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将文化活动泛政治化,只会升高两岸冲突风险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熊兴 丨 时间:2020-10-06 丨 责编:孙轲

熊兴 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两岸交流中,除了广泛的经贸联系,众多文化、教育、娱乐等交流活动也长期是两岸之间加强情感联结、增进了解与互信的重要渠道。但在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下,很多文化活动也出现“泛政治化”,被拿来当做议题讨论被拿来当作议题讨论,升高了两岸民众之间的对立情绪。近期欧阳娜娜、张韶涵参加央视晚会演唱《我的祖国》引起的风波,即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缩影。

在当前两岸关系复杂严峻的态势下,一方面,台民进党执政当局和一些岛内“台独”势力不断通过各种方式,不遗余力地继续推动“去中国化”,推行“渐进台独”行动。9月台湾新学期开学伊始,便有台湾历史老师指出,新版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有关中国历史的内容又进行了大幅删减。3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仅用1600多字进行概括性论述。9月底,台湾“大陆委员会”新闻中心更新背景板,不仅颜色依然延续绿色的主基调,原背景板上的大陆与台湾的地图也被删除,仅剩下台湾地图。近期民进党籍“立委”陈亭妃、余天、陈欧珀等还提出所谓“迈向国家正常化”的“修宪”提案记者会,要求删除其中有关“国家统一”的文字,并将所谓“领土范围”改为“仅及于台澎金马与其附属岛屿”。加上之前的新版“护照”中继续淡化封面上的“China”字样这些小动作,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去中国化”和“渐进台独”活动有增无减。

而另一方面,台当局和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对两岸之间的人文、教育、文化、娱乐交流这些活动进行各种阻挠,不断制造事端,使文化艺术活动被人为地政治化,不少人被“贴标签”、“扣红帽子”。欧阳娜娜、张韶涵因参加央视国庆中秋晚会演唱歌曲而受到台行政当局的所谓“统战”指控,被认为是从事“政治性内容”的活动,演唱“不适当歌曲”,扬言要对她们展开恐遭调查和并进行处罚。不论其调查和处罚活动是否会进行,但此事又升高了两岸民意的“敌意螺旋”。

事实上,民进党当局对文化、娱乐这些活动的“泛政治化”早有先例。早在2001年的第12届台湾金曲奖期间,当时获奖的大陆女歌手那英的现场献唱曲目中,原本广受欢迎的歌曲《征服》被当时陈水扁政府的有关部门去掉。原因是其认为该歌曲名称“不恰当”,容易引发“歧义”和“联想”,令人贻笑大方。2016年初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法委员”选举前夕出现所谓“周子瑜事件”,被深绿媒体三立电视台、《自由时报》等操作成为选情热门的“反中”议题,故意挑拨两岸的民众情感。该事件不但使原本不利国民党候选人的选情雪上加霜,更直接影响了不少国民党籍“立委”候选人的选情。2017年9月,大陆热门综艺节目《中国新歌声》在台湾大学校园内举办音乐文化节活动,竟被污蔑和操作为具有“文化统战意味”的活动,被操作成所谓“统独之争”,甚至出现一些过激行为,导致活动被迫中断。近年来的台湾电影金马奖,由于大陆影片和大陆演员经常获奖,也被一些绿营人士认为该奖项“已成为中国统一文化的预言”。

台当局和岛内一些人对一些文化、娱乐活动的“泛政治化”操作,既是出于意识形态偏见而产生的毫无根据的认知,同时也暴露出其缺乏自信、杯弓蛇影的“玻璃心”,更包藏了其继续推动渐进式“台独”和“去中国化”的用意,成为其谋取政治利益的工具。20多年的“去中国化”教育已经在台湾社会尤其是年轻人中“开花结果”,对“中国人”的认同感不仅逐步降低,甚至都成为一个问题。在两岸之间的不少社交媒体上,可以明显看到目前两岸之间民意的对立情绪也在不断升高,出现所谓“敌意螺旋”,对双方的负面情绪和恶意观感正在不断累积。在这种情况下,台当局和岛内一些人还在继续推波助澜,试图继续人为割裂两岸之间的历史文化连接,疏离各种民间交流,以达到其彻底“去中国化”的目的,实现其“台独”主张。

今年年初,台执政当局依据所谓“反渗透法”,已进行了不少继续限缩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的行动,对一些促进两岸交流的活动进行政治性打压,使岛内的政治生态更加恶劣,两岸交流合作障碍丛生。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台当局更是动作不断,大搞政治操弄,不断抛出充满歧视和罔顾人民权益的冷血措施,不断升高两岸对立对抗,肆意恶化两岸关系气氛。这些举动不仅荼毒台湾社会,也会进一步破坏两岸关系,加剧两岸对抗,使未来的两岸关系在动荡不安中行进。(责任编辑: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