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放管服”改革将带来“乘数效应”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董少鹏  丨 时间:2021-06-04 丨 责编:唐华

董少鹏 《证券日报》副总编、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

6月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电视电话会议,会议主题鲜明,积极回应了市场关切。在我国经济稳定复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的情况下,抓住宝贵时间窗口,加快“放管服”改革,推动营商环境进一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既可以促进当下经济稳定增长,又可以为今后长期发展打下制度性基础。此时给“放管服”改革加一把力,可望形成更强的牵引效应、乘数效应。

“放管服”改革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又要提高政府经济治理的能力。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核心是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简政放权、完善市场体制、加强立体监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方面,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营商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但打造高质量的、具有强大全球引力的营商环境,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一是,继续简政放权。要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减少归并资质资格许可,取消不必要的备案登记和年检认定,规范涉企检查。全面实行“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改革生产许可制度,简化工业产品审批程序,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对专业性很强的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推行承诺制,实现政府定标准、企业或个人作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严惩戒。这方面改革的空间还很大。

要下力气解决制约市场体系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土地、人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有序公平流动。对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放开竞争性业务的准入,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对自然垄断业务的监管。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际大循环。

二是完善和创新监管。政府做到对市场主体活动“少管”,不只是减少行政管理和审批事项的数量,而是从根本上让市场经济理念落地。

为此,在“放权”的同时要做到“看得清”“接得住”,关键是做好事中、事后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主体和行为。对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要及时跟进监管,真正实现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要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既要对运行模式相对成熟的行业领域实施好执业监管、安全监管、质量监管等,强化有关措施;也要对新业态新产业实施审慎包容监管,鼓励创新。加强金融监管,深化协同监管、系统化监管改革,提升全方位、全环节监管能力。 

三是增强政府组织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从各国发展经验来看,放松管制和激发活力都需要在动态中维持平衡。而公共服务与这两者都有关联,是维系两者平衡的重要一“极”。公共服务涉及面很广,既包括土地、人力、资本、技术、数据等重要生产要素的流通机制和平台,也包括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也包括执法、监管、公共安全保障等体系。公共服务既有经济性,又有社会性,同时也有国际性,是营商环境的重要部分。

要在政府主导下,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一起,来做好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体系的舒适度。在教育、社保、医疗、养老、婚育和企业登记、经营许可办理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在商事领域,要保障各类主体依法平等地使用资源要素、参与公平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严格执行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落实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清单之外不设额外限制措施,确保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

今年4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正式公布,从七个领域提出了40多项具体的改革举措,包括稳定和扩大就业、培育市场主体、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稳外贸稳外资、保障基本民生等内容。落实这些举措是一场硬仗,诚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放管服”改革是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所以,这次电视电话会议也是关键时刻的一次“督战”。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放管服”改革能够在稳妥的基础上推进得更快一点,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形成强有力的牵引效应、乘数效应,推动新发展格局稳步向前。(责任编辑: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