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应对气候变化要实现减排与经济发展的齐头并进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韦福雷 丨 时间:2021-08-25 丨 责编:郭素萍

韦福雷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

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一部分《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明确指出气候变化应归咎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正在加剧,除非立即、迅速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21世纪全球气温升幅将超过1.5℃,甚至2℃。

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和2℃的目标来自于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在会上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以内,并将努力把升幅控制在1.5℃以内。报告估计,当全球气温升高1.5℃时,热浪将增加,暖季将延长,冷季将缩短;当全球气温升高2℃时,极端高温将更频繁地达到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临界耐受阈值。

今年以来,世界各地频发的极端天气已经发出了警报。欧洲、印度和中国的特大洪灾,美国蔓延的山火和史无前例的旱灾也许还只是开始。报告警告,未来10年,严重的旱灾、强降雨和水灾等极端天气将成为常态。如果不抓紧采取措施,将导致更多的自然和人道主义灾难。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表示,这份报告是一个红色警报,如果马上联手行动还可以避免气候灾难,现在既没有再延误的时间,也没有再找借口的空间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卓著

中国一直以大国姿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双碳目标更是史无前例,中国还积极协调推动各国达成减排共识。

中国一直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2019年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7.9%,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提前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目标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均碳排放水平还不到美国的一半,却做出以历史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承诺,为世界各国作出了最好的示范。另一方面,作为年排放量超过100亿吨的碳排放大国,中国承诺通过提升自主贡献与发达国家大体同步实现碳中和,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发达国家无可比拟的巨大贡献。

中国在历次气候变化大会谈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国家领导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在于推动《巴黎协定》全面实施。而中美两国元首的联合推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巴黎协定》的达成。在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后,中国仍然不遗余力地推进相关工作。尤其是在卡托维兹气候变化大会谈判陷入僵局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受大会主席和执行秘书的委托开展沟通协调工作,解决了大会闭幕前最重要的问题。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后,中国积极与美国展开对话,为在世界大变局中大国携手应对全球危机作出了积极探索,为推动11月将在格拉斯哥召开的第26次气候变化大会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

实现减排与经济发展的齐头并进

中国已经将双碳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点要做好顶层设计、转变减排思维、提升基础能力、强化科技支撑,实现减排与经济发展的齐头并进。

完善顶层设计,实施碳排总量控制。加快制定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文件,确定碳排放的总量目标。以总量控制为基础,确定各个区域以及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做到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双碳目标。避免出现“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

转变减排思维,做好源头减排管理。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是减碳,而不是节能。对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必要用能,不能刻意压缩。因此,必须要转变减排思维,放开能源需求侧,管好能源供给侧,把减碳的核心转移到低碳新能源的利用,加大水电、风电、光伏、核能等低碳清洁能源的应用,从源头减少碳排放。

提升基础能力,夯实监测统计体系。精准的碳排放统计数据是碳排放目标设定、考核的重要前提。构建基于碳卫星和地面监测网络的碳排放监测和统计体系,以精准的监测和统计数据为精准控碳、科学减排、合理监管提供依据。

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创新成果应用。围绕碳中和目标,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积极开展重大节能低碳技术、近零能耗建筑、近零碳排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示范。(责任编辑: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