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就地过年,也是抗疫的“战斗姿态”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谢伟锋 丨 时间:2021-02-11 丨 责编:时畅

谢伟锋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春节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情结,但是今年春节,却有千千万万人选择留下,为防疫牺牲团圆,每个人都了不起!”钟南山院士近日通过视频点赞每一个“过年不回家的你”;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也在公开视频中,强调自己对就地过年的同志非常敬佩,称将此举“看作是为全中国人民所作的一次贡献和慈善”。两位医者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做出卓越贡献,他们所传递出来的声音,把“就地过年”的话题推上社交媒体的热门榜单。

作为站在离疫情防控战线最近的一群人,医务工作者的话语,显然更具有现实的参考性。入冬以来,在持续低温的作用下,全球新冠疫情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在此背景下,我国出现一些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从最后的流调情况来看,“人口流动”确实增加了疫情的不可控性。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冠病毒是看不见的狡猾敌人,我们必须绷紧科学防控这根弦,保持“战时”状态,来不得半点侥幸心理和盲目乐观。

对于抗疫形势,每个人都要心中有数。年关将至,为减少人员流动,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多个省份倡议“就地过节”,多地向在外游子发布“非必要不返乡”的公开信。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如非必要,我们不应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提心吊胆地踏上归途,给病毒可乘之机。在“就地过年”的倡议中,有着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最大公约数。

年关将至,又是一年春运时。春节之所以被中国人视为“百节之首”,就在于它承载了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和向往。游子思乡心切,春节阖家欢聚,所有美好的前提是平安。因此,当春运的帷幕已经徐徐拉开之际,我们会发现与往年的“喧嚣”相比,今年则“冷清”许多。“几十亿人次大迁徙”的史诗级场面不再,背后正是人们用“三思而后行”的方式来迎接农历牛年的来到。

既要有科学应对的举措,也要有充满温情的挽留。“就地过年”更像是一道选择题,如何答题,取决于怎样熨平人们“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惆怅。最近,一波高校晒年夜饭菜单的操作,让人有感“花式宠留校生太拼了”。南京大学公布年夜饭菜单,光看图片就馋哭了无数人;四川大学今年约有3000名学生留在学校过除夕,校方将举办新春系列活动;在烟台大学,留校学子和学校的领导老师将一起吃过年的饺子……“就地过年”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通过实际举措让人把心安放下来,尽享在“家”过年的感觉。

“就地过年”并不是理所应当,让更多人尽到自己的责任,构筑起防控疫情的重要防线,就不能让他们“一个人在战斗”。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合理有序引导群众就地过年。在全国多地,发放“留岗红包”、减免企业房屋租赁费用、零售网点假期增加营业时间、增加文体节目供应等实质性举措,都能让就地过年的人们感觉到“年味与温暖”。留人需得留“心”,多效并举之下,人们自然有感“此心安处是吾乡”。

就地过年,也是抗疫的“战斗姿态”。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春节里来与往的轮回之间,我们在价值观念的链条之上,输出着从家到国的情怀升华。“小家”的阖家健康和为了“大家”的平安健康,并不在于脚步的紧迫,而在于心愿的达成。“就地过年”的坚守之中,是我们在对故土眷恋和社会安宁祥和之间所达成的一种融合。就此而来的平安之气象,正寓意着春天万物生长的勃勃生机。(责任编辑:唐华 乐水)

专栏
荐读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