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清明祭扫,让文明成为一种自觉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谢伟锋 丨 时间:2021-04-04 丨 责编:唐华

谢伟锋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春暖花开芳草萋,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疫情当前,人们在祭扫和出行中仍然需要保有安全意识。日前,全国多地已发出倡议,宣传文明祭扫新风,倡导在清明假期文明、错峰出游和祭扫,兼顾身心放松和健康安全。

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不能放松。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现在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疫情防控都是头等大事。新冠病毒是看不见的狡猾敌人,近日在国内又出现确诊病例,就再次提醒我们要绷紧科学防控这根弦,保持“战时”状态,来不得半点侥幸心理和盲目乐观。春节如此,清明节亦然。清明是最具乡土气息的中国传统节日,它承载了华夏儿女对祖先的思念,以及对乡愁的释放。所有节日的物语里,平安都是最大的关键词。在全国各地所发出的“文明祭扫”倡议中,就有着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最大公约数。

每个传统节日里,都蕴藏着民族的文化密码。千百年以来,清明节用岁月之犁深耕伦理文化的深厚土壤,扫墓、踏青等清明传统习俗也在民间形成高度统一的流程,一家几代人聚集在先祖的坟墓前祭扫,是多少年不变的固定场景。变动不居的时代,总有一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如今,在清明“拜者、酹者、思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的祭扫规定动作之外,各地都在大力推广网络祭扫、家庭追思、植树缅怀等绿色文明祭扫方式。在中国人的概念里,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清明节的最大要义,方式则是对它的路径达成。重在心而不拘于形,在“文明”与“祭扫”的交汇之中,输出的是千年不变的家国情怀。

既要有科学应对的举措,也要有充满温情的举措。“文明祭扫”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通过实际行动让人感受到移风易俗的实质性好处,并让他们在特定的仪式场景之中找到情感的寄托。我们看到,今年清明节期间,很多地方没有搞“一刀切”暂停现场祭扫服务,而是根据疫情防控发展动态随时调整防控措施,采取预约、错峰、限流等措施,让人流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根据变化来进行主动创新。此刻,我们倡导文明祭扫,既是为安全便捷,也是为了疫情防控。

清明祭扫,让文明成为一种自觉。中国人是极其讲究家庭伦理观念的,很多人都不愿在祭扫过程中抱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遗憾和缺失。这个客观维度也表明了在非常时期的文明祭扫的推行,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就好比“就地过年”背后是无数人主动留守的自觉。这种自觉,是一种负责任的集体行为,且并非是一时之举。在清明节的文明祭扫之中,或许没有人头攒动,也没有烟雾缭绕,但并不妨碍现代人和传统文化来一次拥抱。在简约而不简单的仪式之中,我们完成着血脉与思念的交融,也筑牢着安全与健康的防线。(责任编辑: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