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库中国 > 2016智库中国 > 智库动态

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调查

来源: 光明日报 |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课题组 | 时间: 2017-09-22 | 责编: 毅鸥

策略建议:善用文化符号的共通性、提升传播的级差意识、对接消费的多元需求

2015年《金砖国家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2017年《落实〈金砖国家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行动计划(2017—2021年)》分别签署,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到金砖国家大文化领域的务实合作,从文化艺术、文化遗产、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到金砖国家文化之都的设立构想,文明互鉴成为金砖国家下一个十年发展的重要命题。进一步加强金砖国家民众,特别是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实现民心相通,应作出如下努力:

善用中外文化符号的共通性与可理解性,聚焦青年一代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兴趣,提高文化接触频率和范围。调查显示,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生活方式等直观可感的文化符号最容易激发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兴趣和进一步了解、消费的行为。而哲学观念等植根在本国文化土壤中的文化符号,一直是跨文化传播的难点。在谋求文明互鉴、力求民心相通的努力方向中,应更加注重文化符号的共通性与可理解性,实现文化符号传播的易达性和有效性。在文化交流对象上,应继续发挥“少就是多”原则,锁定最易接受多元文化的青年一代,培育文化交流使者,让文化传播内核聚焦的同时,传播效果获得更大的边际延展。

提升对外传播的级差意识,厘清中国文化元素体系,针对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接触意愿进行分类交流。金砖国家文化差异大、空间跨度大,文化交流长期偏重传播者主体意识,缺少受众客体意识,对不同地域、国家、文化背景的国外民众的认知需求缺乏判断,“级差意识”普遍缺失。此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供给,不能面面俱到。如既想表现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又想表现当代中国的“大国气象”,还要呈现美丽的中国景观,并表达深邃的东方哲学思想,这种复杂交织反而容易导致认知模糊。对此,应对传播内容进行“提纯”,结合受众历史文化背景,深度开发最具沟通潜力的文化元素,树立正面丰富的中国文化形象。

坚持中国文化内核与主体价值,提升文化产品的审美价值和创意设计含量,满足国际市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和需求。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表达与精致的工艺元素的手工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经济和文化双效价值显著。受访者对中国文化产品消费兴趣浓厚,中国文化产品的制作与销售要满足国际民众的审美标准和消费需求,就要以创意设计为手段,开发更具当代审美价值和创意设计感受的文化创意产品、文化旅游纪念品、文博衍生品和文化体验服务。面向国际市场,改变作坊式、粗加工式的文化商品产制方式,增加文化产品应有的文化内涵和商品文化附加值以及创意设计含量,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让更多的文化产品走进金砖国家。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课题组)

 

     1   2   3   4   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