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文艺评论工作把好方向盘才能行稳致远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江鸿 丨 时间:2021-08-11 丨 责编:王鑫

江鸿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内蒙古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文艺评论工作迈入了一个以“立思想、树标准、强阵地”为特色的有章可循的新时代。

机械式生产、快餐式消费,追求奢华、过度包装,胡编乱写、粗制滥造,脱离大众、脱离现实,过度表扬、庸俗吹捧,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凡此种种一度成了依附在文艺评论身上的“病菌”和“寄生虫”,干扰了文艺评论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本次《意见》的印发可谓恰逢其时,为文艺评论界降下了一场及时雨,调校了业已偏航的方向盘。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镜子的作用在哪?良药的药效如何发挥?此次印发的《意见》给出了以“一体两翼”之法,为文艺评论工作制定“工作章法”,拟定“行业标准”的答案。

“一体”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工作指导,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的基础上,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一体”解决了文艺评论的思想根基问题,有了牢固的思想引领,社会主义的文艺评论才能把正方向盘,在正确的车道上快速行驶。

当然“一体”也是实化的要求而不是虚化的说辞。这个实化的体现就是哪些该弘扬,哪些该批驳,哪些该注意,哪些该创新都给出了明确指向。简言之即“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不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和泛娱乐化等推波助澜;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发扬艺术民主、学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改进评论文风,多出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上述要求落地了,自然也就能够水到渠成地发挥出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

只有“一体”难以行远,为了让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工作展翅翱翔,本次印发的《意见》还为文艺评论工作量身打造了“打造标准、强化阵地”的“两翼”。

俗语讲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立好,标准明确,能有力地推动一个行业快速发展。对于文艺评论这一行业的标准来说,其内涵既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又坚持了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怎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这就要求评论家们在批评精神的引领下树立严肃客观评价作品,用专业性和说服力立足的评论意识,形成不唯流量是从,不刷分控评,不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不阿谀奉承、庸俗吹捧的思维习惯,努力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用户。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阵地稳、根基牢,精神大厦才会牢不可摧。

那么如何才能让文艺评论的阵地稳固呢?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对传统文艺评论阵地要加强文艺领域基础性问题、前沿性问题、倾向性问题等研究;对新人新作,热点文艺现象要及时评论,正确引导。

当然,考虑到互联网这个现如今最大的时代场景,为了让评论作品能落地,落好地,文艺评论也要做好“融合”工作,将新媒体的表现手法、新媒体的优势特长与文艺评论融合对接,以此推动文艺评论在网民中的有效落地,在网民中形成爱看,爱分享的氛围。

歌以咏志,诗以传情,文以载道。一定程度上承载了文艺发展方向的评论在新时期也着实需要来一场新应考,重新回答“我是谁,为了谁”的老问题。惟其如此,才能更清晰地理顺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作方向,也才能够更好地打磨好评论利器,握正评论方向盘,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的目的。(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