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一带一路”彰显互利共赢理念,“经济掠夺论”纯属无稽之谈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刘倩 吴志濂 丨 时间:2021-10-13 丨 责编:乐水

刘倩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教授

吴志濂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八年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国际合作成效举世瞩目。当前,抗疫和经济复苏成为了“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合作的重点,这更加体现出“一带一路”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然而,西方一些国家和媒体对该倡议的诋毁和指责却从未停止,并不断制造话题。自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将中国定义为具有“经济侵略性”的国家后,“经济掠夺论”的指控在部分西方媒体的渲染下甚嚣尘上。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府的刻意引导,以及西方媒体选择性的报道,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海外引起了高度关注。但毫无疑问,“一带一路”是互利合作,而“经济掠夺之说”是典型的移花接木。

厘清这一问题要从弄清什么是经济掠夺开始。经济掠夺最早是用于解释西欧国家在早期资本积累过程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攫取他国资源以发展自身经济的过程。经济掠夺的本质是西欧列强利用自身的强势地位和霸权与弱势国家进行经济资源的非等价交换。当部分美国政府官员用经济掠夺来形容“一带一路”倡议时,很显然将西方殖民主义的思维模式置换到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上,将西方的霸权主义和中国的互利共赢混为一谈。这种说法从出发点、路径和结果上都完全与“一带一路”倡议相悖,是荒谬且不合理的。

从出发点看,中国“一带一路”的构想是完全基于合作共赢的理念,而非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攫取,更没有想过进行海外殖民扩张。一方面,“一带一路”项目的签订是完全基于双方自愿的原则,以期达到“1+1>2”的整体性效果,没有强迫性质。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一带一路”不是二战之后的“马歇尔计划”,而是秉持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打造国家合作的新平台。另一方面,殖民扩张和霸权威胁是以军事扩张为前提,而中国并未在海外建立任何军事基地,并不具有霸权主义的威胁性。与之相反的是,我们充分尊重他国的意愿,在经济贸易层面展开充分交流,并不附加任何政治条款。

从路径看,中国企业通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而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经济学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也就是说,外国资本的进入会促使东道国在生产力和技术进步上有了可以学习模仿的经验和模式。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共82个,累计投资289亿美元,入区企业近4000家,上缴东道国税费累计20多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24.4万个就业岗位,央企海外分支机构38万多名员工中85%是本地员工。

同时,“一带一路”海外基建是投资重点,中国积极开展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规划和建设,与东北亚,中亚、南亚及东南亚国家开通公路通路13条,铁路8条,此外还有油气管道、跨界桥梁、输电线路、光缆传输系统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这些硬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帮助东道国打破地理限制造成的市场分割局面,加速生产要素、商品、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进而改善地区之间资源配置效率。可见,“一带一路”的项目都大大促进了东道国本身的自我造血能力,这一过程对于沿线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从结果看,“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提高沿线国家的就业率、促进贸易往来和改善当地民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发展报告2021》显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2013年的1.04万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35万亿美元,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5%升至29.1%。2021年前7个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保持25.5%的高增长势头。其中,中巴经济走廊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双方合作包括瓜达尔港、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中国除了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岗位问题,还为巴基斯坦人提供技能培训,并解决了电力短缺问题,为巴基斯坦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最近一年,在新冠疫情的作用下,全球经济萎靡,但“一带一路”沿线投资依然能够逆势而行,成为沿线国家经济复苏的重要催化剂。2020年,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同比缩水35%的背景下,中国境内投资者在“一带一路”沿线的58个国家实现直接投资186.1亿美元。最新数据显示,中方已经同“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共同发起国达成了总量7.75亿剂疫苗和原液的合作共识,目前已提供3.5亿剂。这一系列数据充分说明“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掠夺之说”从何谈起?

“一带一路”从出发点、实施路径到成果清单都彰显着互利共赢的理念,其经济合作中只见互利不见掠夺。因此,该论调纯属无稽之谈。(责任编辑:乐水)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