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心理所主任:高考应有“平常心”

5月20日,中科院心理所咨询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抗震救灾小组副组长高文斌做客新华网,就灾区孩子的心理重建和调试、如何对人群进行心理疏导和救援等问题接受了专访,以下是内容要点和访谈实录。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主持人:

  刚才您给我介绍的平时工作的内容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集中的喊话,对灾区人民进行集中的心理救助。我们想知道这种喊话是怎么进行的?有多少人接受这种喊话呢?

  高文斌:

  我们这些人分了好几个组,目前的工作都是必须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我们虽然鼓励志愿者去,但是志愿者本身还是要有组织的,要不然一个人的作用是发挥不出来的。

  至于您提到怎么做的话,一般来讲就是有关的部门可能会提出来这个要求,无论是在学校的群体还是已经聚集到社区的,还是在临时避难所的,这些人群进来之后,和几年前相比我们政府做群众的心理方面的工作的意识已经比较强了,他们会知道这时候如果有心理救援人员在会比较好一点,所以他们会找到我们,包括心理学的同行、比如卫生系统、部队系统去的同志们也会开展这样的工作。

  当然,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我们所做的工作,但是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对一个人来讲,水并不珍贵,但是如果他已经渴了三天这种情况下水就很珍贵。像刚才我所说的心理救助,在这么一个混乱的状况下如果有人能够给他们一定的安抚和支持那他们心理就会比较稳定,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

  总的来讲,我觉得灾区的情况现在还是比较稳定的,因为毕竟来说我们全国的力量甚至于国际的力量都在支撑这个事情,大家现在所反映出来的各种东西,包括情绪上的、行为上的我们都认为是很正常的表现。也就是说这些情绪的反映本身是一个保护性的作用,就像一个人遇到这么大的事不害怕,一点都不悲伤这恐怕不是正常的反映。我们所谓的正常的反映就是说这样是对他有好处的。

  所以我们并不认为如果大家现在即刻调整为一个很阳光的状态就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是违背常规的,所有的心理学的工作是要遵守科学的状况下做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并不是去干扰他或者怎么样,甚至有时候只是要求派出专业人员陪伴他,尤其是对一些遭受创伤的比如失去孩子的父母,或者失去父母的孩子,甚至变成残疾人的人对他们来说陪伴可能就很重要。

  主持人:

  那这种集体的安抚和喊话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高文斌:

  刚才前面我也讲了,现在第一步要务就是让大家首先安定下来,关键是安定下来之后还要继续,这两天我们也在做一些指导性的工作,就是你如何适应一个短暂的但是是新的生活节奏和方式的问题。
  主持人:

  灾区出现应激心理反应的人如何能够很快地和心理救援人员联系上呢?

  高文斌:

  我们现在其实这次去的话有一个任务就是建立这个机制,就是国家现在已经开始成立各个专家组的委员会了,包括心理专业的人,如果你去了很多人需要你的人找不到你,帮助你的人你又找不到这就是一个问题。我估计很快这个系统会有所改善,因为前面一个阶段任何系统都不会通畅,包括通信系统都不通畅,但是现在都在恢复当中。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