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以民促官,用民间的力量来为日本政府纠偏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李若愚 丨 时间:2021-06-17 丨 责编:乐水

李若愚 中华日本学会理事、四川省区域与国别重点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前一阵,一则“日本资助中国大V做宣传”的新闻让国人接触到一个新的名词: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其实对于学习日语的人来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名字或许不算陌生,因为日语学习者普遍要参加的日本语能力测试(JLPT) 就是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与日本国际教育支援协会共同创办的。如果能通过考试,那在收到的等级认定证书上还会看到国际交流基金理事长的署名。从事与教育有关的工作大概也有很大机会接触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只要通过网络简单检索,就能搜到国际交流基金与高校合作推动中日两国学术交流的信息。

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国际交流基金与日本外务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国际交流基金是日本外务省管理的独立法人这一点也并非秘密。其实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对于这一问题的表态:“我注意到有关的报道。国与国之间以各种形式开展人员互访交流的做法,在国际关系实践当中普遍存在。”这种在国际实践当中普遍存在的做法有个学名叫“公共外交”,即: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情况并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本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加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曾经担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的赵启正教授在《公共外交战略》一书中还提出:时代要求中国大力开拓公共外交。

其实很多国家都在通过公共外交提高本国的国家形象。但为什么只有日本的公共外交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我想这与中国民众对日本的普遍认知与中日关系不无关系。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2020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受访者对日本总体印象持“很好”或“相对较好”的比例为45.2%。这就意味着超过近半数中国民众对于日本是无感,甚至是印象不好的。在对日印象不好原因的选择上,居于首位的是“日本对侵略中国的历史没有真诚地道歉和反省”,比例为74.1%;排名第二位的是“日本对钓鱼岛进行‘国有化’,引起两国对立”,比例为53.3%。从报告出炉的去年11月到现在,日本政府在这两点上的态度都没有改变,所以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印象大概也不会有太多的改善空间。不过,是不是中日关系一旦遇冷,两国的民间交往就必须停止呢?

从笔者个人从事的中日关系史研究领域来说,我倒也不认为如此。将日本政府与日本普通民众区别认识的“两分法”,本就是我们对日认识的传统。日本政府在涉华问题上的一些错误做法,理所当然要由日本政客来买单,而不应该波及日本的普通民众。其实,在当代中日关系史上,民间交流曾经是中日关系的主要推动力,尤其遇到中日关系遇冷的时候,民间交流的积极意义就越能凸显。通过民间交流推动官方关系发展的“以民促官”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越是两国关系发展不顺时,越需要两国各界人士积极作为,越需要双方加强民间交流,为两国关系改善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这段语重心长的文字来自习近平主席2015年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讲话。其实今天在日本力推对华友好的很多日本朋友都是通过1984年的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团才与中国结缘的。他们对中国的真挚感情就是那时中日交流结出的硕果。据汪文斌介绍:中日双方今年还确立了“5年安排两国3万名青少年双向互访”的交流计划,两国政府支持的青少年学生双向研学旅行活动也在规划筹备之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二十年后中日关系的走向由今天的你我说了算。(责任编辑:乐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