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美方理性思辨声音增多,凸显对华打压不得人心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张志新 丨 时间:2021-05-16 丨 责编:唐华

张志新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5月9日,“东亚论坛”网站刊登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资深外交官傅立民题为《华盛顿正在打一场注定会输的对华比赛》的文章,指出美国试图通过升级“极限施压”来削弱和遏制中国,但这一政策最终只会弄巧成拙。傅先生的文章显示美国的部分学者和战略界人士开始反思美国对华打压的政策,而近期美国这种理性与思辨声音的增多,越发凸显拜登政府急需调整对华政策的心态。

傅立民在文章中的观点主要如下:一是,美国对华“贸易战”实际上损人不利己。由于“贸易战”,美国失去24.5万个工作岗位,减少约3200亿美元GDP,美国家庭平均每年为消费品多付1277美元。二是,中国对美主要是经济和技术挑战,而非军事挑战。三是,如果美国坚持对抗中国,它将发现自己越来越孤立,这是因为各国都不希望使中国成为他们的敌人。四是,许多国际问题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根本无法得到解决。因此,美国需要与中国合作才能改善全球治理,并解决共同关心的全球问题。

事实上,傅立民并非美国近期就对华政策发声的唯一战略界人士,多位学者和前政府官员都对拜登政府献计献策。在当前拜登政府对华关系停滞不前的情况下,傅立民的观点可谓极其明智。首先,拜登政府仍然沿用特朗普时期对华加征关税的贸易政策,并对中国企业采取歧视性做法,上述政策迟迟不做调整,受损的不仅是中国企业,美国企业和民众同样叫苦不迭。在这个问题上,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高级讲师史蒂芬·罗奇持类似观点,他认为中美贸易战伤害了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除激化敌意外没有达到任何目标;美国需要放弃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和它背后的关税政策。

其次,毫无根据地渲染中国“军事威胁”,除了为美国五角大楼增加预算之外,其实毫无意义,更何况中美之间的竞争主要在科技和经济领域,而设想两个核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着实太过疯狂。近日,“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者、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同样表示,目前中美两国生活在相互摧毁的时代,如果一方攻击另一方,双方都会被摧毁,因此两国是“不可分离的连体双胞胎”。艾利森提出,中美应当寻求避免冲突和战争的方法,从美苏冷战教训中汲取经验,在深度沟通、危机管理流程以及危机防范等层面以史为鉴。

再次,美国将越来越发现自己拉帮结派、围堵中国的政策在国际上不得人心。毕竟现在已经是21世纪,美国已经不可能重回冷战时代、重温“一超独霸”的旧梦。今年3月,美国乔治敦大学国际事务教授查尔斯·库普乾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刊文称,20世纪中叶建立的基于规则的国际体系已经过时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联盟也不再具有其曾经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因此他建议拜登政府放弃特朗普政府时期“尖锐的单边主义”,恢复美国作为团队合作者的传统角色。上述论断显然有一定的道理,但需指出的是,美国是当前国际体系和国际规则的最大破坏者,在世界各国深度相互依存的大背景下,任何谋求与中国“脱钩”的行为不仅不现实,而且不可能。

最后,无论是在应对新冠疫情,还是全球气候变化,都需要中美携手合作,而非离心离德,背后打小算盘算计别人。史蒂芬·罗奇曾表示,化解美中冲突的方法之一就是解决容易的问题,这是因为许多重要的全球性问题是美国和中国希望集体解决的,例如气候变化和全球公共卫生;在疫情时代,两国领导人应当建立沟通机制,对这些问题交换意见。当然,合作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而互信是需要积累的。如果美国一方面期望中国在符合自己利益的领域与其合作,另一方面又在不遗余力地攻击和破坏中国的利益,这种自私自利、自相矛盾的做法显然不能让人接受。说到底,大国之间的竞合关系才是常态,如果强行给自己树立一个标靶或者敌人,只会增加战略误判的可能,并且将国家引上歧途。(责任编辑: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