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传习录】用分众化思维、精准化施策传播好中国声音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江鸿 丨 时间:2021-06-04 丨 责编:王鑫

江鸿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内蒙古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下午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当下,要让中国声音更好地为人所知、被人接受,就需要搬开意识形态色彩浓郁的宣传方法,剔除只考虑自己感受不顾及用户反应的内容生产套路,在对外传播领域来一场去旧迎新式的再造。但怎么才能迎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做出了如下清晰的解答:

以分众思维打造立体式媒体集群。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自媒体的勃发,“人人麦克风”引发了社群化传播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泛众化内容、大众化传播已难以满足社群时代用户的精准需求,国内传播如此,国际传播亦如此。对这一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有指向性地提出了“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的方法。多主体、立体式媒体集群的建立不但可以适应媒体用户分众化的现实情况,而且通过精准匹配内容,还可以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为我们有效开展国际传播“添砖加瓦”。

用精准施策构建国际化叙事体系。古人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毛泽东也曾讲过,“看菜吃饭、量体裁衣”。面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传播对象,建立一套适应度高、方法灵活的国际叙事体系也就成为了有效开展国际传播的重中之重。在国际化叙事体系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样给出了建设方案。

要构建国际化的叙事体系,就要明确叙什么?对象明确,讲故事就有了靶子。靶子在哪?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讲好中国理念、中国实践、中国共产党,传播好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

要构建国际化的叙事体系,还要知晓怎么叙?方法得当,故事就会取得“你知我知大家知”的传播效果。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树立融合性叙事思维,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同时,还给出了一条实实在在的“叙事”执行线。

依托实践来谈事。传播不是空中楼阁,高质量的对外传播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实践,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的谈事路径。

小中见大来叙事。新闻报道有着“小切入点展现大道理”一说,对外传播同样如此。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列出了每一位传播者都应该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以鲜活的事例来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这一大主题的叙事方法。

多视角来说事。古人讲“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件事情,角度不同,带给用户的体验也会大相径庭,因此,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我们每一位传播者都应该成为多面手。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开出了能够熟练地“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的“药方”。

多平台来传事。现代传播讲究线上线下结合,传统现代并用,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过程中,除媒体平台外,多样化的活动、论坛等同样是我们可资利用的传播平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要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的建议。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只要我们能在实际工作中从点滴做起,以铸造善谋善为真功夫的思想,做到重大主题,平实传播;中国故事,国际表达;顺应分众,精准施策,那么“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的传播目标也就必然能够实现。(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