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当前消费价格指数处于良性温和区间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袁正 丨 时间:2021-11-18 丨 责编:王鑫

袁正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2021年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13.5%,涨幅比上月扩大2.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2.5%。

CPI处于良性温和区间

1.5%的CPI涨幅处于非常良性的区间。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1.3%,处于良性温和区间。当前阶段,老百姓的钱包购买力坚挺,有益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CPI积累上行动能

三季度以来,7月份CPI同比上涨1.0%,8月份同比上涨0.8%,9月份同比上涨0.7%,10月份,CPI同比增速突破一年来的高点,达到1.5%。CPI正在积累上行动能,逐步走高的可能性大。

一是猪肉价格对CPI的拉低作用不断减弱。10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下降2.4%,但降幅比上月收窄2.8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44.0%,比上月收窄2.9个百分点,依然是影响CPI的最重要因素。猪肉价格同比下降使得CPI下降约0.98个百分点。生猪价格近期有所反弹,随着去年同期基数回落,高基数效应将不断化解,预计猪肉价格下降对CPI的拉低作用将不断减弱。目前阶段生猪供给总体充足,生猪价格还会在底部运行一段时间,预期明年二季度左右猪肉价格会迎来拐点,届时,猪肉价格上涨将成为拉高CPI的重要因素。

二是蔬菜价格上行不具有持续性。10月份,受降雨天气、夏秋换茬、局部地区疫情散发及生产运输成本增加等因素叠加影响,鲜菜价格同比上涨15.9%,环比上涨16.6%,影响CPI上涨约0.33个百分点,是10月CPI上行的主要因素。但是,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蔬菜供应总量充足。蔬菜生产周期较短,产能恢复较快。蔬菜价格上涨会刺激菜农扩大生产,随着产量增加,以及供应链强化保障,鲜菜价格持续攀升的可能性不大。

三是生产端的价格上涨终会传导到消费端。10月份,消费品价格上涨1.6%,服务价格上涨1.4%。食品中蛋类价格上涨12.6%,水产品价格上涨8.3%,食用植物油上涨9.3%。非食品价格上涨2.4%;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居住价格分别上涨7.0%、2.9%和1.7%。随着上游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走高,价格一定会向中游、下游传导。原材料、包装材料以及运输费用都在涨价,下游消费端的产品提价将不可避免。调味品、速冻食品、纸巾等消费品已开启提价模式。

PPI触顶可能性大

10月份,PPI创历史新高,同比上涨13.5%。主要归因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影响PPI上涨约13.36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66.5%,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25.7%,加工工业价格上涨10.8%,而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6%,相对较为温和。

一是美国正式启动退出量化宽松。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为应对疫情冲击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和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给新兴经济体带来输入性通胀。10月份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达到6.2%,这将产生外溢效应,推升全球通胀预期。2021年11月4日,美联储宣布从11月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全球大宗商品很有可能已见顶。

二是国内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一段时间以来,以煤炭为代表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偏紧。在能源结构转型、安全、环保等约束下,去产能政策降低了部分产能。10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了103.7%。随着这些资源产能、价格调节起作用,相关商品的价格已向合理区间回归,这一因素使PPI触顶的可能性较大。

剪刀差见顶可能性大

PPI与CPI之差在10月份达到12个百分点;8月份是8.7个百分点,9月份是10个百分点。剪刀差进一步扩大,说明生产端的价格上涨向终端消费的传导较为缓慢。未来一段时间,预期CPI将温和上行,PPI将触顶,剪刀差见顶后逐渐收敛的可能性大。

经济发展稳字当头

当前,疫情时有反复,市场需求不旺,宜加大力度提振内需,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在经济下行和国际供给冲击双重背景下,财政宜更为积极,货币宽松宜适当加码。10月,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回升,社会融资低位企稳,房地产信贷环境有所改善,有力支撑稳增长。碳达峰和碳中和压力凸显,宜多方发力,能源结构转型应稳健推进,不可一蹴而就;加大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保供稳价,保障生产生活民生需求。未来一段时间,在输入性通胀向下游传导、货币宽松适当加码等预期下,消费价格指数有进一步上行可能,而生产者价格指数应该会触顶回落。(责任编辑:王鑫)

网站无障碍