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推动“后默克尔时代”中德关系续写辉煌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李超 丨 时间:2021-11-02 丨 责编:乐水

李超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研究员

10月26日,随着德国新一届联邦议院成立,默克尔的第四届总理任期正式结束。她将在新政府成立前继续担任一段时间看守总理,随后退出德国政治舞台。“默克尔时代”的终结也引起了中国舆论的热议。在默克尔主政的16年间,中德关系虽经历起伏,但总体成果丰硕,可以说是全球大国关系的典范。

在就任之初,默克尔对中国并不算十分了解,前期主导推行了一段时间的“价值观外交”,致使中德关系“冷冻”长达半年。不过低潮期很短暂,默克尔很快就意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大国,塑造良好的中德关系对双方、对世界都有重大意义。此后她转变政策,开启了“对华再认知”的阶段,中德关系也随之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默克尔几乎每年访问一次中国。除北京外,她每次都到访一个不同的地方城市。其参访的范围异常广泛,从成都的川菜馆到合肥农村学校再到深圳的数字化工厂。这一时期,中德建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创新伙伴关系,拥有总理年度会晤、政府磋商以及战略与安全、财金、人文三大高级别对话机制;中德贸易额屡创新高,如今已占中欧贸易额1/3以上,中国连续五年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的汽车、机械制造、保险等行业率先享受了中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红利。在此基础上,中德还不断拓展新兴领域合作,实现双边关系的历史性提升。

近几年来,随着中美博弈加剧,作为西方阵营的德国在对华政策上的杂音也在增加。特别是由于美国的拉拢和施压,德国一些政治家提出了对中国强硬的主张。在这一国际大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刻,默克尔依然坚持务实的对华政策,对稳定中德乃至中欧关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例如在西方热炒的华为参与5G建设问题上,德国拒绝对华为进行“政治审判”,没有盲目追随美国“一禁了之”。也正是在默克尔的大力推动下,欧方顶住美国的压力,完成了与中国的投资协定谈判。

默克尔的对华务实态度,正是来自于她长期全面地接触中国,通过亲眼看亲耳听,所形成的客观的“中国观”。正如习近平主席与默克尔告别通话时所说:“能感受到你对中国的兴趣。”默克尔多次在采访中阐述她的“中国观”:过去的2000年里中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近代200年的相对衰弱只是例外,西方应客观看待中国复兴,不应视中国为威胁。2019年,欧盟将中国定义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制度对手”,并不断突出后者,但默克尔一直回避“对手”之称,她认为中国崛起“靠得是勤奋、创造力和科技水平”,与中国“脱钩”是不明智之举。

德国的主政者即将易人,我们对下阶段的中德关系充满期待,盼望延续默克尔时代的良好发展势头,继续引领中欧乃至全球大国关系。目前,赢得大选的社民党正领衔与绿党、自民党进行组阁谈判,成功概率较高。社民党候选人朔尔茨很可能成为默克尔的接班人。朔尔茨在担任汉堡市长和副总理兼财长期间积极推动中德经贸合作,有望继承默克尔的务实对华政策。

当然,德国新政府深入客观了解中国需要一个过程。坦率讲,绿党和自民党对华还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解,近年来就中国内政以及所谓民主、人权等话题有过不少负面表态。我们认为,这绝非中德关系的主流。期待新政府就任后,继续秉持务实的态度,加强与中国的交流对话,以此加深了解、化解分歧、凝聚共识,推动互利共赢。

事实上,合作始终是中德关系的主流。近年来中德乃至中欧关系显现一些消极面,归根结底还是双边关系所触及的领域增多所致。过去,中德关系更多集中于经贸领域,甚至是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经贸合作,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德各自国力的提升,新世纪的中德合作结构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向着绿色创新、全球治理等重大领域迈进,即使是经贸合作,也由中低端向高尖端转移。

新领域、新思维,必然会遇到新问题,出现分歧与矛盾不足为奇。百年变局下,未来中德合作可能会更具挑战,但只要秉持互尊互谅、求同存异的务实精神,以促进互利共赢为导向,相信“后默克尔时代”的中德关系仍能结出累累硕果。(责任编辑:乐水)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