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中国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优势凸显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黄永富 丨 时间:2021-11-16 丨 责编:唐华

黄永富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近期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COP26)上,谈判代表们经过艰苦谈判仍然没法实现两个根本目标:各方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支付费用的承诺。

联合国表示,按照各国政府目前的减排计划,本世纪末全球变暖将达到约2.7摄氏度,高于《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设定的1.5度目标。联合国还指出,一些最大的经济体,比如美国,还没有制定实现其气候目标所需的政策。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从2030年起每年至少支付他们1.3万亿美元。然而,发达国家在2009年作出的从2020年到2025年每年支付1000亿美元的承诺至今仍未兑现。

鉴于要求各方切实履行减排承诺异常困难,采取市场化手段是明智的出路,比如全球各地进行碳定价,而不是补贴或监管等行政手段。市场化手段能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减排。

令人欣慰的是,气候变化谈判代表们这次就建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达成了共识。

自2005年以来,一些政府引入了强制性碳交易市场,包括欧盟、加利福尼亚和中国的一些城市。在这些市场,企业可以交易所谓的碳抵消信用。总的来说,这些市场普遍存在着缺乏一致的标准和监督等问题。

自今年7月以来,全球气候变化领域至少出现了三个重要事态。欧盟率先提出征收碳关税,美国紧随其后,而中国启动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7月14日,欧盟委员会提出了“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以取代2005年启动的碳排放交易系统(ETS),新系统只适用于四个污染严重的行业:钢铁、铝、水泥和化肥。根据CBAM,在2025年至2035年期间四行业产品的进口将被征收碳关税(因为这些产品是在欧盟以外生产,且不受ETS约束)。10月30日,美国和欧盟公布了一项钢铁贸易协定,计划将对进口钢材征收碳关税。

7月16日,中国在多年试点运营碳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启动了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11年10月以来,中国成功试点运营了八个碳交易市场;截至2021年6月,试点市场覆盖了20多个行业和近3000家主要排放公司。

跟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一样,欧盟和美国频繁指责别国造成全球变暖,并威胁征收碳关税,而没有认真考虑对当前的全球变暖承担主要责任(因为当前的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美欧在工业化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积累而导致的)。

碳关税,也被称为边境调整,是变相的保护主义措施。政府通过碳关税以保护国内产业,并非是他们所说的,为了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并鼓励贸易伙伴减少碳排放。外国公司必须进行详细且复杂的碳审计,向欧盟和美国监管机构报告碳排放量,还必须计算出已在其他地方交纳碳税所涵盖的出口商品比例。消费者将被迫支付更多费用。

世界贸易组织(WTO)一再宣称,成员国的非法环境政策,如碳关税或能源补贴,是对外国企业的歧视。碳关税可能会破坏世界贸易规则、扰乱供应链,还可能引发疫情后时代的贸易战或贸易争端。

此外,碳关税违反了《巴黎气候保护协定》的一项关键原则,即较贫穷国家应承担比欧洲和其他富裕国家更少的减排负担。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通常依赖燃煤发电,在向欧盟和美国出口产品时将会被征收巨额的碳关税。

与碳关税等减排措施相比,碳市场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减排工具,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市场形成的价格信号引导企业低碳转型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中国通过启动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中国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在初始阶段包括2000多家电力公司(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6%,占中国总排放量的五分之一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将扩容,包括更多行业和交易媒介,特别是钢铁、水泥和其他行业以及甲烷和其他温室气体。

目前,碳排放权配额是免费分配的,没有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那样的硬排放上限。中国碳交易市场将逐步控制总配额,并开始销售配额。一旦配额用完,企业必须在市场上购买碳排放权许可,从而影响碳价格。

为提高碳市场流动性和缓和碳价格波动,碳金融衍生品将被引入,金融机构也被鼓励设计各种碳资产支持的贷款和其他相关金融产品。

在寒冷的格拉斯哥COP26峰会迫切期待新的曙光之际,中国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优势凸显。中国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为其他各方树立了一个可以效仿的先例,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

一项联合国框架协议需要尽快达成,以便为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设立规则。碳排放量超过向联合国承诺的碳排放量的国家可以在市场上购买碳排放权许可,或投资国外项目,以产生可在国内使用的碳排放权许可。资助减排项目的国家或公司将不断积累碳排放权许可。在全球公认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内,政府和私营部门可以相互转让或交易碳排放权许可。(责任编辑:唐华)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