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冬奥进入“北京时间”,全球共赴冰雪盛会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谢伟锋 丨 时间:2021-10-27 丨 责编:唐华

谢伟锋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10月27日,北京冬奥会开幕进入倒计时100天,奥林匹克再次进入“北京时间”。在冬奥会筹备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时,面对国际奥委会的严格检验,北京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实现制冰,竞赛场馆已经通过了雪上和冰上测试活动的考验;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程已完工,赛区的医疗、餐饮、住宿条件持续优化;崇礼正成为备受欢迎的滑雪胜地,空气质量指数排名河北第一……立足于“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生活更美好”3个目标,北京市区、延庆和张家口市崇礼两地三赛区协调发力,努力把申办时的承诺落实为一项项具体措施。

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冬奥会,是中国的承诺,更是世界的期盼。2015年7月31日,当国际奥委会把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授予北京的那一刻起,全世界都期待中国的精彩作答——北京成为第一个先后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所有人都相信中国一定会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出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也必定会给全世界带来一场不负众望的体育盛宴。

自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到大力发展群众性冰雪运动;从场馆建设的绿色低碳方针,到“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逐渐形成,各方面筹办工作系统设计、有序推进。筹办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彰显着一个民族积极向上的气度,展示了一个国家蓬勃奋进的活力。

筹备和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过程,是展示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最好平台。世界上第一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将为冬奥赛事提供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来自张家口的风电、光伏发电通向北京,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100%用上“绿电”;国家速滑馆采用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碳排放量趋近于零……中国之所以举办冬奥会,不仅是搭建最高水平的体育舞台,展现冰雪竞技的无穷魅力,更是以冬奥会为契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一流的场馆、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设施,一个个具体有形成果的背后,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效率的集中展现。在冬奥会期间,全球亿万观众都将接受奥林匹克的精神洗礼,也将感受到行进大国的豪迈风范。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面对新冠疫情蔓延的不确定性,做好防疫是成功举办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关键,也是赛事筹备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为上万名运动员、教练员、技术官员和媒体记者筑牢疫情防控的防火墙,从而赢得工作的主动,这需要主办方答好冬奥会疫情防控这道题。“执行严格的疫苗接种政策”“实施赛时闭环管理政策”“决定不面向境外观众售票”“取消所有利益相关方的随宾注册类别”“进入闭环内的境内外冬奥参与人员和工作人员都将进行每日核酸检测”——北京冬奥组委已与国际奥委会建立会商工作机制,并成立疫情防控办公室,承担疫情防控综合协调工作。疫情挑战下,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激励与鼓舞。冬奥会圣火在北京的再次点燃,也向世界传递出具体有形的奥林匹克精神:只要心怀梦想、自强不息,美好的未来就在前方。

冬奥会进入“北京时间”,全球共赴冰雪盛会。四年一轮回,世界上没有哪项活动能像奥运会这样,让人们不分性别、国籍、民族、信仰,为了共同的梦想在同一座平台交流对话。这个宏大平台的搭建,正是赛事主办者的使命所在。经过长达7年的准备,最终要在短短十几天里检验筹备工作的成效,我们有信心更有准备:从建设体育场馆到制定比赛方案,从确保后勤保障到加强疫情防控措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中国为举办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9月17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发布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10月18日,北京冬奥会火种在希腊成功点燃;10月20日,北京冬奥会火种抵达北京……冬奥会的脚步已然临近,让我们冰雪相约,激情飞扬!(责任编辑:唐华)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