理上的反映变成躯体化也是很常见的,昨天几个专家可能也提到了,儿童的心理问题躯体化也是比较常见的情况,这时候医护人员接手这些孩子的治疗的时候有这种意识,知道有些情况可能是心理在身体上的反映治疗的时候可能会更精准一点,儿童在这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当然,再往下我倒想谈一点我的感觉。我们不认为青少年或者未成年哪怕再小的孩子是非常软弱的个体,我并不这样认为,虽然他没有成年人这么多外部看上去的力量,但是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很坚强的,而且从这些天大家看到的报道当中也能感觉到,我们很多儿童的表现其实是很好的。他并没有被这种东西完全击垮,所以我们更重要的是要保护这些青少年,他们本来很坚强、很积极的一面,让他继续发挥下去他们的作用。

  这就是刚才讲到的心理工作者的作用,我们不是给人当假肢,拐棍,这是阶段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青少年再接触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找到自己的力量,他要自己生活下去的,每个人真正长大最根本的动力是自己,如果你觉得没意思那你可能就停下来了,而小孩自己想长大的话别人的帮助才会变得积极一点。

  所以这些东西可以和前方救援的人员分享一下还是很必要的,虽然我们孩子的经历会让我们很伤心,但是这种伤心有时候会超过小孩自己,这种情况下就会妨碍对孩子的救助,但是我们也并不是说要对孩子笑,说什么都没发生,这只是一个谎言。但是最根本的我们是要和孩子都在现实当中,既不让他们回忆或者夸大过去的事情,也没有必要带着他们展望或者担心更多的未来,每天是现在的,儿童是最生活在现在当中的人,虽然说小孩有很多的梦想,他可能会通过他的绘画或者讲话表达出他的理想,可能很虚幻,但是儿童同时也是最现实的,你给他一个苹果他马上就会乐。这种情况大家不要忽略,而不像成年人会担心明年我会怎么样怎么样,明天我工作会怎么样怎么样,大家会有一定的担心,但是小孩不会对这种太多不切实际的东西担心起来。

  更关键的是在这儿他有没有人关心,有没有温暖,我们之后才要考虑的是我们之后如何帮他找到温暖和家庭。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