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荐读

民以食为天,“节俭”应当先

来源:中国江苏网 丨 作者:刘昆 丨 时间:2020-10-19 丨 责编:王鑫

民以食为天。米粒虽小,尤见礼仪廉耻,节俭事微,可助兴国安邦。作为一个餐饮大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在餐饮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食物浪费问题愈发凸显。如此巨大的食物浪费,令人痛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危机意识,特别是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民以食为天,“节俭”应当先!

“节俭”是尊重劳动的体现。人种粮,粮养人。一粒种子,经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最终变成口粮。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就是农民辛勤劳作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虽然告别了粮食短缺的历史,但即便粮食连年丰收,也不能随意糟蹋粮食。珍惜粮食,就是体恤人力、尊重劳动。“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朴素的古训,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

“节俭”是良好家风的体现。勤俭持家,历来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惜粮就是惜福。一个家庭,无论多么富裕,都不能糟蹋粮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常常把餐桌当成教化子女、传承家风的课堂,一粥一饭就是最生动的教材。当家长常常把掉在桌上的米粒捡起放进碗里时,孩子的心里慢慢会升起对食物的敬畏之心,从而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良好家风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节俭”不仅适用于粮食问题,而且也适用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从明智地使用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俭节约意味着科学地管理自己和自己的时间、金钱与习惯,也意味着最明智地利用我们一生所拥有的资源。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

“节俭”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精神号召,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低碳、绿色、健康、积极的现代生活观念,让我们一起爱惜粮食,节约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刘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