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荐读

用实干托起群众的幸福

来源:中国江苏网 丨 作者:廖靓 丨 时间:2020-10-22 丨 责编:王鑫

“靠‘稻蛙鲤’这种模式,今年我们水稻丰收啊,到现在已经采了3000多公斤的谷子。”今年56岁的杨仪运看着自己一手“拉扯”起来的村集体产业,感慨不已。(10月24日 《贵州日报》)

确保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同时也是党员干部为人民群众解难题谋实事,帮助和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方向指引。

如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向小康,既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发挥聪明才智,认真落实扶贫工作要求,推动各项扶贫政策作用发挥最大化,成为贫困群众脱贫的致富的有力保障。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群众冷暖安危放在心中,特别是面对困难时,勇于迎难而上,敢于责任担当,用实干的精神和行动,帮助和引领贫困群众自觉积极脱贫奔康。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尤其是遇到难题、无路可退之时,更要以只争朝夕,不服输、不退缩的精神,理清思路、瞄准目标、勇往直前,用实际行动,推动工作开展,用务实的作风,抓实抓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努力走出属于自己的脱贫攻坚“路子”,团结和引领困难群众脱贫奔康。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帮助和带领困难群众脱贫奔康责无旁贷,但是要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贫困问题,特别是在当地发展相当落后,条件相对艰苦的情况下,作为最基层的党员干部,其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无疑是相当大的。“反正已经是这样了,再差能差到哪去,摸着石头过河也要搞。”村党支部书记的一句“气话”,充分说明了,要通过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是困难重重,绝不简单。

然而,也就是这句“气话”,也从侧面暴露了村党支部书记,置死而后生、不畏艰难险阻的决心和能够实现目标的信心以及愿干敢干肯干的实干精神。当然,当地产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了实干是关键因素外,依靠“党员带头”、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也折射出更多巧干的“影子”。有信心有决心加上实干巧干,如此扶贫举措和态度,必然会为帮助和带领困难群众脱贫奔康,注入强大动力。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干出来的。带领和帮助困难群众脱贫奔康,就要始终坚持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中,在实际工作坚持做到尽力而为、全力以赴,充分发扬“绣花”功夫,在落实推动上狠下功夫,真正用实干巧干托起群众的幸福,让困难群众感受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文/ 廖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